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蘋果 Apple Watch 跨足醫療新紀元

高血壓偵測功能獲 FDA 核准,智慧穿戴裝置走向健康守門人

· 熱門話題,精選解讀,前瞻技術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蘋果公司日前宣佈,Apple Watch 將於 2025 年正式推出「高血壓偵測」功能,且此功能已通過美國 FDA 核准,成為第一款取得監管機構背書、能協助高血壓初步篩檢的智慧手錶。這項里程碑不僅為消費性穿戴裝置開闢新戰場,更意味著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將能隨時掌握自身健康風險。本文將從技術、產業、監管、競爭與台灣市場啟示等多面向,全面解析這場智慧健康革命。

蘋果新功能獲 FDA 開綠燈:高血壓偵測變現實

蘋果於 2025 年 WWDC 之前,悄悄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成為全球第一家將「高血壓偵測」納入穿戴裝置主流功能的科技巨頭。這項功能的本質,是透過 Apple Watch 的感測器與演算法,讓使用者無須傳統壓脈帶,就能進行高血壓初步風險篩查。

不同於現行僅能量測心率、心電圖等功能,蘋果此次整合了 AI 機器學習、光學感測與大數據分析,提升準確度並降低偽陽性率。未來用戶將可在手腕上即時收到「高血壓預警」通知,並根據數據調整生活習慣或及時就醫。

智慧穿戴裝置與醫療級功能的「最後一哩」

過去十年,穿戴裝置從健身追蹤、運動計步、睡眠監控逐步走向健康管理。蘋果、三星、Fitbit 等品牌雖早已佈局健康監測功能,卻鮮有廠商能跨越醫療監管門檻。這次 FDA 的核准,不僅是對蘋果技術力的肯定,更是穿戴裝置醫療化的象徵。

「高血壓偵測」之所以意義重大,在於它標誌著智慧穿戴產品第一次真正進入「疾病篩檢」層級。這讓 Apple Watch 從「健康輔助」晉升為「健康守門人」,對於慢性病管理、長者照護乃至保險理賠模式,都可能帶來新一波改變。

技術解密:無臂帶偵測,挑戰血壓監測極限

目前主流的血壓測量方式,多依賴壓脈帶(cuff-based)裝置。Apple Watch 的創新之處,在於「無臂帶、非侵入式」的量測模式。根據外電報導,蘋果以 PPG(光體積變化描記法)感測技術為基礎,結合 AI 演算法,捕捉血流變化與脈波傳導時間(PTT),間接預測血壓趨勢。

雖然準確度難以完全取代醫院等級的臂帶式血壓計,但在「早期偵測與長期趨勢監控」層面,這項技術提供了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蘋果表示,該功能的設計初衷是「協助使用者辨識高血壓風險」,而非醫學診斷,但已足以引導用戶提早就醫,降低疾病惡化風險。

產業競爭:蘋果再領先,穿戴醫療生態系進入白熱化

早在蘋果之前,三星、Fitbit、華為等品牌均曾投入血壓量測技術研發。不過,受限於法規、準確度、用戶教育與市場規模等因素,多數僅限於部分國家試水溫。蘋果之所以能取得 FDA 核准,關鍵在於其生態系優勢(硬體、軟體、資料整合)、AI 能力、以及龐大的健康數據資料庫。

此舉不僅鞏固 Apple Watch 在高端智慧穿戴市場的領先地位,也預期將帶動競爭品牌加速技術升級。根據 IDC 報告,2024 年全球智慧穿戴市場規模突破 4 億台,醫療級應用成為下波成長主軸。蘋果跨出醫療級應用的第一步,也將迫使同業檢視自身技術路線與監管策略。

用戶價值升級:高血壓防治從醫療院所走入日常生活

高血壓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 13 億人受高血壓困擾,而許多患者長期未能及早發現。傳統血壓檢測仰賴醫療院所,難以達到高頻率、長期監控。Apple Watch 的高血壓偵測功能,將「疾病預警」從醫療專業帶進用戶日常生活,有望提升整體疾病防治效率。

這對於忙碌上班族、高齡族群、慢性病高風險者,都是重大利多。不僅用戶能即時了解血壓變化趨勢,還可搭配健康建議、生活提醒、AI 助理等服務,形成更完整的數位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監管與隱私:FDA認證背後的技術與責任

穿戴裝置要取得 FDA 核准,需通過嚴格臨床驗證與安全標準。蘋果在此過程中強調「數據安全」、「用戶隱私保護」及「透明度」。據了解,蘋果採用端對端加密處理,並允許用戶選擇是否上傳健康數據至 iCloud 或第三方醫療機構。

此外,FDA 的認證意味著未來相關數據將可能被納入醫療記錄、保險理賠等場景。這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是技術與責任的雙重挑戰:既要保障數據的正確性、隱私與倫理,也要因應各國監管要求調整設計。

台灣啟示:智慧醫療創新與政策監理的未來挑戰

蘋果高血壓偵測功能的突破,對台灣醫療科技產業與政策監管帶來啟發。台灣長期以來在醫療資訊化、健保大數據等領域有深厚基礎,卻在智慧穿戴醫療級應用尚有法規、資料流通、技術驗證等待突破。

