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AI 演員能取代真人嗎?從 Tilly Norwood 爭議看技術、勞權與影視未來

Particle6 在蘇黎世發表的 AI 合成角色 Tilly Norwood,觸發 SAG-AFTRA 強烈譴責與產業內部分歧。

· 產業趨勢,前瞻技術,精選解讀,產業應用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事件快速回顧

2025 年 10 月,英國製作公司 Particle6 在蘇黎世影視會議上播放了一支僅 20 秒的短片,片中一共展示了 16 個生成式 AI 角色,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被定位為「明星角色」的 Tilly Norwood。影片公開後隨即引發爭議。

好萊塢演員工會 SAG-AFTRA(代表超過 16 萬名演員、播音員、錄音藝術家與特技演員)發表嚴正聲明,強調這是對演員權益的威脅,因為這類模型可能在訓練過程中使用了大量專業表演者的作品,卻沒有經過同意,也沒有給予任何補償。工會更直言:「Tilly Norwood 不是演員,而是電腦程式產物。創作應保持以人為核心。

爭議進一步升溫,是因為 Tilly 還擁有一個 Facebook 帳號,並曾公開發文:「我可能是 AI 生成的,但我現在感受到非常真實的情緒。」這樣的自我敘事設計,被視為刻意模糊人機界線,更挑動了工會與產業的敏感神經,讓事件迅速成為國際娛樂圈與 AI 技術界的焦點。

技術現實檢視:AI 演員的限制仍明顯

生成式 AI 與合成影像早已廣泛應用在影視製作中,例如數位「去老化」或複雜的視覺特效,都能讓觀眾驚艷。但要讓 AI 完整取代真人演員,仍有顯著限制。

  • 表情與情緒深度不足:真人演出承載生活經驗與細微反應,這些情感張力目前仍難以被 AI 真實複製。

  • 長篇連貫性困難:生成模型或許能處理短片,但要維持數小時劇情的場景一致性與情感流暢度,挑戰極大。

  • 聲音與口型精準度不夠:雖然已有 AI 配音,但要實現自然口型同步與即時互動,成本高昂,仍需大量後製。

  • 訓練資料來源爭議:若模型訓練使用未經授權的專業表演素材,不僅觸法,更會引爆補償與權益糾紛。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媒體技術專家指出,產業內嚴肅的開發者普遍對「全合成演員」的商業前景存疑。換言之,Tilly Norwood 目前更像是一場技術展示與市場話題炒作,而不是能立即投入大規模製作的可行方案。

勞權與商業模式:工會反彈背後的制度衝突

SAG-AFTRA 的強烈反應,其實凸顯出更深層的制度矛盾:AI 已經被正式納入演員與製片方的合約談判核心。

目前最具爭議的三大焦點包括:

  • 訓練資料的授權:若演員的表演片段被擷取用於訓練模型,是否必須事先取得同意?

  • 補償與分潤機制:當 AI 生成角色帶來收益,原始表演者是否應獲得合理補償或分潤?

  • 替代性使用的限制:片廠是否能以 AI 角色取代真人演出,或僅能作為輔助?

工會聲明再次強調,「創作應保持以人為核心」。若影視公司在未來合約中缺乏明確的授權範圍與補償條款,不僅可能遭遇法律訴訟,更可能引發新一波工會抗爭。

在商業模式層面,若經紀公司真的簽下「AI 演員」,將會面臨與傳統代理完全不同的利益結構:授權費、廣告代言與 IP 經營可能取代片酬、行程安排成為核心收益來源。這樣的模式能否在長期市場站穩腳步,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經紀市場動向:好奇心還是真需求?

Particle6 創辦人聲稱,已有經紀公司主動表達合作意向,甚至可能簽下 Tilly Norwood。然而,多數業界專家提醒,這類「詢問」更可能是出於市場好奇或作為談判籌碼,而非真正的長期投資。大型經紀公司至今仍未公開採取積極行動,顯示市場的話題熱度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明顯落差。

若未來經紀市場真的開始代理「合成演員」,可能出現幾種模式:

  • 純 IP 經紀:將合成角色視為品牌資產,透過商品化、廣告代言與社群運營來創造收入。

  • 技術合作打包:經紀公司與 AI 技術供應商合作,從角色設計、生成到授權營運,形成完整的商業服務鏈。

  • 混合演出模式:在人類演員表演中導入 AI 替身或背景角色,成為一種新型態的分工方式。

然而,若經紀公司過度押注這類話題化的 AI 角色,短期內可能引來法律訴訟、品牌信譽受損與觀眾信任危機。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新鮮感與長期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並建立符合法規與產業倫理的可持續模式。

倫理與消費者接受度:信任是最大考驗

除了技術與商業模式,AI 演員能否被接受,關鍵其實在於倫理與觀眾的信任感。

  • 真實性與透明度:如果觀眾不知道角色是 AI 合成,便可能被視為欺瞞。公開揭露「人工生成」的身份,已是最基本的底線。

  • 情感連結的疑慮:觀眾是否願意對一個沒有真實經驗的角色投入情感?目前仍高度存疑,尤其是在需要深度共鳴的戲劇作品中。

  • 文化與敏感性風險:合成角色若設計不當,可能強化既有的刻板印象或偏見,甚至引發社會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Tilly Norwood 在 Facebook 上自稱「感受到真實情緒」的貼文,反而讓部分觀眾覺得被操弄,進一步削弱了信任。對品牌與製片方來說,若要導入 AI 角色,更適合將其定位為「輔助演出」或行銷工具,而非直接取代真人演員。唯有保持透明、尊重觀眾知情權,才能避免信任危機,並在創新與倫理之間取得平衡。

