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工具創業的兩大路線:你是要挖油井,還是鋪管道?

專攻系統主導權,或整合流程效率?AI 新創公司必須選邊站的戰略抉擇

· 精選解讀,AI創業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AI 創業的關鍵分水嶺正在浮現

AI 工具百花齊放,但真能撐起一門生意的,少之又少。無論你是打造內部自動化的企業解決方案,還是提供消費者端的智慧助理,終究會走到這個關鍵提問,你是想建立一個全新的系統主導權?還是你想成為連接各大工具、讓流程更流暢的整合者?

風險投資公司 a16z 近期發表的一篇觀點文章〈Oil Wells vs. Pipelines〉,就提出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比喻:

AI 公司有兩種策略路線:挖油井(Oil Wells)或鋪管道(Pipelines)。這不只是商業模式的選擇,更將決定你的產品設計、用戶黏著、客戶擴展與技術佈局的核心方向。

什麼是「油井策略」:打造不可或缺的核心系統

所謂「油井策略」,是指建立一套專屬的核心系統,讓使用者日常的關鍵工作流程都仰賴這個工具。一旦使用者將資料、作業節奏與決策習慣都建立在你所提供的平台上,你就等於擁有了這個市場的「系統主導權」。

典型例子包括:

  • Notion 成為許多團隊的知識中樞

  • Figma 是設計部門的唯一協作平台

  • Salesforce 作為 CRM 的業界標準

這類工具的特點是:「我離不開你,因為你就是我工作流程的核心。

在 AI 工具上,這種策略意味著你要打造一個由 AI 驅動的全新系統,不是讓使用者加快舊流程,而是讓他們變做事的方法與位置。這種系統一旦被採用,用戶轉移成本極高、黏著度極強。

管道策略:串聯既有流程、快速打進市場

相對地,「管道策略」則選擇另一種玩法:不打掉重練,而是整合現有系統,打造順暢流程。你的工具不是用來取代什麼,而是像一條智慧管線,把資訊從 A 流到 B,讓本來需要人工或重工的作業變得流暢、即時、有效率。

這類 AI 工具通常具備幾個特色:

  • 輕量化、無痛導入

  • 強調「不用改變就能變好」

  • 以自動化、智慧推薦、工作流程強化為主

像是:

  • Superhuman 強化 Email 工作流程

  • Otter.ai 自動紀錄會議紀錄並同步多平台

  • Ramp 將企業報銷流程全自動化,連接既有 ERP、銀行與內部審核流程

在 AI 工具中,這種策略讓你可以更快打入企業或個人端,因為用戶不需要拋棄熟悉的系統,只要允許你「接進來」就能提升效率。

你該選哪一條路?判斷的三大原則

文章中提出了一套思考邏輯,幫助創業者判斷該走哪一條路線。我們補充三個關鍵原則,供台灣 AI 團隊思考自身定位:

1. 你的用戶願意改變流程嗎?

果你的目標用戶有意願「全面改造」他們的工作方式,那你可以往油井策略發展;反之,若目標族群對新系統排斥,只想要「補強現況」,就該走管道策略。

2. 你能否成為「唯一資料來源」?

油井的關鍵資產,是資料主導權。你是否擁有第一手的工作紀錄、對話記錄、決策資訊?若能做到這一點,用戶將愈來愈依賴你。

3. 你要打誰的市場?

油井策略通常意味著與既有系統正面交鋒,市場更大,但競爭更激烈。管道策略則更像「合作進場」,風險較低,但擴展速度受限於平台依賴。

中小企業更容易接受哪一種?

大多數中小企業、傳統製造業與服務業更傾向「先補強流程、不輕易換系統」,因此管道策略的 AI 工具較容易打進市場。

舉例來說,企業更願意導入:

  • 將原本 Excel 自動化分析的報表工具

  • 自動產出會議紀錄摘要的 AI 協作工具

  • 串接既有 ERP 系統進行智慧預測的模組

相對地,若你想要替代整個 CRM、HR 系統,則需要花更多時間建立信任與轉移成本誘因。

管道與油井的利與弊:從五個維度拆解

Section image

這代表:油井是長線賭注、品牌與習慣之戰;管道則是速度與轉換效率的比拚。

對創業者的建議:先選戰場,再選武器

創業的第一步不是討論技術規格,而是先想好,你打算用 AI 改變什麼?

  • 若你想建立「企業內部作業核心」,就往油井去想,擁有資料、打造黏著與信任。

  • 若你要快速展開營收與規模化,就用管道心法切入,先佔一個流程的節點,再慢慢擴張。

這不只是商業模式選擇,也是產品哲學與市場進入的路線圖。

對企業決策者的建議:識別工具屬性,做出合理導入規劃

如果你是企業的創新長(CAIO)、資訊長(CIO)或部門主管,在選擇 AI 工具導入時,也可以反向思考工具策略:

  • 油井型工具:需要更多內部教育、流程重建、上線轉移期,若成功導入則可徹底改變作業模式

  • 管道型工具:快速試用、低風險、可替代性高,適合作為導入 AI 的第一步

提醒您,釐清 AI 工具的「戰略屬性」,比拼導入價錢與擁有功能更重要。

接下來值得關注什麼?

  1. 哪些成功的 AI 新創會從管道轉向油井?
    多數新創初期為了快速進市場會採管道策略,未來是否會「往核心靠攏」將影響其估值與競爭力。

  2. 誰將成功建立 AI 驅動的「新系統」?
    如未來出現一款 AI 原生 ERP 或 AI 醫療診斷平台,代表油井策略有了新代表。

  3. 創業團隊是否能開發出在地管道型 AI 工具?
    結合對於本地市場的理解、掌握市場資料與企業常見的痛點,是開發產品的利基點。

總結觀點:不只是兩條路,更是兩種心法的選擇

這場「油井 vs 管道」之爭,不只是商業模型,更是創業心法的選擇:

  • 油井型創業者在乎主權、資料與品牌;他們慢慢打,打一場地基穩固的仗。

  • 管道型創業者重視效率、速度與轉換率;他們走捷徑,搶佔當下。

在 AI 工具仍不斷變動的年代,哪一種策略會勝出?或許不是絕對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明確選擇,才能聚焦資源與節奏,打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FAQ|關鍵問答

Q1:什麼是油井策略與管道策略?

油井策略是打造全新系統並掌握核心資料;管道策略是整合現有工具、強化流程效率。

Q2:我是一人創業團隊,該選哪一種策略?
初期可先走管道策略,快速進入市場,再視需求轉向油井。

Q3:油井策略是不是風險比較高?
是的,需重教育市場、導入期長,但若成功將建立強大壁壘。

Q4:AI 工具的用戶黏著度怎麼建立?
油井透過資料與習慣黏住人;管道則需靠頻繁觸發、價值輸出維持活躍。

Q5:這與 PMF(產品市場契合)有什麼關係?
策略選擇影響你找哪種 PMF:是「替代現有系統」的痛點,還是「補強舊流程」的效率點。

參考資料:

Oil Wells vs. Pipelines: Two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I Companies
https://a16z.com/oil-wells-vs-pipelines-two-strategies-for-building-ai-companies/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