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螞蟻集團正式進軍機器人戰場:中國 AI+製造升級關鍵分水嶺
AI 新聞速報|螞蟻集團正式進軍機器人戰場:中國 AI+製造升級關鍵分水嶺

InfoAI 編輯部
產業巨頭齊聚,中國機器人新賽道大洗牌
中國製造業正面臨結構升級與全球競爭壓力。隨著勞動力老化、工資上升及外部科技壓力,中國政府與產業界正積極尋求智慧化與自動化的轉型突破。在這波產業大潮下,馬雲支持的螞蟻集團宣佈展示首款機器人,正式跨足智慧機器人賽道,與華為、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頭一同加入這場以 AI+製造為核心的競賽。
螞蟻機器人亮相,開啟新一輪產業佈局
根據彭博社報導,螞蟻集團於 2025 年 9 月公開展示其首款機器人原型,標誌著集團自支付寶、螞蟻金服等金融科技創新後,首次踏入實體機器人領域。螞蟻子公司上海螞蟻靈搏科技,於 2024 年底成立,註冊資本 1 億人民幣,專攻「embodied intelligence」(體化智能)相關技術,現正積極招募專業研發團隊。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螞蟻已對外展示產品,但 彭博社強調,其部分性能與安全性仍待獨立驗證。換言之,目前屬於原型測試階段,距離大規模量產及實際商業應用尚有一段距離。
巨頭卡位戰:螞蟻、華為、阿里、百度競合與差異
中國機器人賽道的主要玩家,除螞蟻外,還包括華為、阿里巴巴(含阿里雲)、百度與一批具創新力的新創廠商(如 UBTech、Unitree、AgiBot)。各家巨頭均以自身既有優勢與資源為切入點,展開策略佈局。
螞蟻集團擁有龐大用戶基礎、強大平台生態,以及在 AI 大模型與數位金融服務的經驗。其最大強項在於平台與應用整合、用戶服務經營與生態系快速擴展能力。螞蟻最有可能從與金融支付、生活服務相關的機器人應用切入,例如巡檢、客服、自助服務等,並透過 AI 平台與軟體整合合作夥伴的硬體能力。
華為則憑藉其在電信、AI 晶片、邊緣運算與硬體製造領域的深厚底蘊,與 UBTech 共同合作,主攻人形機器人及智能工廠、家庭陪伴機器人。華為的 Ascend 晶片及雲端平台成為整合 AI 控制與感知能力的關鍵。近年也大幅投資於機器人創新子公司,打造端到端的產業鏈自主性。
阿里巴巴與阿里雲則聚焦於商業、物流及智慧零售場景,透過大模型平台、雲服務與電商生態,推動機器人技術在倉儲、供應鏈與零售應用落地。其強項在於大規模數據運算與商業應用場景的廣度。
百度在自動駕駛、地圖、視覺感知及導航系統的技術累積深厚,專攻機器人感知、智能控制與自主移動,並積極將 AI 研究成果推向實際應用,尤其是在自動駕駛車輛與動態控制領域。
產業版圖多元,應用場景驅動創新
中國機器人產業涵蓋工業製造、服務、物流、公共設施巡檢、醫療、家庭陪伴等多重場景。工業機器人是目前市場規模最大的領域。根據官方數據,2024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突破 56 萬台,較 2015 年僅 3 萬餘台大幅成長。本土品牌市占率也從不足三成提升至近五成,外國品牌正逐步被削弱。
除了傳統工業領域,AI 賦能的新型服務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共巡檢與家庭型人形機器人也成為產業新亮點。像 UBTech、Unitree、AgiBot 等新創廠商紛紛推出人形或多足機器人原型,部分產品預計 2025 年後進入商用/家庭應用階段,目標出貨量上千台以上。不過,目前多數產品仍處於原型展示或早期測試,性能穩定性、成本、維護等現實挑戰尚未完全克服。
政策與資本強力推動中國 AI+機器人產業鏈
中國政府將機器人與智慧製造列為「新型生產力」戰略核心。從「中國製造 2025」到各地政府產業創新政策,國家透過研發補助、稅賦減免、專案補貼與創新中心設立,積極引導資金、人才與技術向 AI+製造領域流動。
資本市場同樣持續加碼。多家新創企業獲得數億元等級的投資,巨頭集團不僅自建團隊,也積極投資、併購優秀機器人創業公司,或與政府、研究機構共同設立研發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推力,讓中國本土機器人產業鏈從零組件(如感測器、馬達、控制器)、AI 晶片,到終端系統集成形成較完整的本土供應生態。但高階核心零組件、感測演算法、長時間穩定運作與國際認證等環節,仍需進一步突破。
技術門檻與競爭挑戰並存
雖然市場規模與政策支持強大,中國機器人產業仍面臨數項挑戰。首先,高精度感測與動態控制系統仍有差距。即使華為、UBTech 等在工業與家庭型機器人原型已亮相,國際間多場公開測試比賽(如 World Humanoid Robot Games)中,機器人跌倒、感測延遲、電池壽命不足等問題仍屬常見。其次,量產成本、售後維護、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都是目前從「展示」走向「規模應用」的必經門檻。
