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Nvidia 推出 Rubin CPX 晶片系統:專為 AI 影片與軟體生成打造的超級平台
AI 新聞速報|Nvidia 推出 Rubin CPX 晶片系統:專為 AI 影片與軟體生成打造的超級平台
全新 Rubin 架構進軍生成式影片市場,效能最高提升 7.5 倍,強化多模態推論與長上下文處理能力

InfoAI 編輯部
AI 創作邁入硬體專用化時代
當生成式 AI 工具從文字延伸到影片、音訊與程式碼,背後所需的運算資源也日益龐大。為此,Nvidia 於 2025 年 9 月發表新一代晶片系統「Rubin CPX」,專為影片生成與大規模推論任務設計,將硬體效能帶入全新維度。
這套系統整合了影片解碼、編碼與 AI 推論能力,成為當前市面上首款針對 AI 影片與軟體生成需求所打造的專用 GPU 架構。Rubin CPX 的推出,標誌著 Nvidia 正積極拓展其在生成式 AI 硬體生態的主導地位。
Rubin CPX:整合影片解碼與長上下文推論能力
Rubin CPX 系統採用最新的 Rubin 微架構,具備以下特色:
支援處理長達百萬 tokens 的推論任務,特別適用於多輪對話、長篇生成與影片製作。
將影片解碼(decoding)、編碼(encoding)與 AI 推論功能整合於單一硬體模組,降低傳輸延遲與能耗。
擁有高達 30 petaflops 的 AI 運算效能,搭載最高 128 GB GDDR7 記憶體。
可與多張 Rubin GPU 串接成大型推論平台,支援模型如 Claude Opus、GPT-4o、Gemini 1.5 Pro 等超長上下文模型。
投資報酬與戰略意涵:1 億換 50 億?
Nvidia 高層在說明 Rubin CPX 商業潛力時指出,投入約 1 億美元建構 Rubin CPX 架構的運算資源,有機會換來約 50 億美元等值的 token 推論效益。這樣的計算方式來自於:
每秒推論數千萬個 tokens 的處理能力。
針對大型語言模型與影片生成 AI 的推論市場收費。
雲端服務供應商與企業部署自主模型的日益增長需求。
這也顯示,Rubin CPX 不只是一款 GPU,更是一個完整的商業平台切入點,牽動雲端平台、AI 應用商與內容創作者的投資決策。
Rubin 架構技術世代延伸
Rubin 架構為 Nvidia 於 2024 年底發表的 Blackwell 架構的後繼版本,採用台積電最新的 3 奈米製程與 HBM4 記憶體,重點針對以下兩大應用方向進行最佳化:
影片生成與處理:如 AI 製片、內容創作平台。
長上下文語言推論:如具備百萬 tokens 處理能力的大型模型(Claude、GPT、Gemini)。
Rubin 架構將分為:
Rubin(單晶片版):預計 2026 年底上市。
Rubin Ultra(雙晶片串接版):預計 2027 年登場。
Nvidia 的長線布局:從生成式 AI 到實體 AI
在 GTC 2025 大會上,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也描繪了 Nvidia 長期佈局的三大 AI 演進階段:
感知與預測 AI:如視覺辨識、自駕車導航。
生成式 AI:語言模型、AI 創作工具。
實體 AI(Physical AI):結合機器控制與物理互動能力的智慧體。
Rubin CPX 正是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之間的關鍵過渡支柱,成為連接純軟體推論與硬體操作介面之間的橋梁。
台灣產業可觀察與切入的三個契機
1. 半導體供應鏈:Rubin 架構採用 TSMC 3nm 製程與 HBM4,台灣在晶圓代工與記憶體供應扮演核心角色,未來平台製造、封裝與測試也將成為關鍵利基。
2. 創作者工具平台:台灣新創可觀察 Rubin CPX API 或 SDK 是否開放,打造與硬體協同運作的影片生成、動畫製作或遊戲開發工具。
3. 軟體整合與雲端佈署:中小型雲服務商可考慮導入 Rubin CPX 系統資源,向 AI 開發者提供高效能推論服務,甚至打造國產生成式平台。
接下來值得關注什麼?
Rubin CPX 將導入哪些雲服務供應商?
AWS、Google Cloud、Azure 是否第一時間支援?還是僅限 Nvidia 自營平台如 DGX Cloud?軟體相容性與優化是否成熟?
