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強化學習之父 Sutton 為何斷言 LLM 是「走不通」?
精選解讀|強化學習之父 Sutton 為何斷言 LLM 是「走不通」?
AI 技術路線分歧背後的產業風暴

InfoAI 編輯部
LLM 黃金時代下的全球熱潮與理性警鐘
2024 年以來,全球 AI 產業進入大型語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的黃金時代。每當 OpenAI、Google、Anthropic、Meta 等科技巨擘宣佈推出新一代 LLM,無論是 GPT-4o、Gemini、Claude Opus 還是 Llama,國際媒體、產業高層、資本市場都會即時掀起一波波熱烈討論與投資熱潮。
從消費端的 AI 聊天機器人、智慧寫作助手、AI 搜尋、企業自動化客服,到企業級的軟體協作平台、文件管理、知識萃取,LLM 逐漸成為數位轉型和產業升級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石。新創企業、科技大廠與研究單位,也無不積極投入 LLM 應用開發與產業落地,企圖在這場 AI 革命浪潮中搶占商機與技術高地。
然而,當全世界的注意力幾乎都被 LLM 的「參數規模」、「推論速度」與「應用豐富度」所吸引時,卻有一位備受尊敬的學者,始終不斷提出理性的質疑。他就是有「強化學習之父」之稱的 Richard Sutton,2025 年度圖靈獎得主。
Sutton 近期不僅在 Dwarkesh Podcast、《The Neuron》專訪中,還在多場國際產業論壇、AI 學術會議公開發表觀點,直言語言模型這條技術主線:「有可能是死路一條。」這句話雖然聽來震撼,卻不是出於悲觀看法,而是一場關乎 AI 本質、產業底層技術路線的根本對決。
在矽谷及全球資本主導的 LLM 崛起浪潮下,Sutton 所代表的學界菁英持續提醒產業:AI 的長遠未來,不能只仰賴模仿語言的巨型模型,而要回到「主動學習」與「智能體」本質。這也就是所謂的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和 agent-based AI 技術架構。
這場從產業巨頭到新創、從投資人到學者的激烈路線之爭,不僅影響資本佈局,也將重塑未來五到十年 AI 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格局。
Sutton 的質疑:模仿的終點,並非理解的起點
Richard Sutton 的批判,並不只是網路社群上流傳的聳動標題,而是建立在他數十年深耕強化學習(RL)、智能體(agent-based AI)與終身學習領域的理論積澱。他直指,大語言模型(LLM)所展現的強大語言生成能力,本質上仍是「高階模仿」,而非真正的世界理解或自主創新。
LLM 的本質與盲點:預測語言,不等於理解世界
Sutton 多次在公開演講、專訪與論文中強調,LLM 設計的根本目標,就是「預測人類在特定語境下的下一句話」。這種做法依賴的是對大規模語料庫中詞彙、句型、知識點的統計規律與共現關聯。因此,在文本生成、問答、摘要等任務,LLM 的確可做到「像人一樣說話」甚至「知識很全」。
但這種模仿並不等於對世界真相的掌握。例如 LLM 被問到「月球會發光嗎?」時,模型其實是在比對過去的資料、找出高頻回應、然後模仿「正確答案」的語氣。這種做法在常見問題時效果極佳,但只要遇到新領域、複雜推理或極少數據的案例,LLM 就可能「看起來很懂、其實不懂」,無法產生真實理解與推理的能力。
缺乏目標與回饋的學習困境
Sutton 更進一步指出,LLM 的最大技術短板,在於它沒有「學習目標」與「環境回饋」這兩大引擎。強化學習(RL)讓智能體能在世界中主動探索、因行動獲得獎勵或懲罰,據此不斷修正行為模式。這種「目標—行動—回饋—優化」的迴圈,才是真正能推動 AI 持續學習、自主成長的基礎。
反觀 LLM,無論訓練資料再多、模型參數再大,都是「離線」模仿人類過去的行為,缺乏即時環境互動,也就無法真正產生新知或適應現場變化。這讓 LLM 在應用端經常出現「表面懂、實際沒經驗」的落差,像醫療決策、金融分析、機器人控制等高度變動任務,就難以純靠 LLM 解決。
模型規模不是萬能,「泛化」成為天花板
許多 LLM 支持者引用 Sutton 早年提出的 “The Bitter Lesson”,主張只要計算資源和資料無限提升,AI 終將超越人類經驗。但 Sutton 本人的原意,其實更重視「機器應該能主動學習、適應新環境」,而非只靠疊加參數與擴充資料集。
他直言,即使 LLM 有能力記憶、組合龐大知識,但面對沒見過的全新情境時,模型無法如人類舉一反三,缺乏真正的「知識泛化」能力。這正是現階段 LLM 技術不可忽視的天花板——資料再多、模型再大,模仿終究有限,理解與創新才是 AI 下一階段的關鍵門檻。
應用部署須看穿 LLM 的極限
這些技術限制,不只關乎理論爭辯,也直接影響 LLM 及全球產業端的落地成效。當企業積極部署 AI 於智慧製造、物流、醫療等場景時,必須認知到 LLM 雖有強大知識記憶與語言生成能力,卻難以應付需要即時判斷、隨機應變的真實環境。唯有結合 RL 智能體、agent-based AI 的自主探索與學習,才能突破模仿的終點,讓 AI 真正具備理解與成長的能力。
RL 與智能體:Sutton 指出的 AI 未來主戰場
