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人成真:職場人機協作新趨勢

從 AI 成為「第二大腦」,到員工暗中使用工具,看人工智慧如何強化人類而不是取代他們

· 精選解讀,AI賦能百業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作者=InfoAI 編輯部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人機協作的未來,正在職場加速成形

人工智慧(AI)快速進入職場,讓「工作未來會被取代」的焦慮聲浪持續升溫。但全球實際的案例顯示,AI 的最大價值並非搶走工作,而是幫助人類把重心轉向創新、決策與人際互動。AI 正扮演「增能者」角色,讓人類跳脫繁瑣任務,進而釋放更多時間投入更有價值的任務。

對企業來說,如何設計出「AI 與人互補」的模式,才是數位轉型能否真正成功的關鍵。

01|AI 作為「第二大腦」:增強人類表現而非取代

在真實職場中,AI 已經被員工視為「第二大腦」。

  • 一位軟體工程師就指出,透過 AI 工具,他能在幾天內完成原本需耗費數月的工作,釋放出更多時間專注於策略與創意。

  • 微軟 2024 年報告更顯示,75% 的知識型工作者已使用 AI,其中 90% 認為節省了時間,85% 感受到更能專注重點,84% 認為創造力獲得提升。

顯而易見,懂得運用 AI 的員工,正在成為職場上更具競爭力的新型人才。

02|員工的真實心聲:喜歡助手,不信任 AI 當老闆

儘管 82% 的企業正在測試或擴大 AI 應用,但多數員工不希望 AI 直接接管「管理、薪資或招聘」等高敏感領域。

  • 調查顯示,七成以上員工對於 AI 擔任主管角色感到不安,強調這些決策需要人類的同理心與責任感。

  •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的美國員工已在未告知主管的情況下,自行秘密使用 AI 工具。這反映出 AI 在現場的應用需求強烈,但也暴露企業缺乏透明與信任的導入策略。

03|企業實例:AI 如何真正節省時間

AI 協作的好處,已經有明確的企業案例:

  • Salesforce 推出 Agentforce 平台,透過 AI 自動化處理安全監控等例行任務,累積節省超過 3,000 小時,讓員工有更多心力投入跨部門協作與策略規劃。

  • Unilever 在招募流程中導入 AI,將處理 25 萬份履歷的流程從 4 個月縮短到 4 週,節省約 5 萬工時,同時提升了人資團隊的效率。

這些案例說明,AI 不只是理論,而是能實際帶來效益的工具。

04|學術研究:AI 增能有數據支撐,但需精準分工

Gallup 研究指出,使用 ChatGPT 輔助寫作時,員工生產力提升 37%,特別是新人員更能快速進入狀況,把時間放在內容編輯與想法發展上。

MIT Sloan 分析則提醒,人機合作並非在所有任務上都勝過單獨人或單獨 AI。最佳效果來自「任務分工設計」,讓 AI 與人類各自發揮所長。

解釋型 AI(Explainable AI) 已證實能讓決策更可靠,例如在醫療與製造業中,錯誤率可降至原本的五分之一,因為使用者能理解 AI 做出建議的依據。

05|創意與培訓的新可能:AI 與 VR 的結合

AI 不僅能提升效率,還能協助突破創作與學習瓶頸。

  • 在設計領域,研究顯示 AI 與設計師共同創作的作品,品質優於單獨人或 AI,因為 AI 帶來多樣性,人類則提供判斷與「直覺美感」。

  • 在培訓場景,英國公司 Virti 結合 AI 與 VR 技術,讓醫護人員能模擬高壓場景並獲得即時回饋,有效提升軟實力與應變能力。

06|台灣企業的挑戰與啟示

雖然目前缺乏公開的台灣人機協作案例,但國際趨勢帶來兩大關鍵啟示:

  1. AI 是助手而非接管者:設計應以「提升人」為核心,例如讓工程師專注創新、讓客服專注情感溝通,而非全面自動化。

  2. 領導力與文化才是最大挑戰:McKinsey 調查顯示,雖然 92% 的企業計畫加碼 AI 投資,但僅 1% 自認已達 AI 成熟度。對台灣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導入 AI 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組織文化與管理思維的再造。

接下來值得關注的焦點

  • 醫療與教育領域:AI 有潛力提升診斷精準度與教育公平性,但仍需更多本地案例驗證。

  • 企業 HR 管理:如何在效率提升的同時,兼顧員工的隱私與公平,是下一步挑戰。

  • AI 素養普及:Prompt 設計、資料判斷、倫理思維,將成為員工的新基本能力。

07|總結觀察

AI 與人類在職場的關係,正從「競爭」轉向「協作」。AI 的價值在於協助人類釋放出更多創造力、策略力與同理心,而不是單純取代人類的角色。未來能夠勝出的企業,不是技術最先進的那一群,而是能把 AI 視為「人性增能工具」的那一群。

FAQ|關鍵問答

1. AI 為什麼強調「增能」而非「取代」?

因為 AI 擅長的是資料處理與規則性任務,例如數據分析、文書整理、客服基礎問答。這些工作交給 AI 後,人類便能把精力轉向創新決策、同理溝通與跨部門協作。換言之,AI 讓人類從瑣碎工作中解放,發揮「只有人類能做到」的價值。

2. 有哪些實際的效率提升案例?

在 Salesforce,AI 自動化安全監控任務,為企業節省超過 3,000 小時工時;在 Unilever,AI 讓大規模招募流程縮短 75%,等於從 4 個月壓縮到 4 週。這些案例證明,AI 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能帶來成本節省與效率提升的工具。

3. 人機合作是否永遠比單獨更好?

並非如此。研究顯示,在某些高度標準化任務上,單獨由 AI 或單獨由人處理的效率,可能高於合作模式。但當 AI 與人類各自負責擅長的領域(例如 AI 負責大數據分析,人類負責解釋與決策),合作往往能創造 1+1>2 的結果。

4. 員工為何對 AI 當主管感到不安?

因為薪資決定、績效考核與人事任用,不僅需要數據判斷,更需要人性化考量與責任感。AI 可能在規則上「正確」,但員工擔心缺乏同理與彈性,導致不公平感與信任危機。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員工接受 AI 做助手,但不接受 AI 當老闆。

5. 台灣企業該如何導入?

台灣企業應該把 AI 視為「協作者」而非「替代者」,重點放在:

  1. 角色設計:AI 負責自動化與輔助分析,人類負責決策與創意;

  2. 員工培訓:加強 AI 素養,包括 prompt 設計、資料判斷與倫理意識;

  3. 文化建設:強調透明度與信任,避免員工偷偷使用 AI,改以公開支持與正向引導。

參考資料:

AI boosts career, does not replace it: Real work lessons from engineer who uses AI as second brain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magazines/panache/ai-boosts-career-not-replace-it-real-work-lessons-from-engineer-who-uses-ai-as-second-brain/articleshow/123658145.cms

Employee Anxiety Grows as 2025 Report Shows AI Bosses Could Be the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e-ai-bosses-the-future-11795779

Half of American employees use AI in secret: 8 emerging workplace trends you can't ignore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education/news/half-of-american-employees-use-ai-in-secret-8-emerging-workplace-trends-you-cant-ignore/articleshow/123657116.cms

How software companies are developing AI agents and preparing their employees for the next wave of generative AI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generative-ai-evolution-software-companies-develop-ai-agents-workforce-2025-3

MIT Sloan: When Humans and AI Work Best Together — and When Each Is Better Alone
https://mitsloan.mit.edu/ideas-made-to-matter/when-humans-and-ai-work-best-together-and-when-each-better-alone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