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為何美國不能錯過這場機器人競賽
深度報導|為何美國不能錯過這場機器人競賽
美中產業競賽白熱化,AI機器人如何重構未來產業與國際分工?

InfoAI 編輯部
AI 熱潮過後,賽局推進到真實世界
回顧這幾年AI技術席捲全球,從語言模型(如ChatGPT、Claude、Gemini)到自動駕駛、工業數據應用,軟體層面的競爭已趨於白熱化。現在,科技圈的目光正逐漸聚焦在一個更具現實感的新戰場,讓AI脫離螢幕、開始「動手做事」,也就是AI「身體化」的機器人革命。這場比拼不再只是論演算法誰更聰明,而是誰能讓AI真正進入工廠、醫院、餐廳與家庭,在真實世界中發揮最大效益。
在這場由美國創投巨頭a16z(Andreessen Horowitz)引爆的討論中,機器人被賦予「AI物理化」的戰略意義。根據a16z的觀點,如果美國無法及時補足機器人產業政策與供應鏈短板,不僅將在技術創新中落後,更可能被中國在這波「AI+機器人」融合競爭裡超車,進而影響全球經濟、產業自主甚至國安格局。
美國機器人競賽困境:從政策短板到供應鏈隱憂
a16z 有一篇廣受矚目的產業觀察文章,點出了美國在全球機器人競賽中面臨的四大結構性瓶頸,這些問題正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障礙:
法規與審批流程複雜,創新速度明顯受限
美國在推動機器人創新與應用時,必須經過層層嚴格的政府審查與法規限制。例如自動駕駛、無人倉儲、醫療輔助機器人等新產品,都需通過多個部會的核可,耗時且程序繁瑣。這種「先許可、後部署」的監管模式,導致新創公司難以快速將創新落地,競爭速度大幅落後中國等國家。企業採購與供應鏈雙向受壓,市場動能不足
複雜的法規同時壓抑企業對機器人產品的採購意願,讓市場需求受限;也降低了零組件商與新創團隊投入資源的意願。上下游投資動能不足,造成產業規模難以擴大,產業陷入惡性循環。本土關鍵零組件自製力不足,供應鏈安全堪憂
美國在致動器、感測器、減速器等關鍵零組件仍高度依賴進口。這種依賴性削弱產業自主與戰略彈性,尤其在全球局勢緊張時,供應鏈安全成為一大風險。若無法強化本土製造能量,將影響整體產業韌性。中國全方位崛起,體系壓力加劇美國挑戰
中國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產業升級,透過補貼政策、產業標準制定、建設專業產業園區,並串聯供應鏈、製造能力與資本優勢,快速形成涵蓋 AI 與機器人的完整生態體系。這樣的整合力讓美國在全球產業競賽中面臨極大壓力,若未能及時回應,未來主導權恐落於中國手中。
全球競爭格局重構:AI 身體化戰場誰能稱王?
過去產業界談論 AI,往往著重於軟體演算法、雲端運算與模型創新,但當今產業焦點正加速轉向「AI 身體化(Embodied AI)」,也就是將 AI 技術落實到真實世界、賦予其感知與行動力。這波身體化 AI革命,不只是科技圈的新顯學,更成為美國、中國、日本、歐洲四方全面競爭的新主戰場。
中國:政策帶動與產業集結,搶佔全球第一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主要仰賴政府強力推動政策,透過「十四五規劃」鎖定工業、物流、醫療等核心領域,結合資本補貼、標準制定與產業園區建設,加速技術商業化。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高達42萬台,全球市占率突破52%,成為世界最大生產與應用市場。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積極打造自主產業鏈,逐步降低對歐美關鍵技術的依賴,強化國內生態系競爭力。
美國:軟體創新領先,供應鏈與法規成絆腳石
美國在 AI 演算法、軟體設計與創新應用仍具領先地位,是推動全球 AI 科技發展的主要引擎。然而,本土供應鏈體系尚不健全,加上法規僵化,拖慢機器人新應用的部署速度。根據 Market Research Future,2024 年美國協作型機器人(Cobot)市場雖規模領先全球,但成長速度已明顯落後於中國,產業領先地位正面臨挑戰。
歐洲與日本:標準制定與高端製造堅守優勢
歐洲與日本長年深耕精密機械與製程自動化,積累強大的高端製造實力。儘管市場與資本規模不及美中,但他們重視國際標準制定與產品品質,專注於專業分工與高值化出口,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穩定地位。
台灣:零組件供應鏈強勢,系統整合與品牌有待突破
台灣在電子、精密機械、感測器、伺服驅動等領域實力雄厚,為全球 AI 機器人產業提供關鍵零組件。代表企業如達明機器人(Techman Robot Inc.)、上銀科技、台達電、友嘉集團等,在工業自動化與協作型機器人市場表現突出。不過,相較於美中日歐,台灣在軟體控制、系統整合與國際品牌推廣仍有明顯進步空間,如何突破「隱形冠軍」角色、提升全球競爭力,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挑戰。
為什麼AI機器人競爭值得台灣與決策層關注?