在法律合規層面,機器人落地公共或家庭應用將面臨資料安全、責任歸屬、使用者隱私與產品安全認證等新議題。Bloomberg 也提醒,螞蟻展示產品所提出的部分性能尚未獨立驗證,業界與市場應抱持審慎態度。
為什麼值得關注?AI+製造的產業影響力
此次螞蟻集團跨足機器人,意義不僅在於巨頭進場,更是中國 AI+製造升級新時代的象徵。首先,對於龐大製造業與出口產業,自動化與智慧機器人將有助於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產線彈性與品質控制,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其次,AI 機器人的擴展,也將推動供應鏈本地化、核心技術自主,強化對美國出口管制與國際局勢變化的應對能力。
另一方面,機器人與 AI 應用不僅能提升產業效率,還帶來勞動力市場與就業結構的挑戰。重複性與低技術工作被逐漸取代,催生對新型技術人才、維運工程師及 AI 模型訓練人才的需求。這一轉型期也需要政策與產業協同應對,包括員工再訓練與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升級的下一步觀察重點
接下來值得關注幾個面向:首先,螞蟻機器人將如何從原型測試走向商用,能否針對特定應用場景(如金融、服務、零售)實現穩定運作與規模複製。其次,核心零組件與 AI 晶片的自主化進展,以及是否能在成本與效能上超越外國品牌,也是產業競爭關鍵。第三,政策補貼與產業標準的調整,會如何影響機器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後,商業化模式與用戶接受度,將決定產業真正規模化的時間點。
編輯觀點:台灣產業的啟示與行動建議
觀察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新格局,台灣企業應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在精密零組件、馬達、感測器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強化國際分工與跨國合作。同時,善用軟體整合、場域驗證與國際品質認證能力,積極參與機器人產業的國際供應鏈,避免單一市場依賴。此外,台灣政府及業界可參考中國政策推動經驗,加強產學合作與創新研發,搶佔 AI+製造的產業新高地。
參考資料:
Ant Group Enters China's Robot Race With Jack Ma's
Backing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11/jack-ma-backed-ant-showcases-first-entry-in-china-s-robot-race
Ant Group enters China's growing humanoid robot industry amid rising tech interest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nt-group-enters-chinas-growing-humanoid-robot-industry-amid-rising-tech-2025-02-19
China surges ahead as global robotics powerhouse
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507/29/WS68883e54a310c26fd717c472.html
Huawei, UBTech join forces to bring humanoid robots to factories and homes
https://www.scmp.com/tech/tech-trends/article/3310039/shenzhen-based-huawei-ubtech-join-forces-bring-humanoid-robots-factories-and-homes
China's UBTech to launch $20,000 home companion robot, rivaling Tesla Optimus
https://e.vnexpress.net/news/tech/enterprises/china-s-ubtech-to-launch-20-000-home-companion-robot-rivaling-tesla-optimus-4891679.html
FAQ|關鍵問答
Q1:螞蟻集團的機器人目前發展到什麼階段?
