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中國無人計程車全球出擊,自駕車產業迎戰國際新局
精選解讀|中國無人計程車全球出擊,自駕車產業迎戰國際新局

InfoAI 編輯部
當中國無人計程車駛向國際,全球自駕車市場格局重塑
過去十年,Waymo(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幾乎象徵了自駕技術的終極標竿,但如今,中國一批自駕新創與科技巨頭正集體「出海」,帶著更快的落地節奏與商業規模,挑戰美國龍頭的全球領先地位。這場無人計程車的全球大戰,已從矽谷與深圳的科技競速,擴散成國際產業、政策與地緣戰略的全新賽局。
中國無人計程車出海潮:發生了什麼事?哪些公司在全球領跑?
近期多家國際媒體同步報導,中國自駕計程車公司已正式進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泰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甚至開始與當地政府合作進行營運試點。其中,小馬智行(Pony.ai)、百度 Apollo、AutoX、文遠知行(WeRide)等企業,均已在中國多個城市展開大規模商業運營,累積數百萬公里即時路測經驗,並獲得來自國際資本的強力背書。這波「中國自駕車出海潮」,成為受到注目的新聞話題:
- 阿布達比: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取得政府路測及試營運許可,成為中東市場首批投入實際營運的無人計程車團隊。
- 泰國、新加坡:百度 Apollo 與當地企業、政府部門展開合作,提供 RoboTaxi(自駕計程車)試乘服務。
- 德國、英國:中國新創正與歐洲車廠及智慧交通基礎建設商洽談合作,嘗試取得更嚴格的監管認證。
與此同時,美國龍頭 Waymo 也加快全球擴展,包括在亞利桑那州、舊金山及英國劍橋等地持續擴大無人計程車服務。然而,中國新創顯然以更高速度、更低成本、更靈活的本地合作模式,開始在全球新興市場形成「超車」。
中國與美國自駕車技術:優勢與劣勢的全球競逐
隨著自駕車產業步入國際競賽階段,中國與美國的技術路線逐漸呈現明顯差異。美國以 Waymo、特斯拉(Tesla)、Cruise 等為代表,長期聚焦於軟體演算法創新、感測融合與資料安全。Waymo 更透過多年封閉路網測試,累積極高的單車行駛安全性,並重視 AI 决策透明度與監管合規。
中國自駕車廠商的最大優勢,則來自於大規模真實路測數據。中國城市環境交通複雜,車輛數量龐大,無人計程車業者能迅速累積大量即時資料,加速 AI 感知、決策與路徑優化技術升級。此外,中國產業鏈垂直整合,車用感測器、AI 晶片、電動車底盤可快速降本、彈性量產,有助於自駕技術快速商品化,推動大規模落地應用。中國團隊在與地方政府協作推動城市級試營運、公共交通整合方面,靈活度與政策推進力明顯高於美國。
但中國自駕車技術也有劣勢。例如資料安全、隱私保護與國際標準接軌議題,經常受到歐美市場監管與質疑,海外拓展時須投入大量資源處理資安合規。同時,中國廠商在 AI 軟體架構的原創性、核心演算法專利,以及全球品牌信任度方面,仍落後於 Waymo 等美國企業。因此,兩強競逐全球市場,技術實力與生態協作模式都將持續進化。
中國無人計程車的技術、政策、商業模式三大推手
過去幾年,中國無人計程車產業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並走向全球,背後並非單一技術突破,而是同時結合了技術成熟、政策扶持與商業模式創新三大動力。在高度競爭的全球自駕車戰局中,中國企業透過多元協作與整合,打出與美國不同的全球化策略。以下分別從技術、政策與資本、以及商業合作三個面向,深入解析中國無人計程車出海的核心關鍵。
- 技術成熟與成本優勢
 中國自駕車企業透過大量數據訓練、AI 感知系統升級,已能在複雜都市道路實現 Level 4(高度自駕)運營。