AI賦AI賦能製造業,台灣不可缺席
AI 正加速推動傳統機械與自動化設備的智慧化升級,讓過去只能依照程式執行動作的裝置,進化為能夠自我學習、即時適應環境的智慧機器人。這不僅徹底改變了工廠生產、物流配送與醫療照護等核心產業流程,也為台灣產業升級、出口競爭力增強打開全新機會。只要台灣能掌握 AI 機器人的技術應用與場域商機,未來甚至有機會引領亞洲高階供應鏈的新趨勢。
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站在關鍵節點
隨著中美貿易戰推動全球供應鏈區域化、分散化,台灣在美、日、歐等先進市場的零組件供應地位更顯重要。如果台灣能在 AI 機器人相關標準與自主製造能力上取得領先,不僅可提升產業安全性,更有機會在國際訂單談判中掌握更大議價空間,成為全球高端製造鏈不可取代的一環。
政策導向與產業標準加速變動
目前無論是美國的「晶片法案」、中國的「智能製造2025」,還是台灣推動的「十大AI基礎設施」政策,皆將 AI 與機器人的產業整合列為國家發展重點。未來產業競爭將更取決於誰能主導國際標準與政策規則,這將直接決定各國產業版圖與升級方向。台灣若能主動參與標準制定並推動法規改革,將能搶得產業先機。
資本、品牌、人才生態全新競局
AI 機器人新創事業已成為國際資本關注焦點,從矽谷到深圳,相關領域融資與併購活動持續升溫。台灣若能順利從硬體強項轉向軟硬整合,並強化國際品牌經營與跨領域人才培育,不僅能吸引更多國際資本進駐,還有機會再創台灣科技產業新高峰,實現產業的全面升級與國際化。
台灣產業實力盤點
硬體零組件供應鏈實力穩居全球要角
台灣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市場站穩腳步,關鍵在於長期深耕的精密機械與電子組件技術。國內業者掌握高品質致動器、減速器、感測器等零組件,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幾家代表性的廠商有:
達明機器人—從工廠到全球
達明機器人自2016年創立,為台達電子集團旗下子公司,主攻協作型機器人(Cobot),以自家機器視覺(TM Vision)整合AI辨識演算法,成為全球少數「軟硬體一體」的協作型機器人品牌。公司積極拓展歐美、日本市場,產品已進入智慧工廠、醫療自動化、教育訓練等多元場域,並與國際大廠與教育機構合作推動AI應用與人才培訓。近年聚焦於強化AI視覺、智慧應用與自動化解決方案,展現產業整合能量。
上銀科技—技術積累與場域應用的典範
上銀科技為全球知名的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多年市佔全球前三,台灣龍頭,上銀長期專注於線性傳動元件與工業機器人,是全球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公司近年積極布局AI驅動的智慧製造,將AI分析、大數據應用導入生產管理,並與國內高校及產業夥伴推動預測性維護、異常警示等智慧應用,提升機器人設備的運作效率與維護智能。
台達電—傳統大廠轉型
台達電多年深耕工業自動化、機械手臂與智慧工廠解決方案。近年將AI與工業機器人視為發展核心,2020年起推動「Delta Smart Manufacturing」策略,強調AI平台(如DIAStudio)整合機器人、視覺系統與產線優化。於桃園、台中等廠設有智慧工廠示範場,協助製造業優化產線流程與提升自動化水準,為客戶導入AIoT與工業機器人方案。
友嘉集團—傳統大廠轉型
友嘉以工具機、CNC加工、工業機器人為主力,2020年起透過「策略聯盟」積極整合國際品牌(如德國Erowa、義大利Sigma),並結合本土零組件,打造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強調自動化整合與海外市場佈局。目前則透過國際策略聯盟,串連上游零組件商與下游客戶,建立跨產業供應鏈協作,整合本地零組件與海外機器人品牌,推動智慧製造與產業自動化,打造跨產業供應鏈生態圈。
達明機器人—從工廠到全球
達明機器人自2016年創立,為台達電子集團旗下子公司,主攻協作型機器人(Cobot),以自家機器視覺(TM Vision)整合AI辨識演算法,成為全球少數「軟硬體一體」的協作型機器人品牌。公司積極拓展歐美、日本市場,產品已進入智慧工廠、醫療自動化、教育訓練等多元場域,並與國際大廠與教育機構合作推動AI應用與人才培訓。近年聚焦於強化AI視覺、智慧應用與自動化解決方案,展現產業整合能量。
上銀科技—技術積累與場域應用的典範