強化學習(RL):讓 AI 學會真正的「決策」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是一種讓人工智慧不再只是被動執行命令或模仿語言規律,而能主動根據目標學會做出複雜決策的技術。這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不同,在於 RL 架構下的 AI,也就是所謂「智能體」(agent),不僅是預測語句下一個詞彙,而是真正參與任務,面對真實世界的不確定性,自己嘗試、錯誤、學習與成長。
智能體的四大核心能力
根據 Sutton 的觀點,一個具備高度自主性與泛化能力的智能體,必須同時整合四大組件:
策略(Policy)
決定在特定狀態下該採取何種行動,是「做決策」的行為法則核心。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
評估每個狀態與行動所帶來的長期回報,協助智能體學會「為未來布局」。世界模型(World Model)
預測行動後環境將如何變化,讓 AI 能建立因果邏輯與世界理解能力,而非只靠經驗套用。感知系統(Perception)
將環境訊號(如圖像、聲音、感測資料)轉化為可操作的內部資訊,並做出即時反應。
這四項能力讓 RL 智能體在面對全新、未曾訓練過的任務時,仍能主動探索、動態調整,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與持續進化。
「部署即學習」:AI 智能體的動態成長
Sutton 強調,AI 不該只在「訓練階段」學習,部署到現場後就停滯不前。未來的智能體應該像人類一樣,能在真實應用過程中不斷從互動、行動、回饋中優化行為,甚至產生人類想不到的新策略。這也解釋了為何 RL 智能體比 LLM 更有機會因應現實環境的千變萬化,LLM 訓練後難以「自我更新」,而 RL 智能體可根據即時數據進行策略升級。
新世代 agent-based AI:多模態融合、終身學習與技能演化
2025 年以來,越來越多頂尖學者與產業專家一致認為,單靠 LLM 的「資料模仿」路線難以支撐通用人工智慧(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終極目標。未來 AI 需要具備以下新典範:
agent-based AI(智能體架構):強調 AI 自主行動、探索與持續適應能力
多模態融合(Multimodal):整合語音、圖像、感測、文本等多元輸入,提升世界感知與理解力
世界模型學習(World Modeling):讓 AI 建立對環境的因果邏輯推理與預測能力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AI 能在實際應用中持續吸收新經驗與知識,不斷優化決策
這股新趨勢在國際論文界也有明顯展現。例如 2025 年發表於頂尖學術會議的《Rethinking Agent Design: From Top‑Down Workflows to Bottom‑Up Skill Evolution》強調,未來 agent 不再依賴人類預設的任務分解與規則,而是從環境互動中自主累積新技能、實現自我演化。這正是 RL 與 agent-based AI 最新突破的關鍵,並將徹底改變未來 AI 在產業、醫療、製造、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深度與廣度。
產業與資本:LLM 投資狂潮下的風險與技術轉型關鍵
資本大潮湧向 LLM,泡沫與挑戰漸浮現
自 2022 年 ChatGPT 爆紅後,全球資本市場迅速轉向大型語言模型(LLM)及其周邊生態。根據 PitchBook、CB Insights、Goldman Sachs 等多份報告,僅 2024 年,美國 AI 新創募資總額就突破 900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大半資金流向 LLM 模型開發、AI 晶片供應、雲端推論服務、資料標註與微調、AI 應用開發平台等上下游產業鏈。
這場資金與資源的狂潮讓許多企業競相打造自家 LLM 產品或 AI 應用。台灣市場上也興起多家主打 LLM 商業化應用的軟體服務商、AI 顧問公司與企業級工具平台,推動企業導入 AI 聊天助理、自動化知識管理、智慧客服與行銷內容生成等場景。
但隨著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愈來愈多從業者與決策者發現幾個潛藏危機:
高昂的模型訓練與推論成本: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維運、上線所需資本與運算資源遠高於一般軟體專案,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投入條件。
生成幻覺與推理風險:LLM 雖然能生成自然語言,但依然容易出現「幻覺」(hallucination)、錯誤推論、甚至無法解釋的黑箱決策,造成應用落地風險增加。
缺乏持續學習與即時適應:現行 LLM 多數屬於「訓練-上線-凍結」模式,難以隨環境變化自我優化,系統一旦出現老化或新需求,維護與升級成本極高。
這些挑戰逐步累積,也讓全球越來越多投資人、企業主開始質疑:單一路線的 LLM 真的能支撐 AI 產業下個十年嗎?下一波產業突破是否需要「第二條技術路線」?
