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自動駕駛商業化加速:Waymo 無人計程車攻克紐約,NVIDIA 投資 Nuro 搶攻物流

自駕車產業分化為「載人」與「載貨」兩大賽道,背後揭示了什麼市場趨勢與台灣供應鏈的機會?

· AI新聞速報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自動駕駛的夢想,喊了超過十年。從最初的無限憧憬,到中期的泡沫與質疑,這個耗資千億美元的產業,似乎總是在「即將到來」的路上。然而,上週發生的兩件大事,卻像兩道響亮的號角,宣告著自駕車的發展,已悄然駛入一個更務實、更聚焦的全新階段。

第一道號角在世界的十字路口響起:Alphabet 旗下的 Waymo,正式獲准在全球最擁擠、最混亂的城市之一:紐約市,部署其無人計程車服務。第二道號角則在矽谷的心臟地帶吹響:AI 晶片之王 NVIDIA,宣布對專注於自動配送的獨角獸 Nuro 進行戰略投資。

這兩則新聞看似獨立,實則清晰地勾勒出當前自駕產業分化出的兩條核心賽道:一條是挑戰極限的「城市載人」,另一條是精準打擊的「無人配送」。它們共同證明了,自駕車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模糊目標,而是正在分化為不同解法的成熟產業。

兩大進展:Waymo 無人計程車駛入紐約、NVIDIA 投資 Nuro

賽道一:Waymo 的城市極限挑戰
Alphabet 旗下被譽為自駕圈「模範生」的 Waymo,本週迎來了其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紐約市的營運許可。這意味著 Waymo 的全自動駕駛車輛,即將駛上曼哈頓的街頭。

為何這意義重大?因為紐約市幾乎是自駕技術的「地獄級關卡」。這裡有著捉摸不定的行人、橫衝直撞的自行車、永無止盡的喇叭聲、極端的氣候變化以及複雜的單行道與交通規則。能夠在這裡營運,不只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對法規、安全與公眾信任的一次全面考驗。Waymo 此舉,無疑是在向世界宣告,其通用自動駕駛技術已具備應對最複雜場景的能力。

賽道二:Nuro 與 NVIDIA 的強強聯手
在另一條賽道上,專注於「貨運」而非「人運」的 Nuro,也迎來了最強助攻。AI 晶片巨頭 NVIDIA 宣布對其進行戰略投資。Nuro 的核心產品是一種小型的、沒有駕駛艙的自動駕駛配送車,專門用於餐廳外送、包裹遞送等「最後一哩路」的物流服務。

NVIDIA 的加持,帶來的遠不止是資金。它意味著 Nuro 將能優先獲得 NVIDIA 最頂尖的 AI 晶片與軟體平台(如 NVIDIA DRIVE),這對需要龐大算力進行感知與決策的自駕車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技術彈藥。這場聯姻,被視為 AI 基礎設施巨頭對「無人配送」商業模式的強力背書。

背後趨勢:自駕產業走向「載人」與「載貨」專業分工

將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看,我們能觀察到自駕產業一個深刻的轉變:從「解決所有駕駛問題」的宏大敘事,走向「針對特定場景創造商業價值」的專業分工。

Waymo 代表的「Robo-Taxi(無人計程車)」路徑,是一場技術的終極馬拉松。 它的目標是打造一套能應對所有天氣、所有路況的通用 AI 駕駛系統,最終取代人力駕駛,顛覆價值數兆美元的計程車與共享乘車市場。攻克紐約,就是為了證明這套系統的普適性與可靠性。這條路最艱難,但潛在回報也最巨大。

Nuro 代表的「Autonomous Delivery(自動配送)」路徑,則是一場商業的精準衝刺賽。 它巧妙地繞開了最複雜的問題。由於車內沒有乘客,Nuro 無需考慮乘坐舒適性與極端的安全冗餘;車輛可以設計得更小、更慢,專注於特定區域的短途配送。這條路大幅簡化了技術難度,能更快地切入外送、電商等需求明確的 B2B 市場,實現商業化落地。NVIDIA 的投資,正是看中了這種務實策略的變現潛力。

