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AI 職場焦慮新高點:CEO 也無法倖免?AI 轉型下的領導力危機與管理啟示

從美國企業高層到新世代員工,生成式 AI 帶來的職場焦慮蔓延全產業,主管角色與領導力定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企業該如何迎戰這波變局?

· 精選解讀,公司戰略,AI賦能百業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AI 浪潮下,管理層的危機感

生成式 AI 帶來的「職場焦慮」已經不再只影響基層員工。近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企業管理層也感受到 AI 浪潮的巨大壓力:CEO、總經理、人資主管等高階決策者紛紛意識到,自己的「領導力」可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動搖。隨著自動化、AI 決策系統進一步滲透公司營運流程,不只誰會失業的問題受到討論,甚至連「誰還需要人類來領導」這樣的問題都成為管理圈的熱門話題。這股焦慮正快速蔓延至全球,對台灣的企業領袖與職場工作者同樣帶來深遠啟示。

AI 疫疾加劇勞工不安:失業與職缺首次反轉

美國 2025 年 8 月的就業數據揭露新趨勢:失業人口首度超過職缺數量,且新增職位明顯減緩。這不僅意味著經濟放緩,也代表企業轉型壓力正由下而上蔓延。企業裁員浪潮頻傳,勞工與管理層的焦慮同步加劇。聯準會紐約分行補充,儘管 AI 導入增加,目前大多數企業仍傾向以員工再訓練為主,尚未出現大規模裁員現象,但這樣的「不確定」更讓企業高層倍感壓力。

焦慮源自速度而非技術:「快」才讓人慌張

AI 帶來的焦慮,並非只因技術本身,而是來自變革的「速度感」。管理顧問 Lily Jampol 指出,過去三年生成式 AI 爆炸性成長,企業導入與應用場景大幅擴增,讓許多主管措手不及。許多 CEO 認為:「AI 的進步速度,已經快到難以追上,甚至不清楚自己該怎麼調適、如何賦能組織。」
這種「快」所帶來的心理落差,是現今職場焦慮的主要來源。

存在價值被挑戰:AI 模糊工作的意義

在過去,主管或 CEO 之所以能被組織倚重,是因為其決策經驗、協調資源與帶領變革的能力。然而,當 AI 開始能即時分析市場趨勢、安排專案進度、甚至自動產出 KPI 報告時,管理階層開始質疑:「我們的存在價值到底是什麼?」
更有精神健康顧問指出:「AI 對工作的重新定義,使得許多人開始反思個人意義與成就感,出現前所未有的職涯迷惘。」

參與感缺失加劇職場焦慮

職場焦慮並非只來自工作被取代,更多來自於「參與感」的流失。Axios 採訪指出,許多高層主管認同 AI 應該輔助決策、優化流程,但同時也質疑:「如果重大決策都交給 AI,人類還有必要參與嗎?」
這樣的參與感斷裂,使得管理層和員工同時陷入「失控」的焦慮。專家建議企業要讓 AI 導入過程更加透明,明確定義人機協作的角色與分工,降低未知感。

焦慮促進成長:提升 AI 素養成為必然

儘管 AI 職場焦慮蔓延,但也激勵許多主管與員工主動學習新技能。專家強調:「健康的焦慮感能成為轉型動力,促使企業和個人積極進修、提升 AI 素養,擁抱新工具。」
例如美國多家科技與金融公司,已經推動管理階層參與 AI 應用訓練,將數據決策、AI 協作能力納入績效評核新指標。

對台灣管理者的啟示:建立透明共創 AI 文化

台灣企業雖尚未全面進入 AI 主導的高壓狀態,但從美國與國際市場趨勢來看,本地主管與高層決策者應及早準備:

  • 積極學習 AI 工具與基礎素養:管理層不能只做決策者,更要親身參與新技術應用,理解其限制與潛力。

  • 轉型為協作型領導者:管理模式從「下指令」轉向「啟發協作」,強調人機共創,減少對單一職位的依賴。

  • 強化組織溝通與透明度:主動回應員工對 AI 的疑慮,打造正向學習與共創的職場氣氛。

  • 推動多元學習與跨界合作:未來職場重視跨部門合作、數據素養與持續學習能力。

  • 建構持續學習與轉型機制:導入 AI 學習平台、知識管理系統,讓企業上下與時俱進。

新世代員工的壓力與主管雙向焦慮

在 AI 浪潮下,年輕世代員工面臨「職涯起步即需與 AI 競爭」的壓力,主管則要同時承擔「推動轉型」與「自我再學習」的雙重挑戰。兩者皆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但唯有主動調適與積極學習,才能將危機化為轉機。