技術融合賭注:大廠與新創齊尋 RL 智能體解方
觀察國際趨勢,OpenAI、Google、Anthropic 等科技巨頭已積極嘗試將 LLM 與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等技術結合,希望讓語言模型具備更佳的目標對齊、學習能力與行為優化。儘管這些 RLHF 或 RL-guided LLM 方案取得一定進展,但目前主流仍屬於「在 LLM 基礎上的人為微調」,距離真正具備自主行動與持續自我進化的 agent-based AI 尚有明顯距離。
反觀新創圈,愈來愈多團隊將目光投向「RL 智能體」、「多模態 AI」、「世界模型」等先進技術,並嘗試將其應用於機器人、自駕車、智慧製造、醫療診斷、物流自動化等產業場域。這一波新創思維相信:只有讓 AI 從被動模仿進化為主動探索與學習,才有可能突破現有瓶頸、推動產業升級。
全球實踐與技術前沿的真實進展
AlphaGo:RL 技術的顛峰展演與產業示範
AlphaGo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全球對於 AI 學習能力的想像。這套由 Google DeepMind 團隊打造的系統,核心即是以深度神經網路結合強化學習(Deep RL),讓 AI 能夠在圍棋這種高複雜度環境下自主學習、創新棋路。AlphaGo 不僅打敗了世界冠軍李世乭,更在自我對弈過程中發明出人類未曾嘗試過的策略,證明 RL 智能體具備超越人類經驗、發展自我知識的能力。這一案例成為全球產業界研究 RL 技術落地的指標,也推動更多領域引入 RL 做為解決複雜決策問題的關鍵。
機器人產業:從波士頓動力到台灣本土新創的 RL 實驗
機器人應用是 RL 技術另一個快速落地的重要場域。美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推出的機器狗 Spot、Atlas 機器人等,均利用 RL 進行步態調整、環境感知和任務適應,讓機器人能克服各種崎嶇地形並執行多樣化任務。Tesla 也在 Optimus 機器人專案中導入 RL 強化自主動作規劃。台灣部分新創團隊則將 RL 應用於物流機器人、醫療復健機器人、製造自動化等領域。例如,機器人在智慧工廠場景下如何動態調度、即時避障與規劃最短作業路徑,都需仰賴 RL 技術協助優化決策流程,提升效率並降低出錯率。
自駕車領域:RL 驅動智慧駕駛決策
自駕車發展是 RL 技術商用化的重要戰場之一。Waymo、特斯拉(Tesla)、Nuro 以及台灣鴻海旗下智慧車隊等企業,均積極採用 RL 來訓練自駕車系統在複雜環境下的即時感知與決策能力。透過持續的道路數據回饋與強化學習,自駕車能針對交通流量、天氣、路障等各種情境自主學習,進一步優化路線選擇、安全控制與乘客體驗。這不僅強化了自駕技術的穩健性,也加快產業落地與大規模商業化的步伐。
國際學研前沿:從多模態智能到世界模型(World Model)
進入 2025 年,全球 AI 學術界與產業界高度關注 agent-based AI(智能體)和世界模型的突破。Google DeepMind、OpenAI 等機構紛紛投入資源,發表多項強化學習與多模態整合技術的頂級論文。
像 NeurIPS、ICLR 等世界級 AI 會議,連年以「多模態智能體」、「持續進化 agent」及「世界模型」作為熱門議題。例如 DeepMind 近期公開的 Gato 智能體模型,強調能處理多種感知、行動、決策與語言任務,體現 AI 向更通用智能邁進的趨勢。
越來越多論文主張,真正的泛化(generalization)必須仰賴結合感知(perception)、記憶(memory)、推理(reasoning)、規劃(planning)與行動(action)五大智能能力。未來的 AI 產品或平台,預期將全面走向「多模態融合」與「世界模型」導向,以適應現實世界高度不確定性與複雜性。
編輯觀點|質疑之中蘊藏升級契機,產業的黃金轉捩點
Richard Sutton 所提出的「LLM 可能是死路一條」的論斷,無疑為當前全球 AI 技術熱潮投下震撼彈,讓許多正投入 LLM 應用與佈局的企業與新創警覺:我們是否正站在一條必須重新審視的十字路口?