Runway、Pika Labs 等是否會針對 Rubin CPX 推出最佳化版本?競爭對手回應策略為何?
Broadcom、AMD、Intel 是否會推出對等產品?是否開放自定義晶片設計?中小型內容創作者是否受益?
Rubin CPX 能否以租用/API 方式降低進入門檻?抑或僅供大型客戶使用?
編輯觀點:生成式 AI 從「雲端比拚」走向「硬體競速」
Rubin CPX 的問世,不只是 Nvidia 技術佈局上的一步,更是一場產業級的戰略訊號。
生成式影片與軟體生成這兩個高頻應用場景,正在推動 AI 晶片從通用運算走向專用場景最佳化。這背後預示著:未來不再僅靠模型演算法贏得市場,還得靠專用硬體與基礎設施的綁定力。
對於 AI 新創公司與創作者平台而言,若能掌握硬體平台的底層優勢,將有機會建立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而對台灣產業而言,這則新聞提醒我們:AI 生態的升級,不只是雲端應用的競賽,更是晶片、模組、封裝、整合與創作工具的全鏈路協作競技場。
FAQ|關鍵問答
Q1:什麼是 Rubin CPX?與過去的 GPU 有何不同?
Rubin CPX 是 Nvidia 為生成式影片與程式碼生成等長上下文 AI 推論任務設計的新型 GPU 系統。與傳統 GPU 相比,它整合影片解碼、編碼與 AI 推論功能於單一晶片內,並可處理上百萬 tokens 的資訊,特別適合新一代多模態 AI 應用。
Q2:Rubin CPX 的效能提升有多大?
根據官方資料,Rubin CPX 整合於 Vera Rubin NVL144 平台後,其 AI 推論效能達 8 exaflops,較前代 GB300 NVL72 整體效能提升約 7.5 倍,為目前市面上最強的 AI 生成推論平台之一。
Q3:此技術對生成式影片平台有何實際幫助?
Rubin CPX 能夠加速影片生成模型的推論速度、降低等待時間,並支援更長上下文處理,對 Runway、Pika Labs、Sora 等生成式影片平台來說,能直接提高使用者體驗與運算成本效率。
Q4:Rubin 架構與 Rubin CPX 是什麼關係?
Rubin 是微架構名稱,Rubin CPX 則是基於此架構打造的晶片系統。Rubin 為 Blackwell 架構的後繼者,採用 TSMC 3nm 製程與 HBM4 記憶體,重點強化 AI 生成與長上下文應用。
Q5:台灣產業在哪些環節可以切入?
台灣可望在晶圓製造(TSMC)、記憶體供應(如南亞科)、封裝測試、以及軟體整合應用(影片創作工具、雲端推論服務)等環節切入 Rubin 架構的生態系,並拓展更多高階硬體應用場景。
Q6:Rubin CPX 會對其他 AI 晶片商造成哪些壓力?
Nvidia 的專用化設計恐迫使 Broadcom、AMD 等公司調整策略,投入類似影片生成與長上下文專用硬體開發,特別是在 AI 創作領域的高毛利應用場景中,競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Q7:Rubin CPX 是否會開放給一般開發者使用?
目前 Rubin CPX 的目標市場仍以雲端服務供應商與大型企業部署為主,不過隨著 API 開放與 SDK 發展成熟,中小型開發者也可能透過雲端平台接觸到此技術,使用門檻預計逐漸下降。
參考資料:
Disney's first VP role to lead AI collaboration with humans
https://aimagazine.com/news/disneys-first-vp-role-to-lead-ai-collaboration-with-humans
The Disney AI VP isn't a tech job—it's a declaration of war on the coordination tax
https://medium.com/@hadleyreynolds/the-disney-ai-vp-isnt-a-tech-job-it-s-a-declaration-of-war-on-the-coordination-tax-36223cb7770e
Vice President, Collaboration & AI – Disney Careers
https://www.disneycareers.com/en/job/burbank/vice-president-collaboration-and-ai/391/85235612960
Pixar creative chief Pete Docter questions AI's ability to make films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technology/tech-news/executive-at-disney-owned-animation-studio-pixar-questions-ais-ability-i-was-wondering-whether-ai-will/articleshow/122282154.cms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