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AI如何改變水稻農業?Mitti Labs讓小農賺碳權

從減排到增收,這家新創用AI幫印度稻農換現金、救地球

· 精選解讀,產業應用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一碗白飯背後的氣候代價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全球稻田每年因灌溉與耕作方式,釋放大量甲烷氣體,是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甲烷的暖化潛勢高達二氧化碳的 80 多倍,這使得稻米成為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中的關鍵一環。

在此背景下,來自美國紐約的新創公司 Mitti Labs 正嘗試以科技方式,解決這項長期未被有效監測的排放問題。該公司運用 AI 技術追蹤水稻田甲烷排放量,並協助農民轉型為氣候友善農法,同時藉由碳權市場創造實質收入。這一模式已於印度啟動,並正在拓展至東南亞地區。

聚焦水稻的科技策略

Mitti Labs 創辦團隊來自哈佛商學院,並具有永續顧問、農業供應鏈等背景。該公司從創立初期便鎖定水稻作物,認為在眾多農業類別中,水稻具備最明確的減排潛力與市場需求。

水稻田常年保持淹水狀態,土壤厭氧環境容易產生甲烷氣體,尤其在南亞地區高密度耕作下,排放量更為驚人。Mitti Labs 認為,透過調整耕作方式,例如採用間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減少焚燒稻草、使用有機肥料等手段,不僅能減排,也能維持甚至提升農作產量。

該公司技術團隊表示,專注單一作物能加快模型訓練速度、資料驗證與場域落地,建立標準化流程,有助於擴大應用範圍與商業合作可能性

技術結構:從衛星到地面感測的全流程驗證

Mitti Labs 建立的 MRV 系統(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由三大技術構成:

  1. 衛星影像技術:運用 SAR 合成孔徑雷達與多光譜感測器,分析田間積水狀況與作物變化。

  2. 地面感測器:於實驗田安裝 CH4(甲烷)、N2O(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偵測器,取得現場數據。

  3. AI 模型:整合上述資料後,透過機器學習進行排放預測與推估。

這些數據會經過第三方實驗室交叉驗證,並提交給 Gold Standard、Verra 等國際認證機構作為碳權依據。

目前該技術已在印度實施五項大型試點專案,涵蓋超過 3 萬公頃稻田,初步估算可減排約 12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並將產生對應碳權商品。

農民參與與碳權收入分配模式

Mitti Labs 選擇與當地 NGO(例如 The Nature Conservancy)合作,由 NGO 擔任推廣與農民教育的中介角色,協助農民實施永續農法。

當農民參與後,Mitti Labs 的技術平台會負責追蹤其減碳成果,並整合數據發行碳權。碳權售出後,70% 收益分配給實際參與改變農法的小農與推動組織,Mitti Labs 則保留剩餘 30% 作為營運收入。

該公司指出,相較於傳統補貼政策,這種成果導向的分潤機制能有效提升農民參與意願與責任感。

商業模式與 SaaS 授權佈局

除了自行實施減碳計畫,Mitti Labs 也正推動其平台商品化,發展成為一套 SaaS(Software-as-a-Service)雲端服務。

該平台可提供農業企業、ESG 顧問、食品供應鏈公司、金融機構使用,用以計算供應鏈中水稻種植產地的 Scope 3 碳排放量,並評估潛在減碳方案效益。

目前平台已獲 Gold Standard 授權可用於碳權驗證流程,未來亦有意導入 Verra 認證,擴大其國際市場應用範圍。

對氣候政策與碳市場的潛在影響

Mitti Labs 的案例顯示,AI 技術已逐漸成為氣候治理的工具之一,特別是在資料稀缺與場域分散的農業領域中,其價值正快速浮現。

專家認為,未來碳權市場的關鍵將不再只是交易平台與政策設計,而是資料驗證能力與信任機制建構。Mitti Labs 提供的是一種可跨國界、可擴張的減碳行動驗證框架,對各國政府、產業鏈與 ESG 投資人都具有參考價值。

