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AI 預測市場新勢力崛起:Polymarket 與 Tremor.live 如何重塑群體智慧與金融監管挑戰
精選解讀|AI 預測市場新勢力崛起:Polymarket 與 Tremor.live 如何重塑群體智慧與金融監管挑戰
AI 技術結合區塊鏈推動預測市場創新,Polymarket 與 Tremor.live 引發監管與社會議題

InfoAI 編輯部
引領金融科技新浪潮的不是銀行,而是一群專注於預測市場的新創者。當 AI 融入區塊鏈技術,Polymarket 及 Tremor.live 這類新平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熱度重塑全球對「預測」和「市場公信力」的想像,也迫使監管機構與產業決策者重新審視未來數位金融的治理挑戰。這場創新浪潮,已經從矽谷直捲全球,也讓台灣業界與政策圈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因應這波席捲而來的變革?
群體智慧進化:預測市場在 AI 驅動下重獲新生
如果回顧金融市場發展史,「預測」從來都是核心能力。只是過去人們仰賴專家、券商與傳統數據,預測往往受限於資訊不對稱與人性偏見。然而,區塊鏈與 AI 技術的崛起,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Polymarket 作為新一代預測市場平台,將合約交易全數上鏈,每一筆預測都可追溯、不可篡改。這讓群體智慧得以去中心化釋放——無論是美國總統大選、AI 是否突破 AGI 還是某科技巨頭的人事異動,全球用戶都能即時下注,市場價格隨參與者預期與事件脈動快速變化。更重要的是,Tremor.live 等工具引入 AI 分析,即時監測數百個預測市場的異常波動,並從 X(Twitter)等社群平台同步比對公開消息,協助市場參與者快速掌握潛在風險與訊息落差。
區塊鏈與智能合約:讓預測市場重拾公信力
在預測市場歷史上,作弊與資訊不對稱一直是難以根治的問題。早年的 Intrade 或 PredictIt 因無法徹底杜絕人為操控,最後不得不走向解散或轉型。Polymarket 則善用以太坊區塊鏈技術,將所有下注、賠付與結果結算流程自動化並透明化。每一個預測命題都成為公開合約,結果由外部公信來源(如主流媒體、官方公告等)來認定,平台只負責自動執行賠付,無法單方面修改遊戲規則。這種透明架構,不僅強化用戶信任,也吸引大批資本與專業交易者進場,促使預測市場真正成為國際級的「群體情報平台」。
AI 監控與社群掃描:Tremor.live 的技術創新與市場警覺
Tremor.live 之所以在這波浪潮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不僅追蹤 Polymarket 上逾 500 個市場的即時價格異動,還透過 AI 評分系統對異常變動進行自動標註。每當某市場合約出現劇烈波動,Tremor.live 會同時檢索 X 上是否有公開資訊可解釋變化。若無明確消息來源,則發出「內部消息疑慮」警示。這種結合即時數據分析與社群情緒雷達的設計,極大提升了市場資訊透明度,也讓交易者能及早發現潛在的內線交易、操縱或謠言風險。Tremor.live 的運作邏輯,無疑替預測市場建立起一道新的「技術防線」,也成為業界與監管單位共同借鏡的新典範。
從選舉到產業趨勢:預測題材多元化的全球化競賽
Polymarket 與 Tremor.live 的崛起,遠遠不止於選舉預測。事實上,預測市場的題材正朝向更廣泛、更具有未來產業意義的方向拓展。舉例來說,平台上常見命題包括:某 AI 模型何時突破技術門檻、科技業領袖是否會在一年內離職、國際大型併購案成敗機率等。這些命題不僅吸引科技產業、投資機構、媒體與學術界的關注,也帶動一波關於「預測經濟」的跨界創新。AI 資訊與區塊鏈信任機制結合,讓傳統的預測從閉門造車走向真正的「全民參與」,資訊流動與產業決策因此產生全新化學變化。
合規壓力與道德爭議:監管機關的新難題
預測市場雖帶來資訊流通效率的革命,但其「類賭博」本質始終是法律與道德的敏感帶。Polymarket 曾因合規問題被美國 CFTC 調查,部分國家如新加坡、英國也明文規範預測市場適用條件或加以限制。尤其當命題涉及暗殺、自然災害等極端事件時,社會輿論壓力與道德爭議更甚。平台如何設定命題範圍、建立內容審核與自律機制,直接考驗其永續發展能力。而監管單位面對技術創新快速變動,如何在鼓勵創新與維護社會公益之間取得平衡,也成為新時代政策制定者的必修課。
台灣視角:數位金融創新路上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現行法規對賭博性質的預測市場尚未開放,但金融科技創新政策已逐步接軌國際。隨著金融監管沙盒、監理科技(RegTech)及數位金融實驗區的推展,已有不少學者與業界人士倡議,台灣可先從公益型、政策評估、產業趨勢預測等「非賭博性」主題入手,進行小規模創新實驗。AI 在異常監控、風險預警上的應用經驗,也能讓台灣新創與主管機關同步掌握前沿趨勢,提前建構更健全的數據治理與社群自律體系。更重要的是,這些嘗試能逐步推動台灣數位金融生態朝「信任」、「透明」與「參與」三大價值邁進。
預測市場的國際效應:資訊、決策與信任的新型態
當全球金融市場不再只是資本的競賽,資訊流的速度與透明度成為新一代競爭武器。Polymarket 與 Tremor.live 的案例說明,預測市場已經跳脫傳統投機遊戲框架,轉化為兼具決策支持、情報收集、產業洞察的跨界平台。尤其在 AI 加持下,資訊的即時聚合與異常預警,成為企業領袖與政策制定者不可或缺的參考來源。未來隨著技術進化,這種以「群體智慧+AI 分析+鏈上透明」為基礎的市場模式,勢必持續向全球各產業與區域擴散,帶動新一輪治理與創新的連鎖反應。
監管與產業的未來戰場:技術突破還是政策紅線?