台灣視角:產業應如何因應

雖然台灣影視市場規模相對有限,但同樣會受到全球 AI 浪潮與產業規則變動的直接影響。若希望避免未來陷入爭議,本地業者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 制定產業指引:由演員公會、製片協會、經紀人與法律專家共同建立「數位肖像授權標準」,提供明確的產業規範。

  • 修訂合約模板:在演員合約中納入「數位使用與訓練授權」條款,清楚規範授權範圍、補償機制與撤回權,避免模糊地帶。

  • 建立倫理審查:由產業內部設立跨單位審查小組,針對 AI 合成角色的應用提出倫理建議與使用準則。

  • 技術追溯研發:投入研發可追溯的訓練資料管理工具,使 AI 模型的來源更透明,降低法律與品牌風險。

若台灣能率先建立透明且合規的制度,不僅能保障在地演員與製作團隊的權益,更能把「誠信與合規」轉化為市場優勢,提升台灣影視在國際合作中的信任度與競爭力。

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 短期(1–3 個月):關注 Particle6 是否真的與經紀公司簽下合作協議,這將是判斷「AI 演員」是否只是話題操作,還是具有商業潛力的關鍵指標。同時,也要留意 SAG-AFTRA 是否進一步採取行動,例如提出具體法律訴訟、修訂合約條款,或發起更多產業倡議。

  • 中期(6–12 個月):觀察大型片廠與頂尖經紀公司是否開始制定 AI 角色相關的內部規範,例如數位肖像授權機制或替代性使用的限制。另外,技術公司是否能推出「訓練資料追溯」的解決方案,也將是判斷 AI 角色能否合法、透明落地的重要信號。

編輯觀點|AI 演員的技術展示與制度考驗

AI 合成角色「Tilly Norwood」在蘇黎世影視會議亮相,雖引起經紀人關注,但隨即遭 SAG-AFTRA 譴責,工會強調其訓練來源涉及未經同意的專業表演素材,並可能威脅 16 萬名成員的權益。業界專家則認為,短期內合成演員的商業價值有限,更多只是製造話題。

這起事件是生成式 AI 與影視產業正面碰撞的縮影。它提醒我們:技術的創意潛力毋庸置疑,但制度設計才決定其能否長久落地。透明的授權程序、合理的補償規範,以及對觀眾的公開揭露,是影視產業安全引入 AI 的基礎。台灣若能在此時建立「數位肖像授權」與「合成角色倫理規範」,不僅能避免國際爭議重演,更能把「誠信」轉化為國際市場中的品牌競爭力。

延伸閱讀

Hollywood performers union condemns AI-generated "actress" Tilly Norwood

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finance-reporting/hollywood-performers-union-condemns-ai-generated-actress-tilly-norwood-2025-10-01/

AI Actress Tilly Norwood Condemned by SAG-AFTRA

https://variety.com/2025/film/news/sag-aftra-tilly-norwood-ai-actress-1236534779/

Tilly Norwood has Hollywood seething. She's an AI-generated "actor."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style/2025/10/01/tilly-norwood-ai-actor-sag-aftra/

Beyond the Tilly Norwood Hype, Studio Execs Explain How …

https://www.thewrap.com/tilly-norwood-ai-actor-hype-technology-capabilities/

Talent Agents Circle AI Actress Tilly Norwood

https://deadline.com/2025/09/talent-agent-ai-actress-tilly-norwood-studios-1236557889/

FAQ|關鍵問答

Q1: Tilly Norwood 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她是由英國公司 Particle6 利用生成式 AI 技術打造的虛擬角色,首次亮相是在蘇黎世影視會議的短片中。爭議焦點在於訓練資料來源是否包含未經授權的專業演員表演,若屬實,將涉及肖像權與補償問題。

Q2: AI 演員能完全取代真人演員嗎?

目前技術尚不足以取代真人的長篇情感演出。短期內更可能應用於短片、廣告或臨時替代場景。要讓 AI 角色成為電影或劇集的主角,仍需時間與技術突破。

Q3: 工會能做什麼來保護演員?

工會可透過集體談判,將「AI 與數位肖像授權」納入合約,並要求補償與透明規範。若製片方違規,工會可以採取罷工或法律行動,確保演員權益。

Q4: 經紀公司真的會代理 AI 角色嗎?

目前已有經紀公司表達興趣,但多數觀察者認為這仍是市場探測與話題操作。長期來看,若真要代理 AI 角色,必須先處理法律、補償與品牌風險。

Q5: 觀眾會接受 AI 演員嗎?

觀眾對短期的新鮮感可能買單,但若長期用 AI 角色取代真人,或未揭露其 AI 身份,將引發信任危機。透明揭露是品牌能否長期經營的關鍵。

Q6: 台灣影視產業該如何準備?

台灣應盡早建立「數位肖像授權」與「資料來源揭露」的制度,並在合約中加入補償與撤回條款。同時推動倫理審查與技術追溯,以降低法律風險。

Q7: 這件事的長期影響是什麼?

Tilly Norwood 是生成式 AI 在娛樂產業的一次試金石。長期來看,它將迫使產業在技術創新與勞權保護之間找到平衡,並推動新的商業模式與治理框架。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