該公司也透露,下一步將進軍孟加拉、泰國與越南市場,並已與多家國際食品品牌與 ESG 機構接洽技術導入方案。

台灣情境觀察:從農業轉型到碳治理啟發

台灣的相關政策與制度

  • 農業碳權政策(Agriculture Carbon Right)
    農委會設立的「農業碳權」平台,屬於農業淨零資訊網的一部分,用來作為政策溝通入口。這平台介紹農業碳排計算、農業碳權、農業部門與相關法規政策。

  • 自然碳匯戰略行動計畫
    行政院於《臺灣 2050 淨零轉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核定本)》中,有提出「建立農業碳權輔導機制」,強調幫助農民獲利與達到實質減量與碳匯/增匯。計畫中指出,一方面因為台灣農業以小農為主,每單位所產生的碳權量體偏小並具專業性,農民難以自行操作申請與交易;另一方面也提到需透過科技研發、輔導機制與法規制度支持來突破這些障礙。

  • MRV 原則與相關辦法
    台灣環境部在 2023 年發布新版「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申請自願減量專案者須符合 MRV(可測量 Measurable、可報告 Reportable、可驗證 Verifiable)原則。同時也強調外加性(additionality)、保守性、永久性等要素。這與 Mitti Labs 的那種減碳+驗證+碳權流程有相似精神。

  • 氣候變遷法與自然碳匯/碳權方法學草案
    部分政策與法規正在研擬自然碳匯(例如森林、土壤、濕地等)的「方法學草案」,以及碳權/碳匯專案,政府比較關注的是如何把這些自然基礎的減碳/增匯方式制度化。文章指出在「碳權系列」中,政府部門正在審查自然碳匯的方法學草案與相關補助/誘因政策。

台灣已在做的案例或業者與技術

以下是幾個在技術或實作上已經有動作,與 Mitti Labs 模型有部分重疊或可類比的案例:

  1. 中興大學 AIMIA 團隊「智慧農業前瞻預警平台」
    中興大學 AIMIA 團隊與在地業者合作,開發出智慧農業前瞻預警平台,利用 AI 演算法辨識稻株生理特徵,並即時提供灌溉建議。根據公開數據,該平台有助於農民在稻作過程中節省約 20% 的用水量。相關試點也與彰化米屋合作推動「AI 低碳米」專案。雖然目前平台尚未進行連續的甲烷實地量測,但根據國際稻米研究所的方法與模擬結果,預估有機會減少水田甲烷排放量約 30%。目前此估算數據主要來自模型與文獻參考,尚未有大規模現地驗證結果。

  2. 米屋智農的 AI 節水灌溉低碳米專案
    米屋智農在 2024 年導入 AI 智慧灌溉系統,於彰化地區推動低碳米專案,實際執行面積達 180 公頃。根據專案成果報告,農民平均節省灌溉用水約 30%,同時降低抽水馬達用電成本。以國際相關模型預估,此專案也有機會降低水田甲烷排放量約 35%。相關成果目前已被企業納入 ESG 報告,專案資料屬於估算性質,未見長期持續量測甲烷或已取得國際碳權標準認證的案例。

  3. 臺大農碳中心(農業零碳技術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臺大農碳中心長期於安康試驗場及其他場域,進行水田土壤溫室氣體排放與土壤碳匯相關實驗。團隊透過不同水分與肥料管理策略,持續量測土壤中二氧化碳、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建立在地碳排係數。這類研究工作有助於科學驗證農業減碳潛力,接近國際 MRV(測量、報告、驗證)體系對技術能力的要求。

  4. 慈心基金會與臺大合作有機稻田碳盤查
    慈心基金會與臺大生農學院合作,在雲林地區的有機與慣行稻田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進行甲烷與氧化亞氮的排放數據監測。此項合作計畫預期未來將協助農民取得碳權,並提升減碳行動的科學依據。

