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AI時代職場大轉彎:當專業技術不再稀缺,軟實力才是無可取代的人才護照
精選解讀|AI時代職場大轉彎:當專業技術不再稀缺,軟實力才是無可取代的人才護照

InfoAI 編輯部
AI席捲白領市場,職場的焦慮與新機會同時浮現
越來越多企業主管開始反思:「我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原因無他,AI工具從國外大廠普及到在地企業,僅短短一年,許多原本仰賴專業技術、學經歷加持的知識型工作,開始被AI系統重新定義。在全球AI浪潮下,許多台灣工程師、設計師、行銷企劃甚至管理層都發現,機器早已能協助或直接完成大部分的例行任務。寫程式、排資料、出報表、甚至視覺設計和行銷文案,AI做得又快又多又便宜。這樣的現實,讓過去視為護身符的「專業技能」逐漸失去唯一性。面對AI強勢崛起,台灣企業和個人都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無法被複製的競爭力。
技術力全面標準化,人才價值重新洗牌
曾經一紙證照、一項獨特技能,就是進入頂尖企業的敲門磚。但現在無論是國際新創還是台灣本土公司,越來越重視的是「你是否能帶來團隊無法自動化的價值」。Business Insider 報導提到,美國企業已出現明顯轉變,對單一專業的需求降低,對於「軟實力」的重視持續攀升。LinkedIn 2025 技能報告進一步驗證這個趨勢:軟體工程、設計、金融、法務等行業對單一技術力的獨立需求下降,反而協作、溝通、創意思考、判斷力成為所有領域的共同語言。
技能變動加速,軟實力與數位能力成為新職場共識
根據 LinkedIn 的 Future of Skills 分析,自 2015 年以來,美國部分職位在所需技能上的變動率已達約 28%,且在近幾年(2022–2025 年)這種變動速度還在持續加快,凸顯技術與工作內容正快速演變。在這樣的環境下,單靠專業技術但缺乏持續學習與調整的職場人,將更容易被時代淘汰。
進一步來看,LinkedIn「Work Change Report」指出,從 2022 年起,全球用戶在個人資料中新增技能(不論是硬技能或軟技能)的頻率比過去高出 140%,而這些新學習的內容不只包含技術本身,更包括溝通、協作、情緒智商等人際互動能力,反映出現代職場已深刻意識到 AI 時代難以被取代的價值。
在企業組織層面,LinkedIn Global Talent Trends 報告顯示,超過六成主管在招募過程中特別看重解決問題、適應力與團隊協作等軟實力,這些能力被認為是組織提升敏捷性與面對變動環境的關鍵。
然而,Workplace Learning Report 2025 也提醒,雖然企業與員工普遍擁有強烈學習與成長意願,但有約 50% 的人資部門及 45% 的員工本人認為資源和時間不足是推動軟實力提升的主要阻力,這使得終身學習與能力升級在實務推展上仍面臨不少挑戰。
台灣職場同樣面臨明顯的技能落差。根據 Cheers 報導,88% 台灣企業認為員工的技能與產業需求出現落差,預估未來兩年內近一半的員工需要重新塑造或提升能力。LinkedIn「2025 年職場技能清單」亦指出,「數據分析」、「雲端工程師」等數位技能需求持續成長,軟體工程師仍屬高需求職位。
而在 LinkedIn「Talent Trends 2025 APAC / Taiwan」觀察中,台灣職場新一代員工不再僅僅追求下一份工作,更重視職場能否帶來學習成長與長期發展機會,同時企業也愈發重視員工的技能發展與職涯規劃。整體來看,無論是全球還是台灣,數位技能、跨域學習、與軟實力正共同成為職場生存與成長的核心關鍵。
五大軟實力決定你在AI時代的立足點
第一,創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AI可根據既有模式給出答案,卻無法跨領域連結出新點子或解決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新創圈裡,能跨界整合技術、設計、商業邏輯提出新方案的人,始終是團隊的靈魂人物。
第二,團隊合作與跨領域協作。
專業分工再細也敵不過一場跨部門專案的洗禮。台灣很多科技公司已啟動跨部門協作訓練,強化「會溝通、懂整合、能解決摩擦」的真本事。
第三,同理心與情商。
無論AI多強大,醫療、教育、顧問、服務業等高互動產業,依舊需要能體察他人需求、穩定團隊情緒的人才。尤其在台灣重視人情味與團隊凝聚力的企業文化下,懂得共感的領導者和成員更難被取代。
第四,批判思考與判斷力。
面對資訊洪流,能不能拆解問題、質疑資料真偽、做出符合現場脈絡的決策,決定一個人能否帶領團隊突破框架。
第五,終身學習與自我驅動。
數位轉型的腳步不等人,從主管到新鮮人,能否持續學習新技能、新工具,主動為自己找下一個成長目標,是確保職涯不斷升級的關鍵。
從SOP到軟實力的必經之路
雖然國際大廠如Google、輝達(Nvidia)、Amazon、微軟早已將AI融入日常,但不少台灣中小企業、傳產與金融業仍習慣於SOP化、流程導向的管理,內部AI應用與軟實力培養進度明顯滯後。許多主管坦言,過去最看重的是專業證照與技術年資,現在卻發現,能推動團隊跨部門合作、激勵夥伴、主動學習AI新工具的人,才是最無法被取代的資產。教育現場同樣如此,不論大學還是企業內訓,傳統課程多聚焦「硬技能」,導致畢業生進入職場時,面對跨界溝通、實戰整合常常力有未逮。
組織、個人、教育三方行動計畫
組織:從人才選拔到績效考核,全面納入軟實力
