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OpenAI 跨足硬體戰場:挖角 Apple 設計團隊、與立訊合作打造 AI 原生裝置,改寫人機互動新未來

OpenAI 積極招募 Apple 設計與製造人才,目標 2026-2027 推出 AI 原生裝置

· 精選解讀,前瞻技術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來自 The Information 與路透社等媒體的多項報導指出,OpenAI 不再只做軟體,正式進軍硬體領域,結盟 Apple 供應鏈龍頭立訊與音訊大廠 Goertek,吸納 Jony Ive 與 Tang Tan 領軍設計,未來兩年將打造全球第一款 AI 原生口袋裝置。這場豪賭,會帶來怎樣的消費者革命?

從語言模型到硬體原生,OpenAI 為什麼一定要做裝置?

自從 ChatGPT 席捲全球,OpenAI 已經是 AI 軟體的代名詞。然而,執行長 Sam Altman 看得很清楚:AI 不應該只停留在 App、雲端或瀏覽器,而要直接變成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數位助理」。

現有的 AI 服務受限於手機、電腦、智慧音箱,必須「呼叫」才會出現,AI 的潛能與即時性始終無法充分展現。

OpenAI 因此鎖定了一個新目標:打造一台專為 AI 而生、無螢幕、口袋大小、可隨身攜帶的智慧裝置,成為未來生活的新入口。這不是另一支手機,也不是單純語音喇叭,而是讓 AI 隨時主動陪伴,理解每一個生活場景、提供最適合的即時建議。

Apple DNA 融入 OpenAI:收購 io、LoveFrom 參戰、重用蘋果供應鏈

根據 The Information、路透社等多方權威媒體報導,OpenAI 為了讓這個「AI 原生裝置」能順利誕生,做出三個關鍵決策:

  • 收購 io Products今年(2025 年)OpenAI 以約 65 億美元全股票方式收購由 Apple 前設計長 Jony Ive 與硬體大神 Tang Tan 共同創辦的 io Products,讓 Apple 美學與製造 know-how 直接導入團隊。

  • LoveFrom 設計深度合作Jony Ive 領軍的 LoveFrom 保持獨立,但承擔新裝置的外觀、界面、結構設計主導權。LoveFrom 過去以極簡風格聞名,但現在更強調多元材質、觸感與人性化。

  • 全面挖角蘋果設計與供應鏈人才超過 20 名 Apple 的硬體、設計、供應鏈與製造專才,包含負責 iPhone 量產轉換的 Tang Tan 已加入 OpenAI,負責領導裝置工程。

製造與供應鏈:立訊與 Goertek 提供 Apple 級製造水準

OpenAI 沒有自建工廠,而是鎖定立訊(Luxshare)與Goertek這兩家蘋果的頂級供應商:

  • 立訊:負責新裝置的主要組裝與品管,曾製造 iPhone、AirPods,擅長高精密消費電子產品。

  • Goertek:提供音訊模組、麥克風與揚聲器,確保 AI 助理能有優質語音體驗。

這個策略讓OpenAI 可以站上 Apple 十多年累積的供應鏈水準,避開自行開發生產線的高風險。但也代表產能分配時,Apple 訂單通常優先,OpenAI 需思考如何確保自己產品的出貨穩定。

此外,雖然目前立訊為主要組裝廠,但台灣供應鏈如鴻海、和碩、廣達等,依然是全球 AI 裝置供應生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因此,台灣在精密製造、品質管理、彈性生產方面所具備的優勢,未來也有望參與從早期設計、協同開發到創新模組,成為高附加價值的共創夥伴。

新裝置初步揭露:無螢幕、口袋大小、全面感知

OpenAI 首款 AI 裝置雖然尚未公開詳細型號,但根據 Reuters、The Information、9to5mac 等媒體整理,產品可能涵蓋智慧揚聲器(smart speaker)、無螢幕聲控終端、AI 助理模組等,強調「個人化、語音互動、隱私安全」,並整合 OpenAI 最新 GPT 模型,提供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智慧應用。OpenAI 的新裝置目前已知有以下明確特徵:

  • 外觀設計:無螢幕、近似行動硬碟大小,設計語言跳脫手機、眼鏡、手環等傳統形式。LoveFrom 將採用多元材質、追求觸感與美感兼具。

  • 環境感知功能:內建多組麥克風、攝影鏡頭、感測器,可辨識所處情境(辦公、家庭、戶外、車內等),自動轉換互動模式。

  • 互動方式:主打語音操作與觸覺/音訊反饋,未來將有更自然的「語音即互動」體驗,使用者無需螢幕即可下達複雜指令。

  • 作業系統:專為 AI 而生,非 Android 或 iOS 改版。可與 OpenAI GPT-5 等模型深度結合,也將支援與手機、電腦協同,打造多裝置體驗。

功能推測:AI 助理將改變生活哪些面向?

