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 後時代:Sam Altman 帶領 OpenAI 跨足搜尋、AI 硬體與腦機介面的全球戰略
GPT-5 後時代:Sam Altman 帶領 OpenAI 跨足搜尋、AI 硬體與腦機介面的全球戰略
從 GPT-5 的發佈到瀏覽器、硬體裝置與腦機界面投資,Sam Altman 正重新定義 OpenAI 的版圖與未來使命。

作者=InfoAI 編輯部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GPT-4與GPT-4o可切換,實測揭露系統自動替換與版本不透明問題。
在舊金山一間地中海餐廳的晚宴中,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與 TechCrunch 記者談笑風生,表面看似輕鬆的場景背後,其實揭示了 OpenAI 對 AI 世界版圖的全新布局。從剛剛推出的 GPT-5,到尚未公開的 AI 硬體與瀏覽器計畫,再到挑戰 Neuralink 的潛在投資,Altman 所描繪的未來,已遠遠超越了語言模型,更指向 AI 與人類生活更深層的整合。
01|GPT-5 只是起點:OpenAI 的下一站在平台與應用
雖然 GPT-5 才剛推出,但 Altman 強調,OpenAI 現在的策略已不再只是追求模型的「更大、更快、更準」。與 GPT-4 相比,這次 GPT-5 的升級較為「溫和」,但它的定位是平台型 AI 的核心引擎,而非單一產品。GPT-5 不僅提供開發者更多彈性空間,也支撐多樣化應用情境,如語音助理、企業資料分析、醫療諮詢等。Altman 坦言,在推出 GPT-4o 時未提供過渡期,是一次低估用戶反彈的錯誤,他也承諾未來會提供明確的過渡機制,讓用戶與開發者都有更充足的準備時間與選擇權。
02|更人性化的 AI:語氣調整與心理健康安全機制
GPT-5 在語言風格上也正在進行重大調整。Altman 表示,未來的模型會朝向「更溫暖但不諂媚」的語氣發展,避免太機械化、也不過度迎合使用者情緒。這不僅是語言美感的改善,更與心理健康有關。OpenAI 正與臨床心理師、行為科學家合作,共同建立模型回應的風險指標,特別針對壓力、憂鬱、自殺傾向等敏感話題,制定回應框架,避免造成負面心理影響。這也顯示出 OpenAI 正將 AI 看作一種具社會責任的技術平台。
03|消費市場瞄準:AI 瀏覽器與 Jony Ive 設計的硬體裝置
最受矚目的計畫之一,是由前 Instacart 執行長 Fidji Simo 領軍的「應用部門」。她即將加入 OpenAI,將負責多款針對消費者市場的產品。根據 Altman 透露,OpenAI 正在研發一款對標 Google Chrome 的 AI 瀏覽器,主打深度整合 ChatGPT 的搜尋與推薦能力,也不排除未來若有機會,會直接考慮收購 Chrome。另一個備受矚目的產品,則是與設計大師 Jony Ive 合作中的 AI 裝置。雖未揭露具體規格,但 Altman 以幽默語氣說:「如果你幫那台機器戴上殼,我就會找上你。」外界推測這可能是一種語音助理裝置、穿戴設備,或全新類別的個人 AI 介面。
04|挑戰社交平台:AI 驅動的新一代互動體驗
除了搜尋與硬體,Altman 對當前的 AI 社群平台感到不滿,認為缺乏真正創新的互動方式。他表示:「AI 能不能讓社交媒體更酷?」這個問題正是他接下來想解決的挑戰之一。社群媒體的使用型態多年來變化有限,OpenAI 希望藉由生成式 AI 打造全新的社交模式,讓使用者與 AI 一同創作內容、共同參與對話,甚至可能建立虛擬社群角色與 AI 人格互動。這不僅是社交體驗的更新,也可能重新定義內容的產生與分享機制。
05|進軍腦機界面:投資 Merge Labs 對標 Neuralink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也傳出正評估投資腦機介面新創 Merge Labs。這家新創由 Google DeepMind 前科學家主導,目標是研發低侵入式、非手術性的腦機介面。這樣的介面可望讓 AI 系統與人類神經反應更緊密結合,進一步拓展語言模型的應用邊界。Altman 雖未證實金額,但表示「我們有可能投資」,也代表 OpenAI 對生物科技領域的涉足將更進一步,並直接與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形成潛在競爭。若投資成行,OpenAI 將不僅是語言模型的領導者,更是 AI 與生物融合技術的參與者。
06|數據揭密:GPT-5 上線 48 小時流量翻倍與 GPU 瓶頸