台灣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設計跨部門專案、情境式訓練,鼓勵員工跳脫既有崗位,參與橫向合作與實戰解題;也有企業將情商與協作納入績效考核與晉升標準,培養更具適應力的團隊。
個人:主動學習、累積跨界經驗,讓自己不被時代淘汰
現代職場需要的不只是技術高手,而是會用AI、能帶動討論、善於跨界思考、勇於公開表達的人。許多台灣上班族與新鮮人,透過線上學習、參加簡報/討論社群、參與跨界專案,逐步打造屬於自己的競爭組合。
教育:強化實戰經驗與師徒制,彌補產學落差
部分大學開始推動「校企合作」、「跨領域專題」,讓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參與真實產業專案。企業也試行導師制,由資深主管陪伴新人,從溝通協調到決策推演,幫助新世代提早習得職場必備的軟實力。
台灣T型人才當道,跨域整合成為新標配
LinkedIn 2025年全球技能報告明確指出:「T型人才」——即有一技之長,同時能跨域整合、協作溝通的人,最受企業青睞。在台灣,科技新創、金融保險、醫療生技、設計行銷等產業的晉升標準,已從「會不會寫程式、懂不懂商業」轉向「能否帶領團隊跨界創新、主動用AI工具創造新價值」。
下一步關鍵:軟實力導入企業文化、個人成長、教育改革
這不只是口號,而是台灣產業升級、人才國際競爭力的生死線。企業要思考,如何讓軟實力真正進入選才、育才、留才的每個流程。個人則要認真問自己:「我的專業,AI是不是明年就能做得比我更快更好?那我還剩什麼?」教育端則需大刀闊斧改革課程內容,從學習知識到學會做事、做人,才能讓下一代在世界舞台立足。
編輯觀點|軟實力不是「加分題」,而是未來職場的標配。
AI浪潮讓每個人的專業技能更容易被自動化,真正難以取代的,是懂得結合AI工具、持續自我學習、帶動團隊創新、善用同理心與判斷力創造價值的人。台灣產業與社會若能把握這波轉型,把軟實力、AI素養作為新一代人才戰略核心,將能帶領整個產業升級,創造新的國際舞台。續、可責任。
FAQ|關鍵問答
Q1. AI會讓哪些工作消失,哪些更吃軟實力?
AI首當其衝自動化的,是規則清楚、重複性高的技術性工作,如資料處理、初步撰碼、報表整理等。相對地,任何需要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創意思考、複雜判斷與情緒管理的職務(如業務、顧問、專案管理、醫療照護、設計、教育)都將越來越倚賴軟實力,這類人才不僅難以被AI取代,職涯天花板也更高。
Q2. 為何AI時代軟實力會比專業技能更重要?
AI可以無限複製技能與知識,但人類的創意、共感、獨立判斷、整合能力,卻來自真實生活經驗與長期學習。軟實力能讓你成為推動團隊、領導創新、跨界協作的關鍵推手,也是企業願意長期培養與晉升的主因。
Q3. 台灣企業與個人該如何開始強化軟實力?
企業可從選才、培訓、考核三端逐步納入軟實力評量;個人可從主動參與跨界專案、線上學習、簡報/溝通訓練、社群參與等多元管道開始累積經驗,並持續回顧自己的成長軌跡,調整學習重點。
Q4. AI時代的「T型人才」具備哪些特質?
所謂T型人才,就是在一個專業領域有深度(垂直專精),同時能整合不同領域資源、進行團隊合作(水平協作)。例如懂AI開發同時能與設計、商業、行銷部門協作的工程師;或有法律專長、又能帶領產品開發與市場推廣的顧問。
Q5. 軟實力要怎麼被看見、被量化?
許多台灣企業開始透過360度回饋、團隊專案成果、公開簡報、協作評分、情境面試等多元方式來觀察與評量員工的軟實力。個人則可累積具體經驗(如專案紀錄、公開演講、社群運營等),成為履歷中重要加分項。
Q6. 技職教育如何跟上AI時代?
技職教育未來必須納入更多實戰型、跨域整合課程與專題,並強調資訊判斷、溝通協作、創新思維的培養。只有把「會做事」和「會解決問題」結合,才能培養AI時代的專業人才。
Q7. 軟實力和AI素養的關係是什麼?
兩者缺一不可。軟實力是協作、溝通、創新、判斷的基礎,AI素養則是善用數位工具、洞察新技術、保持彈性學習的能力。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人才,就是懂得結合這兩大優勢,成為推動組織與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參考資料:
AI is automating technical skills. Here are the "soft" skills you'll need to stay competitive.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i-automating-technical-skills-soft-skills-you-need-2025-9
LinkedIn: The Skills Companies Need Most in 2025
https://www.linkedin.com/business/talent/blog/talent-strategy/linkedin-most-in-demand-skills-2025
World Economic Forum: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the-future-of-jobs-report-2025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