 由於中國城市密度高、交通場景多元,訓練出的 AI 系統具備高度適應性;加上供應鏈垂直整合(感測器、車載電腦、電動車底盤),使單車成本明顯低於美國同業。
- 政策與資本推動
 中國政府推動「智慧交通+新能源車」國家戰略,賦予自駕車開放路權與高速通行資格,同時以產業補貼、投融資機制加速創新。
 近年來,隨著中美科技摩擦升級,中國新創積極尋找海外市場避險,選擇監管較開放的新興國家優先落地。
- 商業模式與國際合作
 中國自駕車企業強調「與當地政府、企業共建」模式,採分潤、聯營、技術授權等多元合作方式,靈活調整本地營運方案。
 在多國同時推進商業化,意味中國團隊具備高水準「出海」經驗,包括面對不同法規、語言、基礎設施的快速適應能力。
全球自駕產業格局變動
傳統上,Waymo 代表的是高標準、高技術門檻的自駕車典範。多年來,無論是感測器研發、機器學習算法,或是與汽車製造商的深度整合,Waymo 皆為產業定下標準。然而,隨著中國企業的快速追趕,這一產業格局正出現明顯鬆動:
競爭核心轉移:自駕技術標準已從「研發主導」轉向「商業化、規模化運營」比拚。中國企業藉由巨量城市數據與本地資源,實現大規模落地,搶佔使用者體驗與成本控制優勢。
市場分布擴大:原本僅在美國、部分歐洲城市能看到無人計程車,現今東南亞、中東、甚至歐洲中小國家也開始有中國團隊加入,改變消費者與產業對「自駕車=美國科技」的印象。
政策競合升溫:歐美多國對中國科技輸入抱持審慎,監管、數據主權、資安疑慮成為中國團隊的最大挑戰,但同時也促使中國企業發展本地合作、資料本地化等新商模,逐漸取得部分國家信任。
中國無人計程車國際化背後的戰略與速度
中國自駕車團隊能夠迅速規模化進軍國際市場,關鍵在於三大戰略動能:
首先,數據規模與 AI 疊代速度構成中國企業獨特優勢。中國無人計程車在多元複雜的城市道路上,每天累積大量實際運行數據,藉由高速的 AI 訓練與模型優化,不斷提升感知、決策與路徑規劃的精準度。這種持續疊代的技術進化,有效降低意外風險與系統錯誤,讓中國自駕團隊能快速達到 Level 4 甚至更高階的自駕標準。
其次,政策支持與資本投入形成雙輪驅動。中國政府長期推動智慧交通與新能源車政策,為自駕車企業提供法規鬆綁、開放路權及產業基金挹注。國際創投與國家級產業基金同步投入,使企業有充足資源採取「燒錢搶市占」的策略,率先搶佔新興市場與國際合作機會。
最後,產業聯盟與本地化策略帶來高度靈活性。中國自駕車團隊善於與當地汽車製造商、智慧城市業者、交通管理單位建立策略聯盟,形成跨國共營模式。這不僅有助於快速適應各國監管、文化與基礎設施,也分散了地緣政治與資安等外部風險,提升國際營運效率與市場滲透率。
台灣自駕車產業的隱性實力
許多國際觀察者或許未曾深入注意,台灣雖然沒有如 Waymo 或特斯拉等自駕車消費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但其實是全球自駕車產業不可或缺的「隱形推手」。舉凡 AI 晶片、毫米波雷達、先進光學鏡頭、車載控制器、嵌入式軟體、5G 車聯網設備及資安模組,台灣企業長期穩定供應給國際大廠,包括 Waymo、特斯拉(Tesla)、百度、小馬智行(Pony.ai)、Nvidia(輝達)等,是這些全球領導品牌背後的重要夥伴。
台灣在汽車電子、感測器、AI 晶片、車載通訊模組等領域具有世界級的研發與製造實力。例如聯發科、鴻海、廣達、緯創、台達電、大立光等「隱形冠軍」,皆擁有高度整合全球車用供應鏈的能力。此外,台灣產業界習慣承接 OEM(代工製造)與 ODM(設計代工)專案,協助國際客戶從產品設計、研發到大規模製造的全流程,並與歐美、中國、日本主流車廠擁有長期協作經驗。
雖然在自駕車開放道路測試與本地政策方面尚有待進一步突破,台灣已在「高彈性量產」、「軟硬體整合」、「國際標準認證」及「跨國協同」等面向,成為全球自駕車生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戰略環節。這使台灣不僅僅是生產端的支援者,更有潛力成為國際自駕車產業升級與創新的關鍵推手。
台灣如何搶占自駕車全球商機?
