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AI+低程式碼點燃企業自動化新浪潮:ServiceNow「Vibe Coding」正式登場
精選解讀|AI+低程式碼點燃企業自動化新浪潮:ServiceNow「Vibe Coding」正式登場
ServiceNow Zurich 發布 Vibe Coding,透過自然語言生成企業應用,結合安全控制與自動化流程,挑戰 Microsoft、Salesforce 等業者。

InfoAI 編輯部
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加速推進下,「AI+低程式碼」技術逐步滲透企業日常營運。雲端服務大廠 ServiceNow 最新 Zurich 版本正式發表 Vibe Coding 與 Build Agent,讓用戶只需以自然語言描述需求,就能在數分鐘內建構企業級自動化流程,並結合安全控管與合規機制,挑戰 Microsoft、Salesforce 等領先業者。對台灣及亞太區企業來說,這波變革將流程從技術瓶頸中解放,促進跨部門協作,也為數位轉型提供新契機。
Vibe Coding/Build Agent 功能亮相,開發流程一站到位
ServiceNow Zurich 版本重點包括「Vibe Coding」與「Build Agent」兩大 AI 輔助工具。用戶可直接用自然語言(如以文字輸入英文需求),自動生成企業應用,包含流程圖、任務分派、測試、版本控管與合規性檢查。
此更新同時強化 AI 安全控管介面,包括 Machine Identity Console(API 連結、非活躍帳戶、弱驗證管理)與 Vault Console(自動偵測敏感資料並自動施行保護政策)。此外,平台也針對自治工作流程(Autonomous Workflow Automation)升級,讓 AI 實驗真正落地成為生產級應用,減少人工作業、提升流程敏捷度。
企業導入門檻與授權範圍須注意
Zurich 版本的 Vibe Coding、Build Agent 等功能,目前僅對「部分 ServiceNow 企業用戶」開放,需確認現有合約與授權內容是否涵蓋新功能。此點對於欲快速導入自動化與 AI 工具的企業尤為重要,建議在導入前主動諮詢本地合作夥伴,避免規劃誤差。
AI 帶動自動化流程進化:從數週到數分鐘的顛覆
根據 ServiceNow 官方展示,「Vibe Coding/Build Agent」可以將原本需數週的人工作業、IT 開發流程,壓縮到幾分鐘內完成。這一點尤其適用於標準化、高度模板化、需求明確的業務場景。
但需提醒,複雜客製化的系統,仍可能因流程梳理、權限設計與資料整合而需較多時間規劃。企業若想提升自動化效益,應先明確界定「AI 可以快速落地的高頻流程」,由小至大逐步擴展應用範疇。
AI 安全治理機制強化,合規與風險並重
ServiceNow Zurich 將安全治理列為平台核心。Machine Identity Console 能即時監控系統 API、偵測弱驗證與非活躍帳號,協助企業降低潛在資安風險。Vault Console 則主動掃描流程中敏感資料(如個資、商業機密),自動啟動加密或權限限制,落實數據治理。這些設計對於台灣高度重視法規與資安的產業(金融、醫療、科技製造等)特別關鍵。
跨部門協作升級,「自然語言開發」縮短溝通距離
Vibe Coding 最大的突破在於「自然語言驅動」的低程式碼開發,非 IT 專業者也能參與流程設計。例如會計部門只需描述「每月 5 號自動彙整所有部門報銷單,金額超過 5,000 元需主管審批」,AI 即自動生成對應流程並給出流程圖、權限設定、通知機制。
平台支援多方協作,同步編輯與優化流程腳本,讓 IT 與業務團隊能在單一介面討論、即時測試。這對於台灣與亞太區組織結構多元、跨部門合作頻繁的企業,是一大助力。
與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Salesforce Flow 等競品對
目前主流低程式碼平台,包含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Salesforce Flow 等,皆強調拖拉式介面與模組化。ServiceNow Vibe Coding 則主打垂直整合企業級工作流程、安全合規、全流程數據治理,並強化 AI 語意理解與即時生成能力,降低導入門檻。
對資源有限、IT 能力分散的台灣企業來說,選擇平台時需考量現有資料庫整合能力、資安規範、流程複雜度與後續擴充彈性。
台灣與亞太企業應用觀察與建議
台灣企業在導入自動化與低程式碼平台時,常見挑戰在於 IT 資源分配有限、部門需求多元、資訊系統碎片化。建議企業可先鎖定部門內重複性高、標準化流程進行自動化試點,逐步培養業務自助開發能力,進而擴展至跨部門協作。
