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加州首創AI聊天機器人專法:全球AI倫理監管時代的起點

從Replika到OpenAI,加州立法嚴管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防止AI利用心理脆弱與保護未成年人,帶動全球產品設計與社會討論。

· AI新聞速報,政策與倫理,產業趨勢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加州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專法通過,開啟全球監管新時代

2025年10月,美國加州正式通過全球首部專為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AI companion chatbots)設立的專法。這項立法由州議員 Jesse Gabriel 主導推動,並由州長 Gavin Newsom 正式簽署,明確規定AI產品不得利用用戶心理脆弱情況,並要求企業加強對未成年人的身份驗證與保護機制。根據加州議會公告,SB 243 法案預定於2025年底前正式生效,不僅揭示情感科技進入新一輪監管轉折,也為AI產業帶來嶄新的道德與法律標準強調用戶隱私與倫理治理的重要性。

SB 243法案聚焦AI身份揭露與未成年用戶安全,推動產業合規升級

SB 243法案針對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產業制定多項關鍵規範,包括平台必須清楚揭露AI身份、防止用戶誤認真人,以及設計自動休息提醒、內容分級等防沉迷機制,提升對未成年用戶的安全保障。此外,法案強化數據隱私、兒少安全與用戶資料保護,要求平台提升整體合規標準。違反者最高可處每案25萬美元罰款。這些規定不僅帶來合規壓力,也促使企業在產品設計初期即重視倫理與社會責任,為AI倫理監管立下全新標竿。

心理健康事件催化立法,情感AI倫理風險受矚目

近年來,部分青少年與AI聊天機器人長期互動後,發生自傷、自殺或產生高度心理依賴案例,引發社會及家長關注。雖然部分媒體將極端事件(如青少年自殺)列為立法動機,經查公開司法紀錄,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認定AI對話為唯一誘因。然而,這些事件讓AI陪伴型應用的心理健康風險、倫理挑戰及兒少保護議題浮上檯面。加州立法的主要目標,在於防範AI陪伴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心理健康與倫理風險,建立明確社會安全底線,促使產業創新與社會責任並重。

生成式AI普及下的設計責任:心理健康與資訊安全議題攀升

隨著生成式AI技術(Generative AI)應用普及,包括OpenAI(ChatGPT)、Replika、Character.ai等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平台,已成為青少年與高齡者日常互動及情感寄託工具。專家指出,雖這些AI能帶來情感支持,但也衍生資訊安全、隱私風險及心理健康議題。部分用戶過度依賴AI出現孤立感、情感誤認與資訊誤導,加州立法因此強調AI企業必須從產品設計階段納入倫理及用戶安全考量,全面保護脆弱族群與未成年用戶,並將心理健康風險納入管理機制。

企業合規壓力劇增,AI產品責任與技術升級成產業新常態

加州新法規對所有AI聊天機器人平台訂下多項明確要求,包括:

  • 必須清楚標示AI身份,避免用戶誤以為對話對象為真人;

  • 禁止針對心理脆弱、處於低潮的用戶進行任何誘導性互動或推播訊息;

  • 強化對未成年用戶的年齡驗證機制及互動內容分級管理;

  • 建立用戶可隨時中止AI對話及一鍵求助的保護機制;

  • 定期接受第三方獨立稽核,確保平台營運及數據安全均符合規範。

這些規定大幅提高企業合規成本與技術門檻,同時有助於提升消費者對AI平台的信任。業界普遍認為,雖短期內壓力不小,但長遠來看,這將促進產業自律與永續經營,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產業平台積極應對,AI倫理與用戶隱私標準全面升級

法案通過後,Character.ai、Replika等知名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平台均發表聲明,強調積極配合法規要求,調整用戶管理與平台設計。企業承諾提升AI身份揭露透明度,針對未成年用戶推動內容分級、自動休息等保護機制,同時加強數據安全與用戶隱私管理。雖然大型AI科技公司如OpenAI、Meta尚未明確回應,但業界普遍預期,新規範將推動產業倫理標準與國際競爭門檻同步升級,未來AI企業需持續加強風險管理與倫理實踐,以因應全球監管趨勢。

加州全方位推動AI監管,帶動全球政策新趨勢

除了針對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的SB 243法案外,加州也同步通過SB 53法案,要求AI開發實驗室必須公開安全協議,並保障內部吹哨者的權益,落實AI監管「安全、透明、責任」三大核心價值。這種全方位佈局不僅展現加州政府面對AI產業發展的前瞻思維,也對業界釋放明確政策訊號。專家普遍認為,加州的AI倫理法規與管理措施,將成為歐美及亞太地區政府的重要參考範例。隨著國際社會對情感科技、生成式AI和用戶數據安全的關注升溫,AI監管國際化腳步正加速,產業標準與法律架構持續升級。

