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微軟AI掌門人當頭棒喝:別再問AI有沒有靈魂!研究「AI意識」是危險的歧途

DeepMind共同創辦人穆斯塔法・蘇萊曼警告,將AI擬人化將嚴重干擾安全議題,我們該恐懼的不是AI有思想,而是它有能力作惡。

· AI新聞速報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關於人工智慧(AI)發展路線的關鍵辯論,被一位產業核心人物以最嚴肅的態度推向了大眾面前。微軟AI部門執行長、同時也是Google DeepMind的共同創辦人之一的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最近發出嚴厲警告:當前學術界和科技圈對「AI意識(Consciousness)」的迷戀與探討,不僅是一種分散注意力的干擾,更是一條通往危險的歧途。

在一個AI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並引發全球既興奮又恐懼的時代,蘇萊曼的這番話,是對整個產業的當頭棒喝。他明確呼籲,所有研究者、開發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應立即停止這種哲學性的空談,將全部精力轉向AI系統那些「具體、可驗證且極端危險」的潛在能力上。

「最危險的錯誤:將機器擬人化」

我們這個領域正在犯一個最基礎、也最危險的錯誤,那就是『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蘇萊曼在一場備受矚目的AI安全高峰會上直言不諱。他指出,當我們開始用「意識」、「感知(sentience)」、「自我覺醒」這些源自生物學和人類心理學的詞彙來描述一堆程式碼和電路時,就已經走偏了方向。他認為這種做法會嚴重誤導公眾,讓我們對AI產生不切實際的科幻想像,從而忽略了真正迫在眉睫的威脅。

蘇萊曼打了個比方:「這就像我們在建造一架史上最複雜的噴射客機時,不去討論它的空氣動力學、發動機推力、金屬疲勞極限,反而把最頂尖的科學家聚在一起,爭論這架飛機的『靈魂』究竟在哪個座位上。這非常荒謬,而且極其危險。」

停止空談「意識」,聚焦「能力」

蘇萊曼認為,AI安全的討論焦點,必須從抽象的哲學思辨,轉向具體的工程問題。他提出了一份更務實、也更令人警醒的「能力清單」,這才是AI安全研究應該關注的核心:

  1. 它能否自主複製?(Can it replicate itself?)

  2. 它能否滲透到外部電腦系統?(Can it exfiltrate its own weights?)

  3. 它能否獲取並使用武器?(Can it acquire and use a weapon?)

  4. 它能否欺騙、操縱人類?(Can it deceive and manipulate?)

「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他強調,「這些是我們可以測量、可以測試、可以建立防護欄的具體能力。而『意識』,我們甚至連它在人類身上如何運作都還沒搞清楚,又如何去為一個矽基的演算法下定義?」

AI領域路線之爭浮上檯面

蘇萊曼的強硬表態,也使其成為了當前AI安全領域「務實派」的旗手,並讓AI發展的路線之爭徹底公開化。長期以來,AI安全領域存在兩大陣營:

  • 理論派(或稱長線風險派): 他們更擔憂遙遠的未來,當「通用人工智慧(AGI)」甚至「超級智慧(ASI)」誕生時,可能因其目標與人類不一致而帶來毀滅性的「存在風險」。

  • 務實派(或稱當前風險派): 他們認為前者過於好萊塢式,主張應優先解決當下AI已經造成的或即將造成的具體危害,如演算法偏見、假新聞泛濫、大規模失業、以及AI技術的惡意使用等。

作為微軟AI業務的最高負責人,蘇萊曼的發言無疑代表著這家科技巨頭的官方立場:放棄對AI意識的幻想,專注於建立可控、可靠、安全的AI工具。這也意味著微軟的資源和研究方向,將會更聚焦於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非參與一場關於AI靈魂的玄學辯論。

一位「AI先知」的沉重警告

穆斯塔法・蘇萊曼的身份,讓這番話的分量非同小可。他不僅是將AI帶入主流視野的DeepMind的共同創辦人,而後又創立了Inflection AI(後被微軟收購)。他幾乎參與了過去十五年AI發展的所有關鍵階段,被譽為「AI先知」之一。

由這樣一位深度參與者,親自站出來為「AI意識熱」降溫,其背後的動機引人深思。這或許代表,在他看來,業界投入在這上面的資源已經多到足以構成危險,甚至可能掩蓋了某些更深層的、關於AI能力失控的風險。

最終,蘇萊曼的警告是在呼籲一種「智識上的誠實」。承認我們創造的只是一個強大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新物種。這個工具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變得更強大,而我們的責任,不是去猜測它的內心世界,而是為它打造一個足夠堅固的「牢籠」,確保它的力量,永遠為人類的福祉服務。

參考資料:

Microsoft AI chief says it's "dangerous" to study AI consciousness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InfoAI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