這台裝置最大的賣點,在於能根據環境主動介入。根據現有公開資訊,預計可望支援:

  • 情境智慧提醒:偵測進入會議室,自動紀錄重點;判斷你正在戶外,主動播報天氣與路況。

  • 多語翻譯與協作:隨時進行多語即時翻譯,協助商務會談、旅遊。

  • 生活健康管理:整合運動、健康監測、作息提醒。

  • 智慧家居控制:語音指令直接控制家庭 IoT 裝置。

  • 隱私安全模式:可在敏感環境自動關閉麥克風、鏡頭,或只進行本地語音處理,避免資料外流。

  • 隨身筆記與會議助手:自動記錄、總結會議、追蹤任務,提升工作效率。

  • 日常任務整合:協助行程管理、即時提醒待辦事項,像專屬的數位秘書。

使用情境模擬:消費者會有什麼新體驗?

家庭場景

  • 早上自動播報天氣與新聞,提醒家人重要行程。

  • 家中有小孩時,裝置可偵測危險情境發出警示。

  • 聲控控制燈光、冷氣等智慧家電。

辦公場景

  • 一進會議室,裝置自動開啟會議模式,協助筆記、同步給與會者。

  • 接收到主管指令時,能自動拆解任務,提醒負責人進度。

旅遊與戶外

  • 在旅途中,自動辨識所處城市,推薦景點與即時天氣。

  • 旅遊時,能夠提供語音即時翻譯,或協助拍照自動備份。

車用場景

  • 連結車用藍牙,將化身 AI 導航助手,專注於語音導航、安全提示。

  • 偵測駕駛者疲勞狀態,主動建議休息。

定價、上市與維修保固:消費者最實際的關心

價格預估

目前無正式定價,但業界分析師推估:

  • 若主打高端設計與續航,售價約落在 600–1000 美元。

  • 若定位普及型 AI 助理裝置,則可能降至 300–500 美元。

上市時程

  • 綜合多方資訊,新裝置預計將於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正式亮相、出貨。

維修保固

  • 預期將提供一年標準保固,有望引入 Apple 標準的快速維修或換新服務。

  • 開放消費者線上預約、到府收件,減少維修等待時間。

  • 本地化客服(含繁體中文)將是台灣市場關鍵。

隱私資安與本地化:消費者最大疑慮

這類裝置最大風險在於隱私與資安:

  • 全天候麥克風與攝影鏡頭:如何確保資料僅本地存取?會不會被誤觸錄音、影像外流?

  • AI 模型本地運算:OpenAI 承諾關鍵場景下資料僅存在裝置上,不傳雲端。

  • 台灣與亞洲地區語音支援:未來是否支援繁體中文、在地化語音識別,將影響台灣用戶購買意願。

台灣產業新契機:供應鏈與軟硬整合新戰場

OpenAI 目前供應鏈主力雖在中國,但台灣電子代工與零組件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力。

廣達、和碩、仁寶:擁有設計製造 AI 裝置的經驗,具備承接生產轉單的能力。

台灣光學、電池模組、機構設計供應商:在攝影鏡頭、長效電池、結構件等領域具備優勢。

地緣政治下,OpenAI 若想降低單一中國風險,台灣是理想備援選擇。

編輯觀點AI 裝置競賽啟動,台灣站上全球舞台

OpenAI 結合 Apple DNA 與 AI 原生技術,這場硬體豪賭並非單純為了產品多元化,而是為了搶占 AI 時代人機互動的起點。如果它能在設計、製造、隱私、語音體驗等面向超越現有智慧裝置,未來很可能重現 iPhone 當年帶來的人類數位生活大變革。

而OpenAI 由軟體走向硬體,背後反映的是產業鏈價值的重構與人才、供應鏈全方位競爭。這一波「AI 原生裝置」競賽,既是軟硬整合實力的展現,更是產業合作新模式的起點。

但若在供應鏈、成本或體驗落地上出現問題,也可能像過去眾多科技新品一樣,成為曇花一現的話題。台灣產業需要關注的不僅是製造訂單,更是如何參與 AI 硬體設計、生態整合、在地應用層創新。

台灣只要持續強化自身創新設計、模組整合與品牌協作能力,台灣就有機會不再只是代工廠,更是 AI 時代的關鍵推手與價值共創者,未來三年,是台灣能否進入 AI 裝置生態鏈的關鍵時機。