預測市場的下一步會走向哪裡?答案很大程度取決於技術與監管的拉鋸。AI 與區塊鏈若能持續提高市場透明度、降低操縱與詐騙風險,有助於產業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但若平台經營者未能建立健全治理機制,或合規邊界持續模糊,則可能被迫退場甚至成為監管重點對象。對於台灣而言,前瞻性的法規設計、產官學協作機制,以及數位金融教育的普及,將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編輯觀點|創新與規範的協奏曲,台灣的角色選擇
AI 結合預測市場平台,為全球金融科技帶來全新治理邏輯,也讓產業參與門檻與機會同步拉高。台灣不必急於「複製」國外模式,而應發揮本地產官學協作優勢,先從低風險、高社會價值的場域進行創新試點。只要能積極參與國際法規對話,建立具透明度的市場自律標準,台灣未來在亞洲數位金融新版圖中,將有機會躍升為信任與創新的示範典範。
參考資料
Polymarket, Spot, and Tremors: Prediction markets are seeing an AI-fueled revival, and it's getting weird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olymarket-spot-tremors-prediction-markets-ai-2025-9
Polymarket sees valuation skyrocket in new funding round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olymarket-sees-valuation-skyrocket-in-new-funding-round-2025-9
Understanding Polymarket And Prediction Markets
https://www.forbes.com/sites/digital-assets/2024/11/27/understanding-polymarket-and-prediction-markets/
Prediction markets, Polymarket, and the polls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prediction-markets-polymarket-polls
FAQ|關鍵問答
Q1: 預測市場與傳統賭博有何不同?
雖然預測市場具有「下注」的經濟誘因,但其核心目標在於聚合群體智慧、提升事件預測的資訊透明度。預測市場多以真實事件結果為標的,不僅反映市場參與者的共識,也有助於決策者掌握產業動態。傳統賭博則偏向娛樂性質,對於產業發展與政策決策參考價值有限。
Q2: AI 如何強化預測市場運作?
AI 在預測市場主要協助即時監控市場波動、掃描社群輿情、評估異常交易風險。例如,Tremor.live 可同步比對 X(Twitter)上的公開資訊與市場異動,發現潛在內線交易或操縱行為。AI 的導入提升了市場公信力與監管透明度,也讓預測結果更貼近事件真實機率。
Q3: Polymarket 的智能合約結算有什麼產業意義?
智能合約可自動執行預測結算,避免人為干預與操作,確保市場運作公正、透明。這不僅降低交易糾紛,也提升用戶信任,有助於吸引更多專業交易者參與,帶動預測市場發展成為國際級的群體智慧平台。
Q4: 目前台灣能否參與國際預測市場?
台灣現行法規對賭博性質的預測市場仍有限制,民眾若透過加密貨幣參與海外平台,需留意法律風險與資金安全問題。建議優先關注台灣本地的金融創新實驗、政策評估預測等合規應用模式。
Q5: 預測市場未來發展趨勢為何?
預測市場將朝向「AI+區塊鏈+社群智慧」深度整合,題材涵蓋選舉、科技趨勢、社會議題等多元領域。未來產官學三方協作、監管沙盒試驗及數據治理創新,將成為產業規模化與永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Q6: 平台操縱與假訊息風險如何管控?
平台需建立透明的資訊公開機制、引進第三方監理與社群審查機制,同時善用 AI 監控工具,及時發現與排除異常交易或假消息擴散。監管單位則可引入動態風險評估與跨境合作,提升整體市場健康度。
Q7: 台灣在國際預測市場新局勢下有何優勢?
台灣擁有強大的資通訊產業基礎與開放的數位政策環境,若能及早規劃法規創新、導入AI數據治理與監理科技,有望在亞洲成為預測市場及數位金融創新的領頭羊,並成為區域治理與產業標準制定的重要推手。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