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報告|終局之戰的雙重轉捩點:AI正從數位世界邁向真實世界,從App邏輯轉向Agent思維
解讀報告|終局之戰的雙重轉捩點:AI正從數位世界邁向真實世界,從App邏輯轉向Agent思維
解讀報告|《智能世界2035》,華為

InfoAI 編輯部
為何《智能世界2035》這份報告值得解讀
我們正處於一個由AI驅動的劇烈變革時代,但真正的顛覆並非來自於我們已經熟知的數位世界,而是源於一場更深層的結構性轉變。《智能世界2035》報告之所以值得我們最高度的重視,是因為它清晰地描繪了這場變革的終極方向:AI正從螢幕中「溢出」,全面滲透並重塑物理世界。
報告中提出的幾個關鍵預測數字,為我們揭示了這場變革的驚人規模:到了2035年,全球社會的總算力需求將比2025年增長10萬倍,而網路的連接對象將從90億人口擴展到9,000億個智能體 (Agent)。這些數字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預示著支撐未來商業運作的底層基礎設施、使用者互動模式,乃至價值創造的邏輯都將被徹底改寫。這份報告提供了一張窺見未來的地圖,指引我們如何在即將到來的驚濤駭浪中,找到屬於我們的航道。
報告摘要
在解讀這份報告後我們總結出兩個核心結論:
AI的終極戰場正在轉移:競爭的決勝點已不再是單純的演算法或模型大小,而是「虛實整合」的能力。AI正透過「具身智能」(Embodied AI) 的形式,從數位虛擬走向物理現實,這將成為企業建立新護城河的關鍵。
使用者入口正在被重新定義:以獨立App為核心的生態系即將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AI Agent主導的、無縫協同的服務網路。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從「打造App」的思維,轉向「成為一個可被調用的高效服務 (Service Agent)」。
總體而言,我們面對的不是一次漸進式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徹底的「典範轉移」。企業的生存關鍵,在於能否在這兩大轉變中成功卡位,完成從軟體公司到物理世界解決方案提供者、從產品公司到服務生態參與者的雙重轉型。
背景脈絡:共生乘數效應的未來世界
這份《智能世界2035》報告是華為研究團隊與業界超過100名專家學者,歷經200多場研討會共同激盪的智慧結晶。報告的宗旨在於前瞻性地描繪未來十年,在AI作為核心驅動力的背景下,資訊與通訊技術 (ICT) 將如何演進,並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何種深遠的影響。
報告的核心立論基礎是「共生乘數效應」 (Symbiotic Multiplier Effect),意即未來的技術革命並非單點突破,而是由AI技術、基礎設施與應用場景三者相互賦能、協同演進的複雜系統工程。這個觀點提醒我們,必須以一個更宏觀、更系統的視角來規劃未來戰略,任何單一環節的短板都可能限制整體的發展。
關鍵洞察
洞察一:戰場轉移,AI的下一步,是走出螢幕、踏入物理現實
過去我們普遍認為AI的競賽核心是演算法與算力,但這場賽局的下半場已經開打,決勝點不再只是誰的模型更大、更會生成內容,而是誰能率先讓AI擁有「身體」,真正走入物理世界。報告明確指出,「走向物理世界是AGI(通用人工智能)形成的必由之路」。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純軟體、純雲端的AI應用,其價值天花板已然可見。未來的領導者,必須是能整合數據驅動的「經驗引擎」、規則驅動的「理念引擎」與目標驅動的「行動引擎」,讓AI具備在真實環境中感知、決策並執行任務的能力。
這場轉變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意味著「具身智能 (Embodied AI)」,例如L4+級自動駕駛汽車、進入90%中國家庭的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不再是利基市場,而是AI發展的主流賽道。當前的AI大模型,本質上仍是困在數位牢籠中的「大腦」,缺乏對物理世界因果關係的深刻理解。唯有透過與現實世界的即時互動,AI才能完成從「認知」到「行動」的閉環,進化為真正的智能體。
對於科技公司而言,這是個嚴峻的警訊,也是巨大的戰略機遇。我們的核心痛點在於,目前的產品與服務大多仍停留在螢幕內的數位體驗。如果我們繼續固守這個賽道,未來將面臨被那些掌握了硬體、感測器與物理互動技術的跨界競爭者「降維打擊」的風險。反之,如果我們能利用自身的軟體優勢,率先在特定垂直領域找到與物理世界結合的突破口,就有機會建立起難以被純軟體公司複製的新護城河。
洞察二:入口革命,AI Agent正在吞噬App生態,重塑人機介面
我們必須正視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使用者與數位世界的互動方式,正迎來繼PC和智慧型手機之後的第三次革命性轉變。過去十年由App主導的「人找服務」模式即將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由AI Agent主導的「服務找人」,甚至是「服務自動執行」的新生態。報告預測,未來的移動互聯生態將從數百萬個資訊孤島般的App,走向一個由多個Agent相互連接、協同作業的智能網路。
