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Google AI Vibe Coding App 打造全球創作者生態,輸入文字提示就能產生 Web App擴展至15個國家
AI 新聞速報|Google AI Vibe Coding App 打造全球創作者生態,輸入文字提示就能產生 Web App擴展至15個國家

InfoAI 編輯部
Google Opal 一次進軍 15 國,AI 工具國際化再加速
Google 宣布 Opal AI Vibe Coding App,正式開放至包括加拿大、印度、日本、南韓、越南、印尼、巴西、新加坡、哥倫比亞、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宏都拉斯、阿根廷與巴基斯坦等 15 個國家。這是 Opal 自美國 beta 公開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擴展動作,象徵 AI 工具的應用場域正式從北美走向亞洲、南美與新興市場。官方強調,這次擴展目標是讓更多創作者能夠低門檻地體驗 AI 編碼與應用開發的樂趣。
Vibe Coding:以自然語言驅動 AI 無程式碼創作
Opal 最大的特色是所謂的「Vibe Coding」,使用者只需透過文字提示詞,就能指揮 AI 自動產生 mini web app、工具與互動服務。相較於傳統需撰寫大量程式碼,Opal 讓無程式基礎的創作者也能快速將想法實現。Google 產品經理 Megan Li 在官方部落格坦言,原先預期用戶會製作些簡單有趣的小工具,沒想到短時間內就湧現一大批複雜、實用且極具創意的 AI 應用,遠遠超出團隊想像。
用戶創意爆發,AI App 應用範圍超越教育新手
自 Opal 公開 beta 以來,來自美國與全球早期用戶陸續打造出涵蓋生活工具、資料自動化、互動遊戲、語言學習、健康管理等多元主題的 AI mini app。Megan Li 表示:「Opal 首批用戶的創意和成熟度令我們驚訝,他們不是只做簡單玩具,而是創造了許多有實際價值、商業潛力的應用。」這代表 vibe-coding 這種「以提示驅動開發」的新模式,已經跳脫新手教學,進一步成為資深開發者與創業團隊快速驗證想法、原型開發的高效武器。
從 K12 學習到創業加速器都受惠
Opal 雖以無程式碼開發為主打,但其潛力不僅限於自學程式、K12 課堂或 STEM 教學單位。許多創業者、數位行銷人員、企業產品團隊也開始嘗試用 Opal 做流程自動化、數據串接甚至 MVP(最小可行產品)測試。Google 也積極在教育生態系推廣 vibe-coding,協助學生用自然語言拆解問題、養成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設計)能力,為 AI 素養與跨領域數位技能的普及帶來新契機。
Opal 與 Copilot、Replit 有何不同?AI 編碼工具的市場定位與創新
AI 編碼工具競爭日益激烈,Google Opal 以「無程式碼創作」與「AI 驅動提示」為核心,和 GitHub Copilot 的「程式碼自動補全」、Replit 的「線上編輯器與即時協作」形成明顯區隔。Opal 最大的特色在於,不要求使用者具備程式設計經驗,只要輸入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 就能協助生成功能性 web app。這讓更多非工程師、教育者、創業者都能參與 AI 工具的創作,降低開發門檻,也推動「no-code AI 工具」與「prompt engineering」的全球化發展。
與此同時,Opal 透過簡單的圖形化介面與即時預覽,讓創意實現過程更直觀、更友善。這不僅拓展 AI 應用的用戶族群,也促進數位素養普及,為全球 no-code 生態系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無程式碼開發浪潮正改變教育與產業創新
AI Vibe Coding 國際化推廣,使全球創作者能夠自由開發、快速分享各式數位工具,這一轉變正在深刻影響教育訓練、企業數位轉型、創業孵化與社群經營等多元領域。例如,教師可運用 Opal 帶領學生實作語音助理、資料視覺化等應用,行銷人員也能透過文字提示(prompt)快速生成數據分析 app 或互動行銷工具。Opal 這類 AI 無程式碼平台,正成為新世代普及型開發利器,降低技術門檻,促進「AI 素養」與「prompt engineering」在教育、商業與創業場域的廣泛落地。隨著 no-code AI、創業工具等關鍵字搜尋熱度攀升,未來數位創新將更加重視跨域協作與創意實踐能力。
Google Labs 將如何引領全球 AI 創作生態升級
Opal 擴展多國市場僅是 Google 推動 AI Vibe Coding 國際化的第一步。Google 官方強調,未來將持續根據各地用戶需求,強化多語言支援、完善在地化服務,並開放更多 API 串接功能,協助開發者將 Opal 整合至各類應用場景。同時,Google 也將深化 Opal 與 Google Cloud、Workspace 等主力平台的互通,打造更完整的 AI 工具生態系。隨著全球創作者持續加入,AI 開發生態預計將變得更加多元與包容,實現「人人可用 AI」的數位新格局。根據產業觀察,目前 AI Vibe Coding 正快速驅動數位創業、教育創新與企業自動化三大趨勢,未來幾年將對全球科技與商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編輯觀點|AI Vibe Coding 國際拓展,台灣創作者如何把握數位新機會?