上銀科技為全球知名的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多年市佔全球前三,台灣龍頭,上銀長期專注於線性傳動元件與工業機器人,是全球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公司近年積極布局AI驅動的智慧製造,將AI分析、大數據應用導入生產管理,並與國內高校及產業夥伴推動預測性維護、異常警示等智慧應用,提升機器人設備的運作效率與維護智能。
台達電—傳統大廠轉型
台達電多年深耕工業自動化、機械手臂與智慧工廠解決方案。近年將AI與工業機器人視為發展核心,2020年起推動「Delta Smart Manufacturing」策略,強調AI平台(如DIAStudio)整合機器人、視覺系統與產線優化。於桃園、台中等廠設有智慧工廠示範場,協助製造業優化產線流程與提升自動化水準,為客戶導入AIoT與工業機器人方案。
友嘉集團—傳統大廠轉型
友嘉以工具機、CNC加工、工業機器人為主力,2020年起透過「策略聯盟」積極整合國際品牌(如德國Erowa、義大利Sigma),並結合本土零組件,打造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強調自動化整合與海外市場佈局。目前則透過國際策略聯盟,串連上游零組件商與下游客戶,建立跨產業供應鏈協作,整合本地零組件與海外機器人品牌,推動智慧製造與產業自動化,打造跨產業供應鏈生態圈。
政策推動產業集群加速成形
2025年行政院啟動「十大AI基礎設施」政策,將機器人產業列為六大主軸之一,政府積極整合產官學資源,支持新創企業在工業、物流、醫療等領域建立示範場域,加速應用落地與產業升級。這波政策紅利,進一步強化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軟體能力與品牌國際化成關鍵挑戰
雖然台灣在機械硬體、零組件製造具備深厚實力,但在控制系統、AI演算法、資料整合等軟體領域,與全球領先國家相比尚有差距。產業界也普遍認為,國際品牌能見度、標準主導力及海外合作網絡,仍需積極強化,才能真正躍升為全球產業龍頭。
市場規模與成長潛力數據
根據 Market Research Future 報告,2024年台灣機器人產業整體規模約為2,400萬美元,預估未來十年將持續穩健成長。DataCube Research 指出,2023年台灣AI工業機器人產值達8,210萬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逾10%。Next Move Strategy Consulting 則點出,台灣倉儲機器人市場預計至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6%,展現產業高度成長潛力。
美國產業政策轉型的五大路徑
隨著全球 AI 與機器人競賽愈趨激烈,美國政府與產業界正積極調整政策方向,從制度、資本到國際合作,全方位提升競爭力。以下為美國新一輪產業政策改革的五大重點:
法規鬆綁,擴大創新試驗空間
美國推動「風險分級管理」體系,逐步取代以往一刀切的事前審查方式。這不僅有效降低新創企業進入產業門檻,更為機器人技術的實地測試與創新應用提供更寬鬆的環境,有助於產業快速試錯、縮短從實驗到商業化的時程。
資本導入與政府帶頭採購,催化產業規模
美國政府積極設立專項產業基金,並以政府採購方式成為新創機器人企業的首批客戶,進一步擴大市場需求。這種作法有助於產業規模化發展,也促使創新產品更快進入市場,形成正向循環。
強化供應鏈整合與標準主導力
美國著重於協調產官學三方資源,推動制定國家級產業標準,同時加強本土關鍵零組件的自主製造能力。此舉可有效減少對國外技術與供應鏈的依賴,提升產業自主安全。
深化國際合作,打造盟國產業網絡
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日益複雜的今天,美國主動聯手日本、台灣、歐盟等主要供應鏈夥伴,建構多元且分散的產業網絡,攜手因應單一市場風險與潛在壟斷問題。
重視人才培育與多元創新生態
美國持續推動跨領域學程、強化產學合作,著重培養同時具備 AI、機械、電子、控制系統等多元能力的人才。這些創新人才正是驅動國家競爭力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引擎。
台灣可複製與補強的行動方案
面對全球 AI 與機器人產業升級浪潮,台灣產業界可借鏡美國經驗,並根據自身優勢與產業特性,規劃以下五大關鍵行動,作為未來十年產業升級的核心路徑:
聚焦核心零組件供應鏈,搶占全球中游龍頭
台灣應持續鞏固並強化高階致動器、精密減速器、感測器、連接器等核心零組件的技術與量產能力。透過加值設計、品質優化與自動化升級,力拚成為全球中游市場的主導者,提升出口競爭力與產業話語權。