這兩條路徑的並行加速,標誌著自駕產業已度過盲目探索的青春期,開始進入目標明確、策略清晰的成熟期。

傳統產業的顛覆與台灣供應鏈的新機遇

  • 傳統交通與物流業: Waymo 的擴張,直接威脅到計程車司機與 Uber、Lyft 等平台的生存空間。而 Nuro 的普及,則將衝擊 Fedex、UPS 的快遞員以及 foodpanda、Uber Eats 的外送員,重塑整個城市的物流網絡。

  • 自駕車領域的競爭者: Waymo 在紐約的成功,給了通用汽車旗下的 Cruise 和特斯拉的 FSD 巨大壓力。Nuro 獲得 NVIDIA 的支援後,也將與其他無人配送新創(如 Gatik、Starship)拉開差距。

  • 城市治理與法規制定者: 紐約市如何管理 Waymo 的車隊,將成為全球各大城市(包括台北、高雄)制定未來 AI 交通法規的重要參考案例。無人配送車的出現,也將引發關於路權、交通安全與城市規劃的新討論。

  • 台灣的科技供應鏈: 這是一個明確的利多訊號。NVIDIA 的擴張,意味著對台積電高階晶片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自駕車產業的成熟,為台灣的鏡頭(大立光)、感測器、車用電腦與電子零組件廠商,打開了進入這個高價值市場的絕佳機會之窗。

走過低谷,AI 硬體成關鍵推手

幾年前,自動駕駛產業曾一度陷入「期望泡沫」破裂的低谷,許多公司倒閉或被收購。如今 Waymo 與 Nuro 的進展表明,那些在技術上持續深耕的公司,正開始收穫果實。

這背後離不開 AI 硬體的飛速發展。NVIDIA 的 GPU 與專用 AI 晶片,為自駕車提供了處理大量感測器數據所需的驚人算力。可以說,沒有強大的硬體引擎,再先進的演算法也只是紙上談兵。NVIDIA 從一個上游的「軍火商」,到現在直接投資下游的應用公司 Nuro,也顯示出它希望更深度地掌控整個 AI 生態系的野心。

未來展望:從部署到普及的漫漫長路

儘管取得了重大進展,但自駕車的普及之路依然漫長。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

  1. Waymo 在紐約的實際表現:
    部署後的安全性數據、公眾接受度、以及應對惡劣天氣等突發狀況的能力,將是市場檢驗其技術的試金石。

  2. Nuro 與 NVIDIA 的合作成果:
    兩者結合後,能否推出性能更強、成本更低的下一代配送車?他們將與哪些大型零售商(如 Walmart、Amazon)展開合作?

  3. 產業的整合與淘汰:
    隨著領先者不斷拉開差距,自駕車領域是否會迎來一波併購與淘汰潮?

  4. 法規的演進:
    紐約的經驗,是否會催化全球其他主要城市加速開放自駕車的路權?

總結觀點

自動駕駛的未來,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單一終點線,而是已經分化成兩場同時開跑、性質迥異的精彩賽事。

Waymo 跑的是一場艱苦的「城市馬拉松」,考驗的是 AI 技術的極限與通用性,目標是最終的冠軍金牌。而 Nuro 在 NVIDIA 的加持下,跑的是一場目標明確的「物流百米衝刺」,追求的是最快速度的商業變現。

儘管賽道不同,但兩位選手的共同挺進,清晰地向世界宣告:自動駕駛的時代,已不再是「會不會來」的問題,而是「哪條路先規模化」的問題。或許最終的答案是,兩條路都將抵達終點,並從載人與載貨兩個維度,徹底重塑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樣貌。


參考資料:

TechCrunch Mobility: Waymo’s Big Apple score and Nvidia backs Nuro

https://techcrunch.com/2025/08/24/techcrunch-mobility-waymos-big-apple-score-and-nvidia-backs-nuro/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