台灣本土品牌如華碩、宏碁、智崴等積極布局穿戴醫療市場,但大多仍停留於「健康管理」而非「醫療器材」級別。若能借鏡蘋果的策略路線,結合產學合作、政策鬆綁、與國際標準接軌,有望讓台灣智慧醫療產業向上升級。

接下來值得關注的議題

  • 功能正式上線時的用戶實際體驗與準確度回饋

  • 其他品牌(如三星、Fitbit、Google)後續在醫療監管與產品功能上的競爭策略

  • AI 在健康監控、數位醫療的法規與倫理爭議

  • 台灣在智慧醫療監管與產業政策的配套進展

  • 保險、醫療服務如何導入穿戴裝置數據作為風險管理依據

編輯觀點:

蘋果此次取得 FDA 核准,為智慧穿戴裝置產業立下新標竿,也對數位健康管理與醫療監管提出全新挑戰。台灣產業在這波浪潮中應積極布局醫療級穿戴產品,不僅要強化自主技術,也應加速政策創新、促進跨界合作。隨著 AI 與感測技術演進,未來誰能率先整合「醫療監管+用戶體驗+產業生態」,誰就有機會主導下一波智慧健康革命。

FAQ|關鍵問答

Q1. Apple Watch 的高血壓偵測功能如何運作?
Apple Watch 採用光體積變化描記法(PPG)結合 AI 演算法,偵測用戶血流與脈波傳導時間變化,預測血壓趨勢。用戶只需正常配戴手錶,不需壓脈帶,即可獲得高血壓風險提示。此功能主要用於早期篩檢與日常監控,而非醫學診斷。

Q2. 與傳統血壓計相比,Apple Watch 偵測準確度如何?
Apple Watch 偵測結果無法完全取代醫療等級的壓脈帶血壓計,其設計目的是協助用戶辨識風險、促進早期就醫。長期監控與趨勢分析是其優勢,若有異常建議仍以醫院檢測為準

Q3. 這項功能對用戶有什麼實際幫助?
高血壓多屬於慢性且早期不易察覺的疾病。Apple Watch 可提醒用戶注意異常變化,搭配健康建議,協助及早調整生活習慣、安排檢查,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Q4. 為什麼 FDA 核准對產業有如此大的意義?
FDA 認證象徵技術、數據安全與臨床驗證皆通過嚴格標準,代表產品能做為醫療級輔助工具。這不僅提升產品公信力,也推動產業走向「醫療化」與法規對齊。

Q5. 台灣廠商有機會推出類似功能嗎?
台灣擁有醫療資訊、硬體設計、AI 技術等優勢,但需克服法規審查、資料驗證與生態系整合等挑戰。政府若能推動政策鬆綁、鼓勵創新,有機會在全球智慧醫療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Q6. Apple Watch 的健康數據會如何保護用戶隱私?
蘋果強調數據加密、用戶自主選擇上傳與分享權限,並遵循歐美等地嚴格資料保護法規。用戶可以控制資料是否上傳至雲端或與醫療機構共享。

Q7. 這項功能未來有可能被保險、醫療體系納入正式使用嗎?
隨著醫療級穿戴裝置獲認證、數據準確度提升,越來越多保險公司、醫療體系將穿戴數據納入風險評估或疾病管理工具,未來相關合作模式值得持續觀察。

Q8. 對於已經是高血壓患者來說,Apple Watch 的高血壓偵測功能適用嗎?
Apple Watch 的高血壓偵測功能主要定位在「高血壓風險的早期篩檢」與「日常血壓趨勢監控」,適合一般用戶、慢性病高風險族群,以及已知高血壓患者日常自我管理使用。不過,對於已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來說,Apple Watch 可以作為補充性監控工具,協助用戶追蹤血壓變化趨勢、提醒生活習慣調整或異常警示。但目前 Apple Watch 的偵測結果仍無法取代醫療院所的標準壓脈帶式血壓計。若需精確血壓值以調整藥物,仍應依循醫師指示、定期至醫療院所量測。Apple Watch 提供的趨勢觀察與異常提醒,可幫助患者自我管理,但不建議單靠該裝置做醫療決策。

Q9. Apple Watch 與標準壓脈帶式血壓計的精準度會相差多少?
截至目前,Apple Watch 的高血壓偵測功能僅能提供「高血壓風險提示」與長期趨勢觀察,並不會顯示精確的血壓數值。蘋果與國際第三方機構尚未公開具體的「數值誤差範圍」研究結果,因此無法直接與傳統壓脈帶式血壓計進行 mmHg 精度比較。醫療級壓脈帶血壓計仍是判斷血壓高低的金標準,Apple Watch 的作用在於輔助日常自我監控、提醒風險、追蹤變化趨勢,無法完全取代醫療級血壓監測。若有異常警示,建議仍應以醫療機構的標準設備做進一步確認。

參考資料:

Apple Watch's hypertension feature cleared by FDAhttps://www.theverge.com/news/776942/apple-watch-hypertension-feature-cleared-by-fda

Apple's FDA-cleared hypertension feature for Apple Watch is a big deal for digital health

https://www.cnbc.com/2025/09/13/apple-watch-hypertension-feature-fda-approval.html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