參考資料

OpenAI Raids Apple Hardware Talent, Manufacturing Partners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openai-raids-apple-hardware-talent-manufacturing-partners

OpenAI to acquire Jony Ive's hardware startup io Products for $6.5 billion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openai-acquire-jony-ives-hardware-startup-io-products-2025-05-21

OpenAI taps Apple supplier Luxshare to make AI device, The Information report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openai-taps-apple-supplier-make-ai-device-information-reports-2025-09-19

OpenAI is raiding Apple's talent and manufacturing pool for its wild AI hardware dream

https://appleinsider.com/articles/25/09/19/openai-is-raiding-apples-talent-and-manufacturing-pool-for-its-wild-ai-hardware-dream

FAQ|關鍵問答

Q1:OpenAI 為什麼要進軍 AI 硬體裝置?

OpenAI 選擇投入硬體領域,是因為 AI 應用逐漸普及,僅靠軟體服務已難以實現最佳的互動體驗。透過設計自有 AI 裝置,OpenAI 能進一步掌控終端入口、打造差異化功能,並將最新 GPT 模型應用到更多場域,滿足用戶即時、個人化需求。

Q2:OpenAI 為何特別收購 io Products?

io Products 由蘋果前設計長 Jony Ive 創立,擁有豐富的工業設計、消費性電子與軟硬整合經驗。OpenAI 收購 io Products 不僅取得設計能量,也能融合 Apple 式的極致用戶體驗與產品創新思維,加速 AI 裝置的市場化。

Q3:立訊、Goertek 在 OpenAI 供應鏈中扮演什麼角色?

立訊主要負責 OpenAI 新裝置的組裝生產,Goertek 則可能供應關鍵零組件如揚聲器模組。兩者皆是蘋果生態的核心供應商,代表 OpenAI 走向「高品質、全球化」的製造路線。台灣相關供應鏈仍具備強大競爭力,未來角色值得關注。

Q4:Apple 人才流向 OpenAI,對產業有何影響?

隨著設計、工程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從 Apple 流向 OpenAI,產業界預期將出現更多軟硬體跨界融合的新產品。這也象徵 AI 巨頭不再只聚焦軟體,人才戰、創新競合都將更激烈,Apple、Google 需調整策略以維持領先地位。

Q5:OpenAI 的首款 AI 裝置預計何時推出?會是什麼型態?

根據目前報導,OpenAI 目標在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推出首批 AI 原生裝置,型態可能為智慧揚聲器、語音助理終端等。詳細產品細節仍未公開,但強調 AI 專屬體驗、語音互動與個人化智慧功能。

Q6:這波變局對台灣產業有何啟發?

台灣供應鏈若能早期參與設計、整合 AI 模組與感測技術,爭取與國際 AI 大廠共創機會,就有望從過去「代工」角色進一步升級為全球 AI 創新基地。面對 AI 原生裝置浪潮,主動升級將是台灣產業的新關鍵。

Q7:未來誰有機會在 AI 裝置市場勝出?

未來勝出的關鍵在於誰能結合 AI 演算法領先、軟硬一體設計、全球製造供應鏈,以及最貼近用戶需求的終端體驗。OpenAI、Apple、Google 各自有強項,誰能協同發揮、快速市場化,誰就有機會成為新一代入口霸主。

Q8: OpenAI 新裝置和手機、智慧音箱有何差異?

最大差異是「無螢幕、AI 原生」。它不像手機那麼重螢幕操作,也不同於僅能語音互動的音箱,而是可以主動偵測情境、隨時給出貼近需求的反饋。

Q9: 資安和隱私怎麼保障?

裝置可設定只在特定場域開啟麥克風、攝影鏡頭。大部分語音、影像處理將在本地完成,只有用戶同意才會上傳雲端。

Q10: 台灣消費者會受惠嗎?

若 OpenAI 將部分供應鏈移轉到台灣,不僅台灣廠商有新商機,本地語音、在地維修保固與客服也會更友善。

Q11: 未來有可能支援繁體中文嗎?

以 OpenAI 現有產品發展速度來看,裝置正式上市時支援繁體中文與台灣本地語音辨識極有可能,但初期功能仍要等待官方公告。

Q12: 裝置會不會很貴?

目前預估售價會落在 600–1000 美元,與高階智慧型手機、Apple Watch Ultra 等旗艦產品接近,主打設計、AI 體驗與高端音質。

Q13: 何時會上市?

依供應鏈與原型開發進度,預計 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會有首批產品問世。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