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er.ai 崩盤真相:AI 獨角獸的幻象、誇大與代價

從「像點披薩一樣簡單」的開發神話,到資金耗盡破產收場,這起AI泡沫揭示了什麼?

· AI創業,精選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一場虛構的 AI 神話,如何走到盡頭?

曾獲微軟、卡達投資局(QIA)支持,估值高達 15 億美元的 Builder.ai,一度被譽為「讓開發像點披薩一樣簡單」的 AI 新創典範,如今它已經成為生成式 AI 熱潮下最轟動的崩盤案例,不只資金用罄、裁員過千,更被指控以 AI 為名,實則靠人力撐場、誇大營收、誤導投資人。

這不只是單一公司的倒下,更是一面鏡子,照亮當前 AI 創投市場中技術神話與行銷誤導之間的模糊

界線。對於正積極投入 AI 轉型的企業與創業者而言,這是一場不能忽視的產業警訊。

「像點披薩」的夢想開場:Builder.ai 如何竄起

Builder.ai(前身為 Engineer.ai)創立於 2016 年,由 Sachin Dev Duggal 擔任執行長,自詡為「chief wizard」。該平台主打讓企業在無需寫程式的情況下,透過 AI 助手 Natasha 自動建立應用程式,聲稱可自動匹配模組、配置後端資源並產出成品。

這樣的願景很快吸引矚目資金:微軟在 2023 年大舉投資,卡達投資局、SoftBank DeepCore 等也跟進,總募資超過 5 億美元。Builder.ai 隨即登上 Fast Company「全球最具創新 AI 公司」第三名,僅次於 OpenAI 與 Google。

華麗舞台背後的真相:AI 包裝下的人力工廠

但這個 AI 夢想,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出現裂縫。

《華爾街日報》當年報導指出,Builder.ai 所宣稱的 AI 自動開發,多半實際由位於印度的工程師手工完成。即便公司後來加入更多自動化工具,根據《Rest of World》與多位前員工說法,Builder.ai 的 Natasha AI 僅能處理前端元件或靜態展示,其餘大多仰賴外包人力。

據報導,公司曾有多達 700 名印度工程師,對外卻以 AI 系統名義服務,甚至連客戶的修改需求也透過手動方式完成。這種將人力包裝為 AI 的做法,被戲稱為「披著機器人外衣的工程公司」。

財務假象:從誇大營收到資金黑洞

除了技術實力不足,Builder.ai 的財務操作也問題重重。

根據《Financial Times》與《Cinco Días》調查,公司涉嫌透過與合作廠商進行「round-tripping」交易、人為調高折扣價值,製造出營收膨脹的假象。實際上,Builder.ai 在 2024 年聲稱營收達 2.17 億美元,經調查後卻發現實際金額可能不到 5,000 萬美元,僅為公開數字的四分之一。

這樣的財務結構,終於在 2025 年初全面崩盤:

  • 資金用罄:AWS 欠款逾 8,000 萬美元、微軟欠款約 3,000 萬美元;

  • 凍結資產:Viola Credit 要求清償貸款並凍結 Builder.ai 約 3,700 萬美元現金;

  • 破產聲明:2025 年 5 月,公司宣布即日起啟動破產清算程序;

  • 大規模裁員:超過 1,000 名員工立即失業,全球團隊裁員達 80%。

CEO 下台與創辦人動向:Sachin Duggal 的角色

2025 年 2 月,創辦人 Duggal 宣佈卸下 CEO 職位,由營運長 Manpreet Ratia 接任,希望整頓內部結構與財報問題。但為時已晚,公司很快陷入資金斷裂與債權逼迫之中。

有趣的是,Duggal 仍在試圖重返戰場。他向法院表示有意用低於 1,000 萬美元的價格回購公司資產、重啟業務,並表示「創業失敗不代表失信」。目前他定居於杜拜,據傳已著手規劃下一家 AI 新創。

這起崩盤的產業意義:AI 不是魔法,而是工程

Builder.ai 的故事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AI 幻象破滅的案例。但它所揭示的五個重要教訓,值得每一位創業者、投資人與使用者警惕:

1. AI 名號不代表技術實力

在投資熱潮下,「掛 AI 名號就能募資」成為常態。Builder.ai 用人力假裝 AI,正是「AI 洗牌」(AI-washing)的經典案例。

2. 誠信才是長期競爭力的基石

從技術誇大到營收造假,Builder.ai 的倒下提醒我們:沒有真實數據與透明財報,終將難逃揭穿。

3. 投資人也需技術素養

微軟、QIA 等重量級投資方之所以受騙,顯示即使大企業也可能被表象迷惑,AI 投資需要基本的技術辨識力。

4. 工程導向才能穩健發展

Builder.ai 缺乏真正的研發基礎與工程流程,過度倚賴行銷語言包裝,最終導致系統性的信任崩潰。

5. AI 新創必須超越行銷導向

此案對 AI 創業圈也有重要啟示:面對海外市場或本地募資,不能只靠華麗 Pitch,要有產品真實能力與透明治理結構。

接下來值得關注什麼?