台灣農業碳權/碳匯現況與 Mitti Labs 模式比較

Section image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 政策與架構已在建立中:政府層面已有自然碳匯/土壤碳匯/MRV 方法學等規畫,也有鼓勵自願減量與碳權/碳匯的法令方法小說與試點。這為完整商業模式提供制度支持。

  • 已有部分專案落地:像台糖「小農種碳」專案、池上小農種碳等,都已經有「小農 + 國際標準登錄 +企業/組織購買碳權」的元素存在。

  • 尚未普遍或全面實現 Mitti Labs 那樣的全流程(甲烷量測 + AI+衛星監測 +碳權交易 +定期收益返還給每位農民)。技術監測精度、數據驗證機制與收益分配透明度是目前落地過程中的主要挑戰。

台灣 vs Mitti Labs 模式對照分析

Section image

對於台灣的三大推進策略延伸建議

  1. 技術創新落地化: 鼓勵本土 AI 團隊(如農業 IoT、新創)與碳權顧問合作,開發可用於水稻/茶園/果園的 AI + MRV 工具。

  2. 碳權制度透明化: 建立由政府或民間監督的「碳權收益共享制度」,規範農民參與資格、分潤比例、申訴與認證程序。
  3. 建立碳市場橋接平台: 建立一個能將農業減碳成果「上架販售」的碳權媒合平台,促進企業 ESG 採購與農業減碳成果對接。

對台灣而言, Mitti Labs 模式提供我們三項明確啟示:

  • 首先,台灣同樣以小農體系為主,若要進行農業減碳行動,必須建立一套本地化 MRV 系統。

  • 其次,水稻、高山茶、檳榔園等具備高碳排與轉型潛力的作物,若能導入技術平台,將可能創造農民額外收入來源。

  • 最後,Mitti Labs 的策略強調「以場域為核心的資料治理」,對於台灣在推動 ESG、碳費制度與碳資產管理上,具備高度參考價值。

農業部、環保署、經濟部等部會未來可思考與新創合作建立氣候資料驗證平台,強化國際碳市場接軌能力,並將台灣農業納入全球碳交易新秩序中。

編輯觀點|AI碳治理的成功關鍵在於跨界整合

Mitti Labs 的案例不只是科技創新的展示,更是一種組織與生態系整合的成功典範。他們並未試圖單打獨鬥,而是選擇與 NGO、農民、國際標準機構合作,逐步建立從田間數據到國際市場的信任流程。對於正在推動 ESG、永續轉型的各國政府與企業而言,這提醒我們:科技只是起點,關鍵在於能否跨越產業與區域的邊界,打造可長期維運的生態系統。

參考資料

How one AI startup is helping rice farmers battle climate change

https://techcrunch.com/2025/08/26/how-one-ai-startup-is-helping-rice-farmers-battle-climate-change/

Mitti Labs aims to make rice farming less harmful to the climate — starting in India

https://techcrunch.com/2024/07/14/mitti-labs-aims-to-make-rice-farming-less-harmful-to-the-climate-starting-in-india/

The Rice Carbon Opportunity, AionPulse

https://www.aionpulse.com/news/article/01K3KNKPNF33SGNFAB4ENKJNHW/

FAQ|關鍵問答

Q1:Mitti Labs 的核心技術是什麼?為什麼與其他農業 AI 工具不同?

Mitti Labs 的技術整合了衛星影像、地面感測器與 AI 分析,建構出一套專門針對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量測的 MRV 系統(測量、報告、驗證)。這不只是提供農民建議的工具,更是將減碳成果轉化為可交易碳權的整合系統,實質改變農民的收益結構。

Q2:什麼是 MRV 系統?Mitti Labs 的 MRV 跟一般碳權量測有何不同?

MRV 是「Measurement(測量)、Reporting(報告)、Verification(驗證)」的縮寫,是碳市場中驗證減排成效的核心流程。Mitti Labs 的 MRV 系統結合衛星雷達影像、地面感測器與 AI 模型,能追蹤水稻田中的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狀況,並轉化為可供第三方機構認證的數據格式。與傳統方式相比,Mitti 的系統更即時、更精細,也更適合應用於面積分散的小農場域。

Q3:農民要參與這樣的計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需要購買設備嗎?