在這個新典範中,一個超級AI助理(可能內建於手機OS或汽車中)將成為使用者唯一的入口。當使用者提出一個複雜需求,這個主Agent會自動調用並協調背後的航班Agent、飯店Agent、租車Agent及餐廳Agent,無縫完成所有任務。這意味著,使用者不再需要打開我們設計精美的App。
這對我們的戰略意涵極其重大。我們耗費巨資建立的品牌認知、使用者介面(UI/UX)以及App內的流量閉環,其價值將被大幅削弱。未來的競爭關鍵,不再是爭奪使用者手機螢幕上的位置,而是我們的「服務」能否成為那些主流AI助理生態系中的首選工具。我們的產品必須從一個個獨立的App,轉型為一個個高效、可靠、能被輕易調用的「服務Agent」。這要求我們的組織架構、開發流程與商業模式都必須進行徹底的API化與服務化改造。
未來三種AGI發展的可能路徑
報告指出了通往AGI之路的不確定性,這對企業的戰略規劃至關重要。企業可以為以下三種可能發生的未來做好準備 :
路徑一:規模制勝,奇點降臨 (Scaling Law持續有效):
路徑說明:目前的技術路徑(持續擴大模型、數據與算力規模)被證明是正確的,量變最終引發質變,AGI在可預見的未來到來。
戰略意涵:這將是一場資本與基礎設施的「軍備競賽」。擁有最雄厚資本、能掌握上游算力與能源的巨頭將贏得比賽。
路徑二:架構革新,範式轉移 (新架構出現):
路徑說明:基於Transformer的擴展路徑觸及天花板,一種全新的、更高效的AI架構(報告稱之為Beyond Transformer)出現,驅動力從「規模」轉向「理論與架構」。
戰略意涵:這為追趕者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戰略重心應向基礎研發(R&D)傾斜,一個關鍵的架構突破,可能讓現有的算力投入變得過時。
路徑三:價值沉澱,應用深化 (平台期到來):
路徑說明:通往AGI的核心挑戰難以短期突破,技術發展進入平台期。行業焦點從宏大敘事回歸到商業價值的深度挖掘。
戰略意涵:在這種情境下,「落地為王」。誰能將AI與行業知識 (Domain Know-how) 結合得最深,誰就能勝出。
三大戰略回應:全面迎戰物理世界與Agent新紀元
面對上述結構性變革,防禦已無意義,企業必須掌握主動。建議採取以下三大行動框架應對轉型挑戰:
搶佔「物理智能」先機:
行動一:由CTO親自帶領,成立跨部門的「具身智能PoC專案小組」。聚焦我們現有技術與智慧硬體、工業自動化或物聯網領域的交集,在三個月內,鎖定2~3個具備商業化潛力的概念驗證專案並啟動。
行動二:由戰略長主導,啟動對感測器、機器人控制或邊緣運算領域新創公司的策略性掃描。我們需要透過投資或併購,快速補足在硬體與物理互動技術上的短板。
啟動「服務Agent化」轉型:
行動一:立即盤點公司所有核心產品線。目標在六個月內,將至少80%的核心功能模組化、API化,打造一個對內對外一致的「服務中台」。
行動二:組建「Agent生態合作團隊」,主動出擊,與市場上頭部的AI助理平台建立聯繫。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成為其服務選項之一,而是透過深度合作,共同定義該垂直領域的服務標準。
重新評估「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
行動一:AI Agent與具身智能將引爆算力、網路頻寬與能源需求的指數級增長。由CEO辦公室牽頭,必須重新評估我們未來十年的基礎設施戰略,以應對未來能源成本可能成為核心制約的巨大風險。
行動二:在R&D體系中,建立「AI能效(Performance per Watt)」的績效指標。演算法的優劣,未來不僅取決於效果,更取決於其運行的能耗成本。
洞察總結:AI從編碼工具進化為改變世界的主角
《智能世界2035》為我們揭示的不僅僅是一系列技術趨勢的演進,而是一場深刻的價值創造邏輯的改變。
過去二十年,科技公司的核心價值在於「編碼世界」,用軟體和數據建構一個日益豐富的數位映射。但在未來十年,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公司,讓AI穿透螢幕的邊界,在物理現實中執行任務、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這意味著我們的思維必須從「使用者」延伸到「環境」,從「介面」深化到「互動」,從「產品」進化到「生態」。我們面對的不是一次性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需要徹底解構我們現有成功模式、並重新建構未來生存基礎的文明等級的遷徙。這條路充滿不確定性,但方向已然清晰。我們的挑戰,不在於預測未來,而在於以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創造它。
參考資料:《智能世界2035》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