精選解讀|人形機器人熱潮冷卻
精選解讀|人形機器人熱潮冷卻
AI 機器人話題降溫,真實產業距離爆發還有多遠?

InfoAI 編輯部
自 2022 年 Tesla 公開 Optimus 原型、2024 年 Figure AI 完成 6.75 億美元募資,國際科技圈對 AI 驅動人形機器人的討論進入白熱化。Agility Robotics 與 Amazon 合作推出 Digit 倉儲自動化機器人,進一步推升產業期待。2025 年 2 月,Meta 內部備忘錄首次曝光 Reality Labs 部門著手「AI人形機器人控制平台」佈局,CTO Andrew Bosworth 於接受 The Verge 專訪時明言:「我們相信未來機器人決勝點在於軟體平台,而非單一硬體產品。」
這股熱潮不僅吸引資本市場持續投入,更讓各大展會、產業論壇與主流媒體將 AI機器人列為「改變世界」的下一個焦點。
2025 年現實冷卻:原型展示多、商業規模化進度緩慢
儘管產業話題炒得火熱,2025 年最新國際新聞與產業報告一致指出,現實落地腳步仍極為有限。
Tesla Optimus :僅於自家工廠執行部分受控任務,尚無公開大規模商業部署,技術瓶頸與成本問題尚待突破。
Figure AI :獲 6.75 億美元投資後,重心聚焦於 AI 控制平台研發與原型展示,現階段尚無消費型產品落地。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進入 Amazon 倉儲試點,但主要應用於物流搬運,尚未擴大至多場域或一般消費市場。
Meta 內部專案「Metabot」僅對外揭露技術平台與軟體策略,尚無公開硬體產品。Meta 明確表示,目標是建構開放式 AI機器人平台,未來重點在於授權第三方硬體合作夥伴。
CB Insights 2025 年 Q3 最新報告更指出,產業投資進入理性階段,AI 機器人募資總額成長明顯放緩,僅 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 等個案獲得高額資金,絕大多數資本流向 AI SaaS、企業流程自動化等短期回收領域。
技術瓶頸攤在陽光下:能源、感測、多模態AI控制仍是最大關卡
多份 2025 年最新學術論文、Nature 期刊與科技媒體均指出,人形機器人現階段落地困難主要在於多重技術門檻:
能源密度與電池續航:現有電池技術難以支撐長時間高複雜度運作,導致大多數原型只能短時展示。
動作精度與硬體耐久度:多自由度馬達與動作協同難度極高,受限於材料與控制技術。
多模態AI控制:語音、視覺、感測等跨模態協同,現有 LLM(大型語言模型)無法獨力驅動真實複雜場域,必須整合多層技能模組與即時感知。
法規與安全驗證:AI機器人在公共場所運作,涉及大量法規、責任、維修等實務問題。
2025 年 8 月最新論文 Kid Cosmo 亦說明,娛樂型或兒童型人形機器人已可達到 28 自由度高精度控制,但多為封閉場域或單一功能測試,距離多場域協同應用尚有距離。
產業投資現實:2025 年資本市場「頭部集中」與分流明顯
根據 CB Insights 2025 Q3 報告及 a16z 8 月最新產業觀察,AI人形機器人募資進入頭部集中現象,僅 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 這類明星新創獲得大額投資,整體產業募資年增率低於前兩年。大多數資本轉投 AI SaaS、流程自動化、數據協作平台等「短線落地」產業應用。
a16z 2025 年 8 月評論直言:「從產業現實看,未來十年最有機會實現產業規模化的,不是全能人形機器人,而是驅動生產力提升的 AI 工具與自動化平台。」這波資金流向變化,也讓機器人產業進入更務實、聚焦協作與場域導向的成長期。
技術演進:2025 年模組化、多層控制架構成新主流
根據 2025 年 Being‑0 論文(arXiv:2503.12533)與多項產業新聞,現有 AI機器人朝「模組化」、「多層協同」、「開放平台」技術路線發展:
Foundation Model+技能模組+Connector橋接層:高層 AI 負責語意與任務規劃,技能模組處理動作控制,Connector 將高層指令轉譯為機械動作,確保即時感測與安全穩定(Being‑0, 2025/03)。
生態平台思維:Meta、Google、Amazon 等巨頭轉向軟硬體分工、授權合作,打造機器人領域的「Android」平台。
多模態AI協同:娛樂、物流、醫療、工廠等不同應用場景,正逐步以模組化設計分拆,強化彈性與場域適應力。
台灣產業角色:供應鏈優勢、系統整合與生態合作
台灣雖然並非人形機器人品牌主角,但在全球機器人產業鏈中,長期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
零組件供應與感測技術:台達電、上銀、廣達、研華等企業持續為全球領導廠商供應高品質伺服馬達、感測模組、工業電腦。