面對全球自駕車產業蓬勃發展,台灣可從多個層面積極佈局以搶占國際新商機。首先,台灣必須持續強化高階零組件、AI 晶片、感測模組、車用通訊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製造優勢,鞏固全球供應鏈樞紐地位。這不僅能滿足國際車廠的多元需求,也為台灣企業爭取更高附加價值的合作機會。
進一步來看,台灣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組織,與歐美、中國、日本等全球領先企業協作,共同建構開放型自駕車測試場域。透過跨國資料交換、技術驗證與測試標準對接,台灣能提升技術能見度,並強化在全球智慧交通產業生態中的話語權。
在應用層面,台灣可以結合本地智慧交通基礎建設,發展如無人接駁車、智慧物流配送、觀光旅遊自駕接駁等多元創新服務,將技術成果商品化並推廣至亞太及全球新興市場。這有助於台灣將「軟硬體整合」的產業特質延伸至智慧移動服務領域,打造獨特競爭優勢。
政府方面,建議持續推動法規鬆綁,開放自駕車上路及實地測試,完善資料共享與開放政策,同時促進產學研聯盟及跨界合作。唯有協助台灣產業從 OEM/ODM 製造角色,升級為「國際智慧交通生態鏈結者」,台灣才能在 AI 車用與自駕車時代搶占下一波黃金成長期,成為全球智慧移動產業的關鍵節點。
智慧交通政策與場域升級,台灣如何把握全球浪潮?
目前台灣在自駕車的商業運營仍受到法規限制,多數專案僅限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林口新創園等封閉型測試場域,尚未能全面進行開放道路測試。與全球主要市場相比,台灣在自駕車上路、資料交換、測試標準等政策面有待加速鬆綁。
隨著全球自駕車產業持續國際化,台灣若能及早打造符合國際水準的智慧交通測試環境,將有機會吸引國際企業與新創團隊進駐合作,參與標準制定、測試驗證與資料共享。例如積極引入國際級自駕車測試場域、與歐美、中國、日本等主要車廠協作,共同驗證自駕技術與服務安全性。
此外,台灣公部門可將智慧交通政策擴大延伸至醫療接駁、旅遊觀光、城市物流等多元場景,發展差異化的自駕服務應用,跳脫僅以「無人計程車」為唯一想像的市場框架。透過整合產業生態、場域驗證與政策開放,台灣可望在智慧交通浪潮中建立獨特定位,為全球智慧移動生態圈貢獻創新力量。
編輯觀點|中國自駕車全球化浪潮,台灣產業必須從「代工」走向「協作」
中國無人計程車加速國際化布局,已不僅是單一企業、單一市場的競賽,而是全球自駕車產業生態系統與產業鏈重組的關鍵時刻。對台灣而言,傳統強項在於汽車電子、AI 晶片、感測器、車載系統等 OEM/ODM 製造,但在國際標準制定、測試認證、生態鏈主導權等前端環節,仍顯得相對被動。隨著自駕車全球生態快速演變,僅憑高品質代工與供應鏈整合,已難以滿足國際市場對「標準、資料互通、跨域協作」的新需求。
未來十年,台灣若要從「隱形冠軍」邁向國際產業生態的「話語權參與者」,應積極參與全球智慧交通標準的研訂、開放測試場域與AI資安規範的制定,並推動國際產學研協作與資料共享。台灣產業鏈需要轉型為國際智慧交通生態圈的協作夥伴,主動布局前瞻性標準、技術平台與跨國專案,強化與全球大廠、標準組織的深度合作。
建議台灣把握三大方向:
- 從製造升級到標準協作
 台灣可結合產業與政府資源,積極與國際標準組織、全球車廠及AI平台建立合作,參與自駕車安全、資安、通訊協議等產業規範的制定,將技術實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與附加價值。
- 法規與場域開放,加快國際接軌
 推動自駕車相關法規與實證場域的鬆綁與開放,主動引進國際團隊共同進行技術測試、資料交換,促使本地產業鏈快速與國際標準接軌,提升全球競爭力。
- 跨域人才培育,打造新生態圈
 強化AI、資安、智慧交通等跨領域人才的培育,結合產學研合作,建構具國際鏈結力的創新生態圈,協助台灣產業持續在全球自駕車產業版圖中發揮影響力。
總結來說,中國無人計程車全球化並非單純的技術與資本競賽,而是產業生態、標準話語權與國際合作實力的全新洗牌。台灣唯有以更開放與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生態圈,從「代工」升級到「標準與協作」的新角色,才能在全球自駕車產業新時代中穩固關鍵地位、創造長遠成長動能。
延伸思考
1. 中國無人計程車如何取得海外監管信任?