螞蟻集團已於 2024 年底成立子公司上海螞蟻靈搏科技,積極投入機器人相關研發,2025 年 9 月公開展示了首款原型產品。這款機器人目前仍屬於原型階段,許多功能與性能尚未經過獨立機構驗證,尚未進入大規模量產或全面商業應用。螞蟻的切入代表其從金融、支付等數位服務向「AI+實體自動化」領域拓展,期待未來能在服務、零售、巡檢等場景落地應用,但短期內仍需技術打磨與市場驗證。
Q2:中國機器人產業競爭現況如何?有哪幾大主要玩家?
中國機器人賽道極為熱鬧,包含螞蟻、華為、阿里巴巴(含阿里雲)、百度等大型科技企業,以及 UBTech、Unitree、AgiBot 等具國際競爭力的新創公司。巨頭各自發揮生態、平台、雲端、大數據、硬體、AI 晶片等優勢切入市場。螞蟻擅長平台服務與金融應用整合,華為專精於通訊與硬體,阿里以商業與物流場景為主,百度強調 AI 感知與自動駕駛應用。新創則以創新硬體或特殊場景突破。產業競爭態勢結合合作與競爭,資本、技術、政策推力交互作用。
Q3:中國政府在推動機器人產業有哪些作為?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機器人及 AI+製造產業發展。自「中國製造 2025」起,陸續推出多項產業政策,並透過研發補貼、專案資助、產業創新中心與地方政府協作等方式,大力扶持產業鏈。這不僅加速了本土供應鏈與核心技術自主化,也促進了新創與大企業的技術整合與場域落地。政策資源的導入,讓產業得以在硬體、AI 晶片、感測系統等關鍵環節快速成長,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版圖的重要一環。
Q4:中國機器人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產業雖快速成長,但挑戰不少。首先,高精度感測、動態控制與長時間穩定運作尚有差距,公開測試或競賽中仍出現失衡、跌倒、續航力不足等問題。其次,核心零組件、AI 晶片與演算法自主性仍有待加強。第三,從原型展示到量產、售後維護、法規認證與商業模式建立,還需經歷現實考驗。此外,隨著機器人進入公共與家庭場域,資訊安全、隱私保護、責任歸屬等議題也愈發重要,需要產業、政府與社會共同協作。
Q5:台灣產業能否從中國 AI+機器人產業升級趨勢中找到機會?
台灣企業在精密機械、感測器、馬達與電子零組件等領域擁有世界級技術實力。隨著中國、全球 AI+機器人產業升級,台灣可強化供應鏈合作,爭取進入國際產業體系,參與全球市場分工。進一步,台灣可憑藉優秀的軟體整合與場域驗證能力,結合自有技術與國際認證經驗,發展應用型、解決方案導向的創新產品。政府與業界也可借鑑中國推動政策,加強產學合作、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搶佔未來 AI+製造產業的重要位置。
Q6: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還有競爭優勢嗎?
近年來,中國本土品牌市占率逐步提升,外國品牌在高階硬體、核心技術與國際品質認證上仍具優勢,但在價格、供應鏈本地化、政策支持與售後服務網絡等面向受到本土企業強力挑戰。隨著中國企業加大研發與投資力度,國際品牌若要維持競爭力,需深化與本地企業的合作,或發展高端、差異化產品線。
Q7:AI+機器人會帶來哪些勞動力與社會變遷?
隨著機器人與 AI 自動化普及,部分重複性、低技術的工作將逐漸被替代,同時催生大量新的技術崗位,如維運工程師、AI 模型訓練、資料科學、場域驗證等。產業結構也會調整,企業必須投資於員工再訓練與新職能培養。政府和社會須關注就業轉型過程中可能的失業風險與社會適應,並推動多元職能教育、鼓勵創新創業,以確保社會整體的穩定與持續成長。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