搭配 ServiceNow Vibe Coding 的協作機制與 AI 助理工具,有助於縮短需求來回溝通、提升專案推進速度。對本地大型製造、金融、醫療等產業的數位升級尤具參考價值。
產業應用場景剖析:製造、金融、醫療三大領域
製造業:可利用 Vibe Coding 快速串聯 IoT 設備監控、供應鏈管理、品質檢查等流程,提升自動化比率與生產效率。
金融業:適合應用於客戶徵信、異常交易偵測、法遵報表自動化,降低人為失誤風險。
醫療產業:可用於住院管理、藥品調度、病患通報等高頻流程,減輕 IT 部門人力壓力,同時滿足合規需求。
數位營運力的關鍵轉型點
顧問公司普遍認為,AI 結合自動化技術,正驅動企業「數位營運力」升級。以往流程設計主導權在 IT 部門,如今透過 AI、低程式碼平台,業務單位也能積極參與設計、優化營運模式。對台灣企業來說,善用這波技術紅利,有助突破組織瓶頸,提升跨部門合作力與創新彈性。
未來展望:生成式 AI 深度融合低程式碼工具
預期未來兩年,生成式 AI 會與低程式碼平台深度結合,出現更多「對話式」企業應用生成服務。ServiceNow Vibe Coding 的問世,象徵著流程自動化已邁入智能協作新時代。台灣企業若能積極規劃、培育相關人才,將有望在國際競爭壓力下創造新一輪數位成長動能。
編輯觀點
Vibe Coding 帶來的「AI+低程式碼自動化」新局,正在重塑企業 IT 與業務的協作關係。台灣企業面對組織結構、IT 能力與資安法規挑戰,宜從部門內流程自動化試點起步,累積實戰經驗,再漸進推廣至跨部門應用。建議企業主管主動探索國際新工具的本地落地路徑,強化協作文化,方能在數位轉型競賽中掌握先機。
FAQ|關鍵問答
Q1. 什麼是 ServiceNow 的 Vibe Coding?
Vibe Coding 是 ServiceNow 新版 Zurich 平台中的自動化工具,主打以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 即可協助生成、優化工作流程,降低開發門檻,促進跨部門協作,提升企業自動化能力。
Q2. Vibe Coding 和一般低程式碼平台有何差異?
Vibe Coding 最大特色是結合 AI 語意解析與自然語言輸入,讓非 IT 專業人員也能主動設計流程,同時整合安全治理、版本控制與稽核追蹤,特別適合大型複雜組織。
Q3. 台灣企業導入 Vibe Coding 應注意哪些事項?
建議從部門內重複性高、標準化流程起步,逐步培養自助開發能力,配合 IT 部門把關安全與資料治理,再擴展到跨部門或全公司範圍,並確認授權涵蓋新功能。
Q4. Vibe Coding 在資安與合規性如何設計?
平台內建 Machine Identity Console、Vault Console 等多重安全機制,能自動偵測 API 連結弱點、監控敏感資料,並能設定權限與加密措施,協助企業符合法規要求。
Q5. 與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Salesforce Flow 等競品相比有何優勢?
ServiceNow Vibe Coding 主打流程全域整合、安全治理深度、AI 語意理解力,能高度自動化複雜流程,適合需高度法規與流程控管的大型組織;競品則各有其模組化與平台生態圈優勢,建議依企業實際需求評估。
Q6. 企業該如何衡量導入效益?
可從流程自動化率、專案開發時程縮短、人力成本降低、資安事件減少、業務單位滿意度提升等指標評估,並設置專責團隊負責推進與追蹤。
Q7. 未來 AI+低程式碼自動化趨勢為何?
預期生成式 AI 將與自動化工具深度融合,帶來更彈性、多元的「對話式應用生成」體驗。企業只要具備明確流程、標準化需求,即可快速構建專屬應用,解放人力與提升組織韌性。
參考資料:
ServiceNow brings "Vibe Coding" to enterprise workflows, collapsing app development barriers
https://venturebeat.com/ai/servicenow-brings-vibe-coding-to-enterprise-workflows-collapsing-app
Vibe Coding at Scale is here in the ServiceNow AI Platform
https://www.servicenow.com/community/product-launch-blogs/vibe-coding-at-scale-is-here-in-the-servicenow-ai-platform/ba-p/3375076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