不需要農民自己購買任何高科技設備。Mitti Labs 通常與 NGO 合作,提供耕作指導與轉型方法(例如間歇灌溉、不焚燒稻草等)。碳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由 Mitti 及其合作單位負責,農民只要依循建議的農法操作,即可參與碳權收益分潤。這種設計降低了參與門檻,也避免農民自行承擔技術或硬體成本。

Q4:為什麼他們選擇專攻水稻?不擴展其他作物嗎?

水稻在農業甲烷排放中占比極高,且亞洲種植集中、改變灌溉法即可有效減排,是低技術門檻、高碳減量潛力的理想作物。Mitti Labs 也認為專精單一作物比多元化能更快速建立標準模型與信任體系。

Q5:這樣的減碳方法如何換成現金?真的能讓農民賺錢嗎?

農民透過改變耕作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Mitti Labs 會協助追蹤與驗證這些成果,並將之包裝為碳權在市場出售。銷售收益中超過 70% 將返還給農民與合作組織,使其成為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Q6:碳權的收益是怎麼分配的?真的能為小農帶來收入嗎?

Mitti Labs 採用成果導向的分潤機制:當碳權成功販售後,70% 的收益將回饋給實際參與農民與地方組織,剩餘 30% 為系統營運與平台開發維護成本。根據報導,在試點地區農民可額外獲得 10%–20% 的年收入提升。此模式讓農民真正從永續轉型中獲利,而不是被動接受補助。

Q7:Mitti Labs 自身怎麼獲利?商業模式是什麼?

Mitti Labs 不僅參與碳權的整合與交易,也將其 AI 平台 SaaS 化,授權 NGO、企業與政府使用其 MRV 系統。這讓他們同時具備服務收入與平台網絡效益,形成可擴張的商業模式。

Q8:這種技術是否能應用在其他作物?或其他國家?

目前 Mitti Labs 專注於水稻,因為水稻在全球農業甲烷排放中佔比高、減排潛力大,且耕作集中在亞太地區,便於推廣與驗證。但其技術架構具有可複製性,未來也可能擴展至其他排碳密集作物如甘蔗、高粱等。該公司已規劃將服務拓展至孟加拉、泰國、越南,未來也有潛力應用於其他開發中國家。

Q9:這種模式在台灣能實施嗎?需要哪些條件?

台灣同樣有大量小農、水稻與其他高排作物,具有轉型潛力。但需建立本地化的量測驗證系統、碳排估算模型與政府/市場雙向的資料交換平台。同時也需有國際碳權標準接軌機制,才能創造實質收益。

Q10:Mitti Labs 有競爭對手嗎?與其他氣候新創有何不同?

相較於其他強調感測器硬體或農法諮詢的新創,Mitti Labs 擅長建立一套完整的減碳證據流程,並將其平台化、數據化,打通從農民行為到碳市場之間的價值鏈,這使得他們具備高度系統整合能力與平台網路效應。

Q11:這樣的模式對台灣有什麼參考價值?

台灣農業多為小農經營模式,與印度類似。許多作物如水稻、高山茶、檳榔等,同樣面臨碳排管理與市場轉型壓力。Mitti Labs 的做法提供了一種低門檻、高透明度的治理機制,若能由政府、民間組織與新創合作,建立本地化 MRV 系統並對接國際標準,台灣也有機會開發在地農業碳權市場,為農民創造額外收入與國際競爭力。

Q12:除了農民,哪些產業角色會受惠於這套系統?

包括 ESG 顧問公司、食品品牌供應鏈主管、碳權交易機構、農業保險公司、政府氣候政策部門等,都可能受惠。Mitti 的 SaaS 平台不只用於田間減排,也可用來追蹤 Scope 3 排放、支持 ESG 數據揭露、設計綠色保險產品,甚至協助政府進行碳費徵收與碳資產盤點。它正逐步成為氣候經濟體系中的基礎數據基礎設施之一。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