Builder.ai 的故事發展至此,還沒有完全結束。對於關注 AI 創業者來說,後續還有4件事情值得關注:

  1. 法律調查進度:美國法院是否追究詐欺與違反證券法責任

  2. 創辦人復出計畫:Sachin Duggal 是否能再次募資成功,會否重蹈覆轍

  3. AI 投資趨勢轉向:更多投資人是否會轉向重視技術驗證與財報真實性

  4. 產業信任機制建構:是否有更多如 software escrow、第三方審核等機制浮現

當「生成式神話」遇上營運現實,AI 生態將走向何方?

Builder.ai 的崩盤,不只是單一創業者的失誤,更是整個產業在狂飆熱潮中所忽略的結構性風險縮影。當市場過度追求「AI 化」、「自動化」、「無人開發」等話術,卻未建立相對應的技術審查與信任機制,最終導致的不只是資金損失,更是整體創新信用的瓦解。

對台灣來說,這正是一個重新檢視自身 AI 發展策略的契機:從重視「會講故事」的募資包裝,轉向打造「能落地」的技術工程;從過度倚賴品牌背書,轉向提升自身驗證 AI 能力與商業模式穩健性的系統設計。唯有如此,AI 初創才能在下一波 AI 生態進化中,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可信賴的參與者與貢獻者。


FAQ|關鍵問答

Q1: Builder.ai 的產品到底有多少 AI?

Builder.ai 對外強調的 AI 助手 Natasha,實際僅具備基本的模組組合與表單式問答功能,能處理部分簡單前端畫面與基本邏輯設定,但對於核心的後端程式架構、資料庫連結、整合流程等,仍完全仰賴人工作業。前員工指出,所謂的「自動開發」多數僅是界面包裝,背後是數百位工程師在印度手動撰寫程式碼,AI 僅佔極小比例。

Q2: 投資人怎麼會被騙?

投資人受騙原因可歸結為三點:

  1. 品牌效應強烈:微軟與 Fast Company 等國際機構的背書強化了 Builder.ai 的可信度;

  2. AI 熱潮氛圍高漲:2023 年起全球生成式 AI 投資情緒過熱,導致投資人更傾向追逐成長速度而非審查技術深度;

  3. 財報包裝高明:透過與合作夥伴進行「交易迴圈」與大量折扣作帳等手法,讓 Builder.ai 的營收與成長數據表現遠高於實際情況。

對於多數創投與企業投資部門來說,這類假象在熱潮中常被視為「可以容忍的市場策略」,而非立即警訊。

Q3:Builder.ai 真有誇大營收嗎?
根據內部調查與媒體報導,Builder.ai 在 2024 年對外宣稱年度營收達 2.17 億美元,但實際僅落在 4,000 至 5,000 萬美元之間,約為官方數字的 20–25%。同樣的誇大行為也發生在 2023 年。這類營收誇飾並非單純錯估,而是透過系統性操作來掩飾實際收入,屬重大誤導。

Q4:公司真的破產了嗎?
是的。2025 年 5 月 20 日,Builder.ai 於內部全球會議上正式宣布破產,並進入資產清算程序,全球約有 1,000 名員工立即被解雇,剩餘團隊僅保留少數人處理破產事宜。目前多家債權人(包含 AWS 與微軟)已啟動資金追償機制,法院亦進入調查階段。

Q5:台灣該如何借鏡?

Sachin Dev Duggal 在破產後仍活躍於創業圈,並聲稱希望以不到 1,000 萬美元回購 Builder.ai 的部分資產重新創業,目前人仍定居杜拜。雖然目前尚未被正式起訴,但美國法院與多國監管機構已著手調查其誇大營收與可能涉及詐欺的交易行為,未來若發現確切證據,Duggal 仍可能面臨民事賠償或刑事指控。

參考資料:

Inside the collapse of Microsoft-backed UK tech unicorn Builder.ai

https://www.ft.com/content/67f0277a-10fd-463c-8946-af0be2b4028f

Sachin Dev Duggal’s Builder.ai – the first big bust of the AI boom

https://moneyweek.com/economy/people/sachin-dev-duggal-builder-ai-bust

How this Microsoft-backed billion-dollar startup made 700 engineers pose as AI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technology/tech-news/how-this-billion-dollar-london-startup-backed-by-microsoft-made-700-engineers-sitting-in-india-pose-as-ai/articleshow/121572659.cms

Auge y caída de Builder.ai: El mayor escándalo del boom de la inteligencia artificial

https://cincodias.elpais.com/companias/2025-06-06/auge-y-caida-de-builderai-la-empresa-detras-del-mayor-escandalo-generado-al-calor-de-la-inteligencia-artificial.html

Rest of World: Builder.ai's rise and fall

https://restofworld.org/2025/builderai-ai-apps-downfall/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