然而,歷史經驗證明,每一次科技的跨越與產業升級,往往都是從對主流路線的質疑與挑戰開始。從大型主機到個人電腦、從功能手機到智慧型手機、從傳統自動化到智慧製造,每一波轉型浪潮,都是在既有優勢看似難以撼動時,少數具前瞻眼光的領導者率先擁抱變革,並最終脫穎而出。
台灣產業當前面臨的挑戰正是如此。在 LLM 應用仍然高速發展、帶動數位轉型的同時,唯有及早佈局 RL 智能體、agent-based AI、多模態融合、終身學習等下一世代 AI 技術,台灣才能擺脫僅做國際平台應用「場域跟隨者」的宿命,轉而成為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主導者。
AI 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能「模仿多少語言」或「記住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不斷自主學習、跨域進化、持續突破極限。鼓勵產業勇於創新、政策端開放跨界實驗、學界積極深化 RL 智能體等基礎研究,將是台灣在全球 AI 產業鏈持續發光、創造新世代競爭力的關鍵。
對台灣決策者、創業家與技術領袖來說,現在正是調整視角、升級思維、啟動下一輪 AI 競爭力佈局的黃金時間。未來五到十年,能否掌握 AI 技術主導權,將決定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高度與深度。
參考資料
Richard Sutton – Father of RL thinks LLMs are a dead end
https://www.dwarkesh.com/p/richard-sutton
The Great AI Debate: Are LLMs a Brilliant Leap or a Sophisticated Dead End?
https://www.theneuron.ai/explainer-articles/the-great-ai-debate-are-llms-a-brilliant-leap-or-a-sophisticated-dead-end
Game over for pure LLMs. Even Turing Award Winner Rich Sutton has gotten off the bus.
https://garymarcus.substack.com/p/game-over-for-pure-llms-even-turing
Richard Sutton Says Scaling LLMs Won't Necessarily Lead to Intelligence
https://officechai.com/ai/richard-sutton-says-scaling-llms-wont-necessarily-lead-to-intelligence
AI Legend Sutton Wrote the Bitter Lesson — Gives His Suggestions for True Continual Learning
https://www.nextbigfuture.com/2025/09/ai-legend-sutton-wrote-the-bitter-lesson-gives-his-suggestions-for-true-continual-learning.html
FAQ|關鍵問答
Q1: 為什麼 Richard Sutton 會認為 LLM 是「走不通」?
Richard Sutton 認為,LLM 本質是基於模仿人類語料的統計規律,缺乏目標導向和環境互動的回饋學習。這讓 LLM 雖然能生成流暢文本,但無法真正理解、推理與主動適應新環境。他強調,唯有 RL 這種 agent-based AI,才能讓 AI 持續進化、主動成長。
Q2: LLM 最大的技術限制有哪些?
LLM 雖然在多數語言任務表現卓越,但仍面臨幾大限制:1)無法自主學習新知識,2)對世界現象缺乏因果推理,3)容易出現幻覺、錯誤回答,4)缺乏面對新情境的即時適應能力,5)需消耗大量計算資源與能源,難以規模化落地於多數產業。
Q3: RL 架構能帶來哪些突破?
RL 架構讓智能體能夠根據目標自主探索、試誤與優化行為。這種方法可在自駕車、機器人、複雜決策、工業製造等多變環境下,持續學習並適應新挑戰,是實現泛化與終身學習的關鍵技術。
Q4: 台灣產業與學界該如何因應這場技術轉型?
台灣可善用半導體與系統整合優勢,積極推動 RL 智能體技術在製造、物流、醫療、城市管理等場域落地。學界應加強 agent-based AI、終身學習、多模態整合等領域的基礎研究與人才培育。政策面則應設計 RL AI 產業育成計畫,培養台灣自主創新生態。
Q5: AI 技術未來會是 LLM 一統天下嗎?
多數專家認為未來 AI 必然走向多元融合,結合 LLM、RL、agent-based AI、世界模型等不同技術。單一路線難以滿足產業所有需求,只有打通推理、模仿、學習與行動,才能真正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
Q6: 這場技術路線辯論對一般讀者有何影響?
隨著 RL 智能體與多模態 AI 技術普及,未來 AI 不再只是「聊天機器人」,而會成為真正能互動、學習、成長的智能夥伴,無論在生活、工作還是產業應用上,都將大幅改變人類與機器的合作關係。
Q7: 產業決策者與投資人應如何佈局?
建議企業與投資人勿只壓注單一路線,應同時關注 LLM 應用與 RL、agent 技術動向。提前佈局新一代 AI 智能體、強化學習平台、多模態融合技術,有望在未來 AI 生態洗牌時掌握關鍵競爭優勢。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