組織治理新格局:人機協作與管理層職責轉型

AI 與自動化不代表管理階層會消失,而是推動領導者職責升級:

  • 數據驅動決策能力:運用 AI 洞察快速應對市場。

  • 敏捷轉型與創新推動力:帶領組織靈活調整策略。

  • 人本關懷與團隊凝聚力:兼顧員工心理健康、建立正向文化。

  • 倫理與責任治理觀念:導入 AI 時,兼顧道德與公平。

AI 轉型下的領導人才養成:台灣的競爭機會

台灣正處於數位轉型的關鍵期。若能積極推動管理階層 AI 素養與協作力培養,將有望強化國際競爭力。建議企業導入 AI 教育、促進技術與管理團隊共同學習,培養 AI + 領導力的混合型組織能力。

未來展望:AI 將如何重塑管理層角色?

AI 並非讓管理者消失,而是賦予領導者新價值。未來的領導人更像「組織設計師」、「策略整合者」,能靈活整合 AI 與人力,推動多元創新。
AI 素養成為主管的必要條件,管理層將從「指揮者」轉型為「協作型領導」與「數位轉型推動者」。

編輯觀點|AI 職場焦慮下,企業領導力進化的台灣啟示

AI 帶來的不是單一產業或職位的挑戰,而是組織文化與管理模式的升級契機。領導力進化與 AI 素養結合,將是未來五年全球競爭的關鍵密碼。能放下過去階層式管理、擁抱數位轉型並善用 AI 輔助決策的主管,才能帶領組織在變動中站穩腳步。「領導力不是被 AI 取代,而是透過 AI 得以升級」——這是新時代管理層最值得深思的趨勢與啟發。


FAQ|關鍵問答

Q1:為什麼 AI 會讓 CEO 和主管產生職場焦慮?
AI 技術快速發展導致許多管理流程自動化,決策標準化。原本仰賴經驗與直覺的主管開始懷疑自己的獨特價值是否還存在。尤其在重大決策、績效追蹤、專案分配等過去屬於主管專業的領域,AI 已能發揮協助甚至主導角色,這讓高層難免產生「會被邊緣化」的危機感,也動搖他們的職業認同與自信心。

Q2:AI 會取代公司高階主管嗎?人類領導力還有價值嗎?
AI 難以全面取代高階主管。尤其在人際溝通、團隊文化建構、創造性思考與倫理判斷等層面,AI 目前還無法完全勝任。未來主管的價值會更聚焦於協作、人際連結、組織變革推動等 AI 難以複製的層面。高層需積極學習 AI,主動成為「人機協作」的推動者,而非單一管理執行者。

Q3:台灣企業應如何因應 AI 帶來的管理層焦慮?
建議台灣企業應該主動推動管理階層 AI 素養提升,強化組織溝通與透明度,鼓勵跨部門協作,並建立持續學習文化。提供訓練、導入實用 AI 工具,協助主管轉型成為「協作型領導」,讓員工看到企業正積極應對 AI 轉型,而非被動等待變革。

Q4:年輕世代員工會不會面臨更大職場壓力?
年輕世代進入職場時即需與 AI 共事,確實面臨更高的技術與自我學習壓力。建議主動提升數位能力與 AI 應用經驗,培養良好的溝通與跨界合作能力。唯有具備快速適應力,才能在未來職場站穩腳步。

Q5:管理階層該如何實踐「AI 協作型領導」?
主管可從學習 AI 工具開始,參與跨部門專案,提升數據判讀力,加強團隊溝通。重點在於用 AI 強化決策,同時不忽視人際互動與團隊凝聚力。主動傾聽員工需求,在 AI 輔助下設計更具前瞻性的管理策略,推動組織持續創新。

Q6:企業推動 AI 導入時,員工的焦慮感如何紓解?
企業應透明溝通 AI 轉型規劃,說明 AI 導入是為了提升組織競爭力,而非淘汰員工。可以提供 AI 培訓、鼓勵員工參與 AI 導入過程,示範 AI 實際應用,協助大家了解並一起成長。管理層要以身作則,建立信任氛圍。

Q7:AI 未來會如何改變組織結構與管理文化?
AI 會讓組織變得更扁平、決策流程更快速透明。跨部門合作和彈性管理將成為常態。管理文化會更強調學習型組織、數據驅動、倫理責任與人本關懷,吸引並留住具備多元技能與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資料:

AI job anxiety: Even CEOs aren't immune

https://www.axios.com/2025/09/07/ai-job-anxiety-ceo

AI not affecting job market much so far, New York Fed say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i-not-affecting-job-market-much-so-far-new-york-fed-says-2025-09-04/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