工業自動化與應用服務:以工廠自動化、醫療輔助、物流自動化等專用型服務機器人為突破點,台灣本地廠商可累積資料、優化模組、逐步提升系統整合力。
軟硬體協作與國際生態:與全球機器人公司建立合作(硬體+軟體分工),參與新一代平台型機器人系統的開發,提升台灣產業在 AI+機器人融合浪潮下的競爭力。
台灣未來可望在專業型服務機器人、智慧製造、AI 控制平台等領域,發揮「小而強、專而深」的市場策略,成為國際生態系中重要夥伴。
產業觀察與發展建議:理性期待、深耕應用才是真突破
每當新科技出現時,產業總會經歷「爆紅—高期待—現實冷卻—理性回歸」的波動過程。2025 年的產業現實告訴我們:
真正落地的機器人多為專用型(如物流、巡檢、醫療、娛樂),強調模組化、可維護、易協作。
單一品牌無法主導全局,軟硬體平台與數據協作成為產業核心。
台灣產業必須加強與國際平台的合作,聚焦高值化供應鏈、控制平台與場域服務,發揮「小而強、專而深」的優勢。
編輯觀點|AI 機器人真正的賽道,未來在「協作生態」與場域落地
這波 AI人形機器人熱潮的冷卻,不代表未來十年機器人就失去價值,而是進入下一個更具「落地思維」的競爭階段。單打獨鬥的大廠將被協作生態取代,平台型軟體與模組化硬體的整合,才是新一代競爭核心。對台灣產業來說,主動參與國際分工、深耕高值化零組件、控制平台開發與系統整合,與全球技術夥伴共創新應用場景,這才是 AI+機器人產業的長線勝負關鍵。
2025 年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不再只是單點突破或話題帶動,而是進入跨國協作、場域深化、技術分工的新競局。對台灣來說,未來十年最值得投注的資源,不僅是堅守高品質零組件,更要積極參與系統設計、場域部署、AI 平台開發,並與全球生態系共創新應用場景。當熱潮褪去,真正留在產業現場的,是能解決現實問題、落地可複製的系統與方案。
延伸閱讀
Humanoid robots are Meta's next "AR-size bet"
https://www.theverge.com/column/786759/humanoid-robots-meta
Meta plans investments into AI-driven humanoid robots, memo shows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meta-plans-investments-into-ai-driven-humanoid-robots-memo-shows-2025-02-14
Being-0: An Open-source Robot with Foundation Model Connector
https://arxiv.org/abs/2503.12533
Kid Cosmo: 28-DoF Child Humanoid for Entertaining Applications
https://arxiv.org/abs/2508.11884
FAQ|關鍵問答
Q1: 2025年之後全球AI裝置生態圈市場有多大?
2025年全球AI裝置與環境運算市場預估已達美金66億,2030年可望突破3,000億美元。穿戴式AI市場2025年達550億美元,未來五年翻倍成長,Edge AI、AIoT裝置市場同步飆升。
Q2: OpenAI與Jony Ive合作的新裝置有什麼特點?
OpenAI與Jony Ive、軟銀集團攜手開發「無螢幕AI裝置」,主打語音互動、環境感知、生成式AI整合與極簡設計,目標重新定義人機互動體驗與生態協同。
Q3: Google、Apple、Samsung三大生態圈有何差異?
Google主打Gemini AI開放生態與多裝置協同,Apple強調隱私安全與軟硬體一體化,Samsung以Galaxy AI貫穿手機、穿戴、家電。三者在生態整合、資料治理、個人化體驗等各有領域優勢。
Q4: 台灣產業鏈如何升級參與AI裝置生態圈?
台灣應提升AI晶片、感測器、智慧語音、可持續設計與軟硬體整合力,鎖定健康AI、醫療、智慧家居、銀髮照護等新場景,並加強AI倫理、資安治理與國際合作。
Q5: AI裝置普及帶來哪些永續與倫理挑戰?
AI裝置數量暴增帶動能源、稀土、電子廢棄物等壓力,品牌須實踐碳中和、可回收設計與隱私治理,才能在永續發展與合規上取得國際信任。
Q6: 消費者選購AI裝置時應優先考慮什麼?
建議看重AI助理智能、資料隱私政策、裝置協同體驗、永續設計與生態圈成熟度,選擇能滿足自身生活與工作場景需求的品牌。
Q7: 未來AI裝置生態圈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趨勢?
多模態AI、Edge AI推理、裝置協同協定、AI安全與永續、平台開放標準與生態共榮將是產業升級的關鍵。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