Opal 推動 AI Vibe Coding 全球落地,不僅大幅降低 AI 應用的開發門檻,也宣示「以文字提示生成 App」的時代已全面來臨,這股浪潮正加速席捲台灣。建議台灣的教育單位、創業團隊、產品經理與開發者:
積極學習與實作 AI Vibe Coding 工具及 prompt engineering 技巧,縮短開發、驗證到落地的週期
全面導入無程式碼開發思維,鼓勵跨域協作與創新,善用 AI 工具強化課程、產品與企業服務
密切追蹤 Google Labs、Opal 社群活動與全球技術趨勢,把握 AI 生態整合與產業升級新契機
全球市場已朝向「人人都能創作 AI 工具」的新格局演進,台灣若能善用這波國際擴展的契機,將有機會在數位轉型、教育創新與產業應用等多重戰場取得領先優勢。無論是新手創業者還是資深開發者,都應積極佈局 AI Vibe Coding 生態,搶先卡位未來創意與競爭力的核心。
延伸閱讀:
Google launches its AI Vibe Coding app Opal in 15 more countries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07/google-launches-its-ai-vibe-coding-app-opal-in-15-more-countries/
Introducing Opal: AI-powered vibe-coding for everyone
https://developers.googleblog.com/en/introducing-opal/
FAQ|關鍵問答
Q1: Google Opal 是什麼?跟其他 AI 編碼工具有何最大不同?
Opal 是 Google Labs 推出的 AI Vibe Coding App,主打「以文字提示生成 web 應用」,無需程式碼也能快速打造實用 mini app。相較於 GitHub Copilot 這類「自動補全程式碼」工具,Opal 強調創意應用與無程式碼開發,讓所有人都能參與 AI 應用創作。
Q2: Opal 現在哪些國家可以用?如何下載?
截至 2025 年 10 月,Opal 已擴展至美國、加拿大、印度、日本、南韓、越南、印尼、巴西、新加坡、哥倫比亞、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宏都拉斯、阿根廷與巴基斯坦共 16 國。用戶可至 Google 官方網站、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下載。
Q3: Opal 適合誰使用?會不會很難上手?
Opal 適合無程式基礎的新手、學生、創作者、行銷人員、創業者,以及想快速驗證點子的專業團隊。操作方式直觀,透過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 便會自動產生對應功能,大幅降低開發門檻。
Q4: Opal 支援哪些語言和平台?有跨平台能力嗎?
Opal 支援多國語言,目前可在網頁、iOS 與 Android 等主流平台上使用。Google 官方也計劃陸續增加更多語言與地區支援,提升跨平台體驗。
Q5: Opal 主要用在哪些場景?
用戶可用 Opal 建立生活管理工具、數據分析報表、互動遊戲、語言學習 app、健康追蹤、教學輔助工具等。其彈性讓個人、企業、教育單位都能根據需求自訂應用。
Q6: Opal 的推出會帶來哪些產業影響?
Opal 降低了 AI 編碼與創作門檻,將推動 AI 素養普及化、教育創新,以及數位轉型提速。預期將對教育培訓、創業生態、企業流程自動化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讓更多人能夠參與 AI 應用創新。
Q7: 台灣產業和開發者該如何把握這波趨勢?
建議台灣產業與教育界加快導入 Opal 與 AI 編碼工具,培養 prompt engineering 能力,並追蹤 Google Labs 最新應用與 API 整合方式。這將有助於台灣在全球 AI 創作賽局中保持競爭力。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