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Meta 智慧眼鏡升級!Ray-Ban Display 搭配 Neural Band:改寫人機介面的全新嘗試

從拍照玩具到資訊顯示入口,Meta 的智慧眼鏡開始挑戰日常使用場景

· AI新聞速報,前瞻技術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Ray-Ban Display Neural Band 正式登場

在 Meta Connect 2025 發表會上,Meta 公布了首款具備顯示螢幕的智慧眼鏡 Ray-Ban Display,同時推出名為 Meta Neural Band 的腕帶控制器。這兩款產品的組合,象徵智慧眼鏡從「拍照+語音助理」進一步邁向「資訊顯示+自然手勢操作」

Ray-Ban Display 在右眼鏡片內嵌入單眼顯示器,可以呈現通知、導航、翻譯字幕與應用程式介面。Neural Band 則利用表面肌電圖(sEMG)技術,偵測手指與手腕的微小動作,轉譯為操作指令。使用者只需輕動手指,即可完成選擇或滑動,不必再拿出手機。

Ray-Ban Meta 到 Display 的進化

Meta 與 Ray-Ban 的合作始於 2021 年,當時推出的 Ray-Ban Stories 以拍照、錄影與音樂播放為主,缺乏顯示功能。之後的 Ray-Ban Meta(第二代)強化了電池續航與即時 AI 助理,並支援將影像直接分享到 Instagram。

然而,直到 2025 年的 Ray-Ban Display,Meta 才真正把「顯示資訊」納入眼鏡本體。這是一個從「影像紀錄」轉向「資訊入口」的重要轉折,與 Apple Watch 的演進路徑相似:先建立消費者的日常使用,再逐步加碼功能。

產品規格細節:顯示器、重量、電池與操作

根據多家媒體實測與官方資料,目前可確認的規格如下:

  • 示器:600 × 600 像素解析度,20 度視場角,每度約 42 像素,硬體更新率達 90Hz,實際內容顯示約 30Hz。亮度範圍 30 至 5,000 尼特,並具備低光線洩漏設計,確保旁人看不到顯示內容。

  • 量與設計:約 69–70 克,外型維持 Ray-Ban 經典 Wayfarer 風格,提供標準與大型框架。鏡片可選偏光、變色、防藍光或度數鏡片。

  • 訊系統:開放式耳機設計,讓使用者在聽音訊時仍能察覺環境聲音,內建多顆麥克風支援語音助理與降噪。

  • 機與感測器:前置鏡頭支援拍照與錄影,搭配環境光感測器,自動調整顯示亮度。

  • Neural Band 腕:IPX7 防水,續航可達 18 小時,能精準讀取手指與手腕的肌電訊號,用於點選、滑動與文字輸入等操作。

  • 航力:眼鏡本體在混合使用下約可維持 6 小時。由於顯示與感測同時運作,長時間使用仍需觀察。

  • 格與上市:套裝售價 799 美元,9 月底率先於美國上市,之後拓展至歐洲與亞洲市場。

這些數據顯示,Ray-Ban Display 並非高階 AR 裝置,而是一款「務實進化」的智慧眼鏡。

機介面新拐點

這次新品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硬體,而是它代表的三個趨勢:

  1. 顯示融入日常佩戴
    眼鏡內建顯示器讓使用者能隨時查看通知與導航,減少低頭滑手機的頻率。

  2. 手勢輸入的實驗場
    Neural Band 以非侵入式方式引入「腦機介面概念」,雖然仍是初步版本,但比語音或觸控更直覺,也能在嘈雜或不方便說話的情境中操作。

  3. AI 融入硬體的真正落地
    Meta 的 AI 助理已能在眼鏡上即時翻譯外語、辨識物件、設定提醒,這些功能讓 AI 真正成為隨身工具,而非停留在手機或電腦中。

競爭格局與產業供應鏈

Ray-Ban Display 的推出,勢必對科技產業與供應鏈帶來影響:

  • Apple 與 Google:Apple 傳出正在開發自家智慧眼鏡,但尚未正式推出;Google 2022 年展示的翻譯眼鏡原型也停滯不前。Meta 抢先量產,等於卡下先發位置。