中國無人計程車團隊進軍海外市場時,通常採取本地化資料存儲、建立合資公司或與當地企業聯營、透明公開營運數據等措施,以符合法規並取得民眾信任。例如,在阿布達比、泰國等地,中國團隊主動與政府單位協商,確保車輛安全、資料隱私合規,並接受當地道路測試與第三方安全認證,降低地緣政治及資安疑慮。
2. Waymo 與中國團隊的競爭核心差異?
Waymo 長期以軟硬體整合、技術專利和品牌信任領先,但中國團隊憑藉大規模路測資料、快速AI疊代、靈活本地化能力與資本推動,於商業化落地、國際適應性與成本控制展現優勢。這種由「單點技術」轉向「全生態協同」的競爭,成為全球產業格局變動主因。
3. 台灣產業應如何積極參與國際自駕車生態圈?
台灣業者可聚焦於車用 AI 晶片、感測器、通訊模組、車載系統軟體等核心技術,同時參與國際標準制訂與聯盟合作。建議加強智慧交通場域建設,推動開放型測試平台,主動吸引國際團隊合作、資料共享,共同驗證新技術並擴展產業鏈價值。
4. 無人計程車國際化會如何影響一般消費者?
消費者未來在更多城市可選擇自駕計程車、無人接駁服務,享受更便宜、彈性的移動方式。這些服務結合智慧支付、語音互動、個人化路徑規劃,有機會改善通勤與旅遊體驗。不過,消費者也需關注資安、隱私與服務品質,並根據不同地區的監管標準評估使用風險。
5. 產業界接下來應關注哪些關鍵趨勢?
值得重點關注 AI 感知與決策技術升級、跨國監管政策演變、資料本地化與資安新規,以及自駕車與 5G、物聯網(IoT)、智慧城市深度整合等議題。特別是「資料主權」與「國際資安協作」,將直接影響自駕車跨境運營的市場規模與產業格局。未來誰能掌握這些標準與合作網絡,誰就能在全球智慧交通產業中取得主導地位。
6. 台灣若要發展自駕車產業,現實挑戰有哪些?
台灣目前在自駕車法規上偏向審慎,開放道路測試數量有限,且現有測試場域多屬封閉型,無法全面驗證真實交通情境。此外,台灣面臨跨國高階人才競爭激烈,AI 演算法、資安工程師、車用軟硬體系統設計等人才需加速培育。產業界與學界也應加強產學合作、推動國際聯盟,強化與國際大廠的技術交換與協作平台。同時,政府在法規、資料開放與跨境監管標準上,亦需積極與國際接軌,讓台灣從高階製造進一步走向智慧交通生態圈的價值共創。
7. 台灣可以做什麼來把握全球自駕車商機?
台灣未來可以從三個層面主動佈局:首先,在技術與製造層面,持續發展車用 AI 晶片、感測器、5G 車聯網、車載控制系統等,強化與國際自駕車大廠的深度供應鏈合作。其次,在標準制定與生態系建構層面,積極參與國際自駕車標準組織,與歐美、中國、日本等國際企業共建測試場域與資料共享平台。最後,在應用場景與創新服務層面,政府應鼓勵智慧交通、無人接駁、物流配送、觀光交通等多元應用落地,發展台灣本地自駕車場域,並將這些經驗輸出至亞太與新興市場,搶占智慧出行的全球新商機。
參考資料:
Chinese Robotaxis Race Waymo to Take Driverless Cars Global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0-26/chinese-robotaxis-race-waymo-to-take-driverless-cars-global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最有效的品牌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提供有見解的內容透過「內容行銷」手法,把專業觀點轉化為讀者信任,讓品牌成為知識的來源與決策的夥伴。
InfoAI 專注於將全球 AI 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且可信賴的洞察內容,幫助企業在快速變動的 AI 趨勢中,建立長期的品牌形象與信任感。
因為我們理解 AI 趨勢變化的脈動,能將複雜資訊轉化為清晰觀點,所以 InfoAI 能助您以最具洞察力的內容,贏得市場與客戶的信任。
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全球AI新聞
精選與解讀
為您打開一扇窗
看見 AI 世界
趨勢與脈動
篩選來自多方新聞
化為您決策的洞察
助您做出明智決策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
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成長知識夥伴
將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
容易吸收的學習內容
助您持續學習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