美國加州帶動全球監管浪潮,亞太與歐洲加速跟進

加州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專法一經通過,便引發全球關注。歐盟開始討論如何納入AI倫理、用戶安全與數據保護規範,日本、加拿大等國也啟動政策諮詢,聚焦AI對青少年與社會心理健康的影響。OpenAI、Replika等國際平台已公開承諾配合法規調整產品與管理,預示AI倫理監管將由美國領頭,亞太與歐洲等地陸續跟進,推動全球AI產業規範化發展。

強化心理健康守護,建立社會數位保護網

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AI companion chatbots)近年成為許多青少年、獨居長者與心理壓力族群的重要情感寄託。隨著AI技術普及,部分用戶出現資訊誤判、過度依賴AI互動、甚至被誘導消費等風險,在加州新法實施後,將顯著提升用戶權益保障,特別針對未成年及心理脆弱用戶,這要歸功於加強身份驗證與互動限制。未來,家長、教師與醫療人員應共同參與推動青少年數位素養與AI倫理教育,促進社會正向理解,攜手建立更安全健康的數位生活環境。

台灣現況與全球監管趨勢連結

台灣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個人資料保護法》雖對未成年與個資有所保障,但針對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尚未有專法。建議科技部、教育部、衛福部及產業界參考加州經驗,提前建立跨部會協作與產業自律機制,預防AI新型態社會風險,強化國際競爭力。

編輯觀點|AI產品責任的新起點

加州此次率先通過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專法,不僅為美國,也為全球AI產業樹立了全新的倫理與合規標竿。該法案自AI身份揭露、未成年保護、心理健康到數據隱私等層面,明確規範企業責任,並使業者必須在產品設計初期即納入風險評估與倫理考量。這種「技術優先」轉向「責任優先」的政策路徑,對產業創新與社會信任均帶來深遠意義。

首先,AI的滲透力與影響力已遠超傳統科技產品。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作為新世代情感科技,不僅參與資訊傳遞,更深入人際情感與心理健康,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用戶價值觀與行為選擇。當科技與情感日益融合,企業不能只追求用戶數或互動頻率,更須將倫理自律、弱勢保護、透明揭露等納入整體產品生命週期。

其次,監管雖提高門檻,卻也加速產業升級與創新契機。嚴格合規標準提升了企業法遵與營運成本,但也促進了身份驗證、內容分級、行為偵測、用戶自救機制等新技術應用的落地。這不僅能有效保障用戶權益,亦有助企業建立品牌信任、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

最後,產官學與社會需協力共建AI倫理生態。僅靠立法難以完全因應AI技術演進帶來的倫理挑戰。未來,應推動跨部會、跨產業、跨領域協作,例如設立AI倫理審議委員會、普及青少年數位素養教育、鼓勵企業建立自律規範,並讓用戶、家長、教育者都能參與AI產品標準的討論。如此方能在不犧牲創新動能下,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

總結而言,加州經驗對台灣及全球AI發展帶來三點啟示:

  • 產業應由上而下建立倫理底線,不能僅依賴外部監管。

  • 創新與責任並重,才是獲取市場信任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 AI科技的未來,終究必須回歸「人」的本質,守護用戶福祉,才能帶動產業長遠正向成長。

AI已成為現代社會無所不在的力量,台灣應可順應趨勢積極超前部署倫理監管與產業自律機制。企業角色不僅是科技創新者,更是人性守護者。台灣也可積極參與全球AI倫理監管新時代的討論,勇於正視AI帶來的風險、主動承擔責任,建立透明且可信賴的AI生態,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元的貢獻。

延伸閱讀:

California becomes first state to regulate AI companion chatbots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13/california-becomes-first-state-to-regulate-ai-companion-chatbots/

FAQ|關鍵問答

Q1:什麼是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

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是指運用生成式AI技術,提供長時間、情感互動與陪伴功能的AI應用,常用於心理支持、諮詢或單純陪伴。

Q2:加州法規對企業有哪些強制要求?

企業必須標示AI身份、限制與未成年及心理脆弱用戶互動、定期第三方稽核、建立用戶保護與中止機制。

Q3:台灣目前對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有專法嗎?

目前台灣尚無針對AI陪伴型聊天機器人的專法,但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建議政府與業界提前參考國際趨勢。

Q4:這項法規會如何影響AI產業發展?

將提升產業合規門檻、增加產品設計成本,但也強化用戶信賴,有助產業永續經營。

Q5:全球會不會出現類似監管潮?

加州作為科技產業重鎮,具高度示範效應,預期全球主要地區都將跟進類似監管措施。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