結合AI與軟硬體創新,打造自主解決方案
台灣企業應積極與本地AI演算法團隊、系統整合商合作,將機器人硬體優勢結合AI智慧軟體,發展具有台灣特色的智慧機器人、自動化設備與產線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擺脫純硬體代工角色。
政策引導與場域落地,打造產業新名片
善用政府資源與政策補助,聚焦智慧工廠、物流、醫療等具有產業指標性的實驗場域,積極落地創新應用,累積在地產業實績與國際示範效應,進一步拓展海內外市場,提升台灣產業能見度。
建立國際品牌與聯盟合作模式
台灣應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並與全球領導廠商建立策略夥伴關係,透過聯盟合作模式共同開發新產品、搶佔海外訂單,提升品牌國際知名度,開拓多元市場通路,鞏固國際產業地位。
深化跨域人才養成,強化產業創新生態
結合產學協作資源,鼓勵年輕人才投身AI與機器人領域,打造多元且活躍的人才流動體系,為產業創新升級注入持續動能,形成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生態圈。
國際標準與產業協同:台灣如何爭取產業話語權?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爭取產業話語權
隨著全球 AI 與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美國、中國、日本與歐盟紛紛投入資源,搶占產業標準的制定主導權。對台灣而言,標準不僅是技術門檻,更是市場準入的關鍵。台灣產官學必須積極加入國際組織(如 ISO、IEEE),不僅參與討論,更要主動提案,努力在零組件規格、互通性協定、安全檢驗等重點領域扮演引領者角色。只有將台灣優勢技術納入全球標準,才能幫助本地企業順利拓展海外市場,避免陷入被動追隨的困境。
強化產業聯盟,打造上下游協作新生態
產業標準的競爭,其實也是產業聯盟的競爭。台灣必須串聯上下游供應鏈力量,從精密零組件、AI軟體、系統整合到終端應用場域,形成跨領域產業聯盟。透過協作,台灣企業不僅能共同投標國際大型專案,也能在標準制定經驗與場域應用知識上相互分享、強化集體競爭力。這種集體戰略將成為台灣產業升級、加速國際佈局的關鍵動能,有助於本地企業在全球市場搶得先機,持續提升台灣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主導地位。
台灣人才與資本生態:未來關鍵挑戰
人才斷層與跨領域需求迫切浮現隨著 AI 與機器人產業深度融合,台灣產業界愈來愈重視具備「跨域能力」的人才。現階段,不僅需要懂機械設計、控制工程的工程師,更亟需能結合 AI 演算法、資料科學與國際市場視野的複合型人才。然而,產業界普遍反映,台灣現有人才培育體系與產業需求仍有明顯落差,相關領域的高階人才出現斷層現象。
面對這一波升級轉型,產學合作、跨國實習、國際證照將成為台灣人才競爭力的核心關鍵。唯有打造橫跨 AI、機械、電控、軟體及市場經營等多元能力的新世代專業團隊,台灣企業才能有效對接全球高端市場。
新創融資與資本鏈結亟需突破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新創事業,往往需要大量初期投入和長期耐心資本支持。然而,台灣新創生態目前仍以 ICT、SaaS 為主,針對硬體與深科技領域的專屬資本、產業加速器與長期型基金仍明顯不足。許多本土機器人新創面臨「融資難、規模化慢」的挑戰。
未來,政府、創投、企業應攜手推動專案型產業基金,並與國際資本、產業龍頭建立策略合作,善用產業加速器平臺,串聯國內外市場資源與實證場域,協助台灣新創走向全球,擺脫單打獨鬥困境,加速產業升級與國際競爭力提升。
產業升級行動藍圖:台灣AI+機器人的未來路徑
在這場全球 AI 與機器人競賽中,台灣要成功突圍,必須訂定明確且務實的升級藍圖。產業界普遍認為,台灣未來的競爭優勢,將來自於以下五大策略行動:
聚焦中游零組件,培養產業國際龍頭地位台灣應專注於精密致動器、減速器、感測器、連接器等高附加價值零組件,結合本地強大的製造實力與量產經驗,鞏固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進一步發展成具影響力的國際品牌與標竿企業。
強化軟體控制與系統整合,攜手AI新創公司共創生態未來競爭不僅比硬體,更看軟體與系統整合。台灣必須積極與本地AI新創、學研團隊協作,提升機器人控制演算法、數據分析、智慧決策等軟實力,實現軟硬整合與跨領域創新。
