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讀|英國皇家海軍導入 AI 助理大幅減輕招募負擔
新聞速讀|英國皇家海軍導入 AI 助理大幅減輕招募負擔
AI 將初篩查詢自動化,從文字到影像回應,減少真人客服工作量 76%

InfoAI 編輯部
當招募流程肩負過量資訊處理,AI 便成為公共部門效率提升的關鍵工具。
真正的競爭不在功能,而在誰能成為使用者的思考介面。
真正的競爭不在功能,而在誰能成為使用者的思考介面。
01|理解事件
英國 Royal Navy(皇家海軍)近期啟用名為 Atlas 的 AI 虛擬助手,接手招募流程的第一線應對,負責回答加入海軍相關的初步問題、篩查資訊並提供多媒體互動。這項系統由海軍與 Wavemaker(WPP Media 旗下)合作開發,並由 Voxly Digital 與 Great State 共同打造。
在推出 Atlas 之前,皇家海軍已先導入一套文字型 AI 問答工具。該系統在營運期間處理超過 460,000 次查詢、服務 165,000 位使用者,並獲得 93% 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它讓海軍真人客服的負擔減少了 76%,顯示 AI 在處理大量重複問答上具備明確效益。
新版 Atlas 則將互動形式全面升級,不只回答問題,更能提供語音回覆、字幕、短片與視覺化內容。海軍指出,這是為了吸引有興趣加入潛艇部隊的年輕候選人,他們對數位互動的期待更高,也傾向透過影片與語音理解職涯資訊。
值得注意的是,皇家海軍的立場十分清晰:AI 是補強,不是取代。海軍負責人 Paul Colley 強調,他們的目標是「負責任且策略性」地使用 AI,協助現有招募團隊提升品質,而非讓 AI 成為取代人力的手段。
02|解讀新聞
從技術層面來看,Atlas 的升級象徵招募工具進入「沉浸式互動」階段。系統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與檢索增強生成(RAG),讓回答不只正確度提升,也更貼近候選人需要的情境內容。例如候選人想了解潛艇日常,系統可直接以短片呈現,而不只是文字描述。
在產業策略上,皇家海軍示範了一種公共部門的 AI 使用典範:不是先導入複雜系統,而是從可量化的低價值工作著手,如大量重複問答、初步資訊整理與意願確認。當效益明確後,再進入多媒體與深度互動階段。這種漸進式導入,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也具高度參考性。
在使用者體驗面,Atlas 所提供的多媒體互動,改變的不只是資訊呈現,而是「被招募者怎麼認識海軍」。年輕世代期待更具體、更直覺、更有溫度的內容,而非傳統網站式 FAQ。透過影音回覆與個人化對話,招募流程從資訊提供變成一種互動體驗,使組織與候選人更早建立情感連結。
更大的生態系意義在於,當公共部門成功展示 AI 在行政流程中的高效應用,將擴大整體政府單位在人力配置與服務設計上的 AI 探索力度。未來的競爭,不只在於誰有 AI,而在於誰能以更高人機協作密度重新設計流程。
03|延伸思考
我們可以從這篇新聞理解 AI 在組織中的真正角色:不是直接取代人力,而是重新定義人力的使用方式。AI 能夠處理的是大量、固定、重複且以資訊查詢為主的環節;而人則負責後續更高價值的溝通、判斷與引導。這意味組織在導入 AI 前,必須先釐清「哪些流程值得保留人力、哪些流程適合 AI」。
同時,要判斷 AI 工具的真實價值,也不能只看技術,而要回到流程設計:它是否讓人能把時間花在更具深度與影響力的任務?它是否提升了互動品質?它是否真正改善候選人的體驗?
這代表:AI 並不是招募或服務自動化的終點,而是一個重新設計工作流、優化人機協作的起點。
04|重點提煉
皇家海軍導入 Atlas AI 助理處理初期招募問答,前一版系統已處理 46 萬次查詢並讓真人負荷減少 76%。
AI 大幅降低初篩工作量,使招募團隊將精力集中在更具價值的候選人互動,也為公共部門 AI 應用樹立有效案例。
評估 AI 工具時,要觀察流程瓶頸與人機協作的最佳配置,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率與體驗提升。
05|後續觀察
值得關注的發展包括:Atlas 是否能在不同類型職務(例如工程、技術、艦上職位)展現同樣高效的初篩品質;以及它在資料來源整合上的表現,特別是與招募後端系統的串接、應徵者隱私管理與公平性審查等議題。這些指標將決定 AI 是否能真正成為軍方長期的招募基礎架構。
參考資料:
How the Royal Navy is using AI to cut its recruitment workload
Royal Navy's Atlas Project
Diving Into the Royal Navy's AI-Powered Recruitment Tool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如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真正有力量的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輸出的深度思考。InfoAI 把全球 AI 趨勢與報告,轉譯成清楚、精準、有觀點的內容,讓企業不只是跟上變化,而是成為洞察的提供者,讓品牌變成被信任的決策夥伴。如果你不想只是「談 AI」,而是想「透過 AI 影響市場與客戶」,那就從內容開始。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
在 AI 改變世界之前
助你先讀懂 AI 世界
每日精選全球 AI 新聞
AI 趨勢 + 新聞 + 深度解讀
Content Power |賦能你在 AI 時代的專業能力
專注於「AI × 專業 × 工作方法」的知識平台
透過框架、流程與方法
協助你在 AI 時代重建專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