  • 社交平台競爭:眼鏡深度整合 Instagram 與 WhatsApp,讓 Meta 在社交生態系綁得更緊。

  • 台灣供應鏈:光學鏡片、微型顯示器、低功耗晶片與感測模組都是這類裝置的核心。台灣廠商若能投入,將在未來幾年穿戴式市場受惠。

使用場景從旅行到工作

Ray-Ban Display 的目標使用族群與場景相當清晰:

  • :即時翻譯與導航顯示,降低在陌生環境中操作手機的負擔。

  • 使用者:走路或騎車時可直接在視線中看到路徑,提升安全性。

  • 創作者:鏡頭拍攝與顯示同步監看,更利於構圖與即時分享。

  • 人士:在工作現場接收通知或操作,減少分心與手持裝置的不便。

、舒適度與隱私是潛在挑戰

雖然產品亮點眾多,但仍存在挑戰:

  • 電池:6 小時在日常使用下仍顯不足,若需全天佩戴,必須配合充電盒或多次充電。

  • 重量舒適度:70 克對短時間佩戴影響不大,但長時間使用是否舒適,仍需更多測試。

  • 操作確度:Neural Band 的手勢辨識若有誤判,會影響使用體驗。

  • 隱私:眼鏡內建鏡頭與即時影像分析,可能引發「被偷拍」或「數據被用於訓練模型」的質疑。

編輯點|創新與市場接受度的拉鋸

Ray-Ban Display 與 Neural Band 並非一款顛覆性產品,但它是一次關鍵的「跨越」。Meta 選擇在實用性與創新間取得平衡:螢幕不是全息投影,而是簡潔通知;腕帶不是侵入式腦機,而是日常可戴的手勢控制。

對台灣產業而言,這不僅是觀察消費者接受度的最佳時機,也是一個供應鏈切入點。光學、顯示與低功耗晶片都是台灣的優勢,若能提早與國際品牌合作,將可能在下一波智慧穿戴浪潮中站穩腳步。

智慧眼鏡的普及或許還需要幾年,但這場比賽已經正式展開。

參考資料:

Meta launches new smart glasses with built-in display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media-telecom/meta-launches-new-smart-glasses-with-built-in-display-2025-09-18/

Meta publica una imagen de sus próximas gafas inteligentes con pantalla

https://cincodias.elpais.com/smartlife/gadgets/2025-09-17/meta-publica-una-imagen-de-sus-proximas-gafas-inteligentes-con-pantalla-ante-su-inminente-lanzamiento.html

Meta Ray-Ban Display smart glasses hands-on review

https://www.theverge.com/tech/779566/meta-ray-ban-display-hands-on-smart-glasses-price-battery-specs

Meta Ray-Ban Display specs and Neural Band details

https://www.roadtovr.com/meta-ray-ban-smart-glasses-display-price-release-date-specs

Meta Ray-Ban Display puts the future of tech on your face

https://www.androidcentral.com/wearables/meta-ray-ban-display-glasses-put-the-future-of-tech-on-your-face

FAQ|關鍵問答

Q1: Ray-Ban Display 和舊款 Ray-Ban Meta 有什麼最大不同?

舊款以拍照、錄影與語音助理為主,缺乏顯示功能;Ray-Ban Display 則在右眼鏡片加入單眼顯示器,能顯示通知、導航與翻譯,搭配 Neural Band 腕帶提供手勢控制。


Q2: Neural Band 的技術原理是什麼?

Neural Band 使用表面肌電圖(sEMG)技術,偵測手腕與手指的肌肉電訊號。這種方式屬於非侵入式,不需要手術或植入,就能感知微小動作,轉換為輸入指令。


Q3: 這副眼鏡能取代智慧型手機嗎?

短期內仍不行。顯示器適合查看通知或簡單操作,但複雜的工作仍需要手機。不過,它可能成為手機的「延伸入口」,讓人減少低頭時間。


Q4: 售價 799 美元是否合理?

相較於舊款 Ray-Ban Meta 的 300–400 美元,新款確實貴了一倍。但考量新增顯示器與腕帶操作,這個價格對早期採用者與科技愛好者仍具吸引力。


Q5: 對台灣產業有何啟示?

台灣在光學、顯示與晶片模組領域具優勢。若能切入智慧眼鏡供應鏈,將能分享穿戴裝置市場成長的紅利。

Q6: 這是否意味 AR 眼鏡即將普及?

不算。Meta 的策略是「漸進式」,先透過消費者可接受的顯示與操作功能培養市場,再逐步朝完整 AR 過渡。這是一場長線戰略。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