建置國際合作場域,擴大海外應用市場版圖台灣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標竿應用場域建置,與歐美日企業及當地生態系聯盟,共同推動智慧工廠、智慧物流、智慧醫療等解決方案輸出,以台灣技術優勢搶佔全球市場。
推動品牌國際化,主導產業標準制定台灣需提升產業品牌國際能見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標準協會,主動投入機器人與AI產業標準制定,確保台灣技術能符合全球市場需求,並爭取話語權。
深化跨域人才養成,建構創新產業生態面對產業融合新時代,台灣應強化跨領域人才培育機制,鼓勵青年投入AI、機械、電子、軟體等多元專業領域,推動產學合作與國際交流,為產業創新提供穩健的人才動能,打造具備前瞻性的產業生態體系。
編輯觀點|全球機器人競賽的體系整合力,決定產業升級的主導權
這波由美國 a16z 引發的「機器人競賽」討論,揭示了一個明確趨勢:未來 AI 發展的主戰場,正從雲端運算、內容生成,全面進化到真實世界的身體化應用。誰能讓 AI 融入機器人,誰就能真正推動產業升級、供應鏈重塑,甚至改變國際分工格局。
對美國而言,軟體創新優勢雖然明顯,但法規、產業政策與零組件自主能力的缺口,讓整體競爭力受到挑戰;而中國則憑藉政策動員力與供應鏈整合力,持續縮短差距。對台灣來說,硬體零組件實力長期穩居全球要角,但唯有加快軟體、AI 演算法、系統整合能力的升級,才能脫離「隱形冠軍」的角色,晉升全球智慧機器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
AI+機器人產業競賽絕不只是單一技術或品牌之爭,而是「體系競爭」:法規、資本、人才、標準、國際合作缺一不可。台灣若能把握全球供應鏈重組、產業升級的黃金窗口,積極參與標準制定、發展自主軟硬整合方案,並深化產學合作、培育跨領域人才,就有機會晉身國際舞台、掌握下一波產業紅利。
未來十年,全球機器人產業格局將因「體系整合力」產生新一輪洗牌。台灣只要善用產業優勢、勇於創新轉型,就有潛力在這場 AI+機器人浪潮中寫下屬於自己的新篇章。
參考資料
America Cannot Lose the Robotics Race
https://a16z.com/america-cannot-lose-the-robotics-race/
FAQ|關鍵問答
Q1: 為什麼機器人產業對美國如此重要?
機器人產業結合 AI,成為影響未來工業、國防、醫療與生活應用的基礎產業。美國如果無法把 AI 技術落地於機器人,將失去全球供應鏈主導權與產業升級動能,更有國安層面的潛在風險。
Q2: 台灣在機器人產業有什麼優勢?
台灣在硬體製造、精密零組件與電子技術領域有長期深厚的基礎,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關鍵位置。結合政策推動與國際合作,台灣有望強化本地產業競爭力,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夥伴。
Q3: 台灣目前面臨哪些挑戰?
台灣主要面臨軟體能力、控制系統、國際標準接軌、法規與資本等挑戰。補足軟體和系統整合,提升國際品牌能見度,是晉級全球領導角色的關鍵。
Q4: 美國和中國的機器人發展有何差異?
美國強在 AI 軟體與技術創新,但產業落地與供應鏈協同較弱;中國則透過政策協同、製造優勢與資本投入,快速擴大機器人產業體系並推動標準制定。
Q5: 台灣產業該如何應對全球競爭?
應聚焦零組件供應鏈優勢,強化軟體與系統能力,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打造品牌能見度,同時善用政策支持與國際合作,鞏固產業生態與市場地位。
Q6: 台灣政府有哪些政策支持 AI+機器人產業?
政府已推動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計畫,將機器人納入「十大 AI 基礎設施」,鼓勵企業發展 AI 融合應用,並加強人才培育、國際合作與示範場域建設。
Q7: 未來三年最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包括 AI 與機器人深度融合、關鍵零組件自製能力提升、台灣與國際品牌的聯盟合作,以及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應用場域的創新落地,將是台灣產業升級的關鍵趨勢。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