雖然不少用戶批評 GPT-5 缺乏明顯突破,但 Altman 指出,僅在發布後 48 小時內,API 流量即暴增一倍。多個 AI 工具(如程式開發助手 Cursor)已將 GPT-5 設為預設模型。根據內部資料,企業用戶對於 GPT-5 的查詢準確率與多輪互動穩定度給出高度評價。更重要的是,GPU 資源供應緊張,反映出市場對 GPT-5 的實際需求遠超外界預期。Altman 也指出,未來將優化運算資源調度機制,提升使用效率,並考慮與更多雲端供應商合作擴展基礎設施。
07|OpenAI 的宏圖:超越 Alphabet,IPO 可能在前方
當被問及未來的產業規模與目標時,Altman 並不避諱地表示:「我們希望做的,是超越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那樣的企業。」這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套具體的行動路線。從資料中心、能源、機器人到硬體,每個領域都有 OpenAI 探索的足跡。他也透露,為支應這些雄心,OpenAI 未來「很有可能」走向 IPO。儘管他本人對上市制度存在保留,但如果這是實現公司使命與全球擴張的必要途徑,他將審慎考慮。外界分析認為,若 OpenAI 上市,其市值有機會超過 1 兆美元,成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 IPO 之一。
對台灣的啟發|硬體優勢與 AI 應用整合的機會
Altman 提出的產品多樣性與策略佈局,對台灣 AI 新創具有啟發性。從語言模型升級、消費性產品開發,到腦機介面投資,每一個環節都代表未來 AI 公司不只是「技術提供者」,更要成為全方位的平台型公司。對於台灣具硬體設計優勢與工程實力的產業生態而言,結合 AI 應用層與裝置端整合的能力,將是未來出口競爭力與產業升級的關鍵。
結論|從麵包捲晚宴到全球戰略:OpenAI 帶來的啟示
從 GPT-5 的發佈開始,OpenAI 正悄悄地轉變角色。Altman 不是只想再做一個更聰明的 ChatGPT,而是要將 AI 融入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環節:搜尋、互動、裝置、甚至人腦。這場「麵包捲晚宴」看似輕鬆,實則為全球 AI 競局描繪了一幅全新戰圖。而對於所有想在 AI 世代佔有一席之地的企業與創業者來說,這場晚宴傳遞的訊息比任何一次發表會都來得更具啟發性。它提醒我們,AI 的未來不只是模型更強,更在於誰能掌握應用場景、建立生態體系,並結合人性與科技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來源
Sam Altman, over bread rolls, explores life after GPT-5
https://techcrunch.com/2025/08/15/sam-altman-over-bread-rolls-explores-life-after-gpt-5/
AI 協作聲明
本篇報導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撰寫大綱、初稿,最終內容由人工編輯進行審閱、潤飾、編排優化。
FAQ|關鍵問答
以下整理了幾個你可能最想問的問題,助你快速釐清與掌握關鍵要點。
Q1:GPT-5 與 GPT-4 有什麼不同?
GPT-5 著重語氣調整與平台整合,強化 API 使用效能,並改善回應語調的溫度與人性化。整體性能更穩定,並納入對多輪對話與語境掌握的進階優化。
Q2:OpenAI 為什麼要做自己的 AI 瀏覽器?
Altman 認為搜尋體驗仍有被 AI 顛覆的空間,瀏覽器是接觸使用者的第一線,也是挑戰 Google 的入口,透過深度整合 ChatGPT,可望重塑搜尋邏輯與知識整理方式。
Q3:與 Jony Ive 合作的硬體是什麼?
目前細節未公開,但強調設計感與 AI 深度整合,可能是手機、眼鏡或更創新的互動裝置,有望成為個人化 AI 助理的新載體。
Q4:為何 OpenAI 想投資腦機界面?
Altman 希望讓 AI 更接近人類本身,腦機介面是長遠目標的一部分,也是與 Musk 的正面競爭,並有望開啟醫療、教育、輔具等新應用領域。
Q5:OpenAI 會 IPO 嗎?
Altman 表示「很有可能」,目的是籌措資金支撐多元產品佈局與全球擴張,也可能作為打造全球 AI 標準與治理影響力的重要籌碼。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InfoAI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