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圖像上傳熱潮背後的隱私疑雲:你真的知道照片會被怎麼用嗎?
ChatGPT 圖像上傳熱潮背後的隱私疑雲:你真的知道照片會被怎麼用嗎?
用戶熱愛上傳自拍讓AI 畫出動畫風圖像,但這背後的風險你想過嗎?

InfoAI 編輯部
越來越多使用者將自拍照或家庭照片上傳到 ChatGPT、Gemini,讓 AI 幫忙「畫出宮崎駿風格」人物、生成個人化動畫角色,甚至自動製作動作公仔。這樣的行為雖然有趣,卻潛藏著你可能忽略的隱私風險。
不只是你自己,任何出現在影像中的人,包含朋友、小孩,甚至背景中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 AI 模型訓練資料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帶你了解:ChatGPT 如何處理這些圖像資料?你的肖像與位置資訊會被用來做什麼?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
AI 圖像創作熱潮,自拍照成資安新風險
OpenAI 與Gemini 近期都大幅升級多模態能力,讓用戶不僅能用文字提問,也能直接上傳圖片、請 AI 幫你畫畫、改圖或生成新風格的人像。這種結合了「個人化」與「創意」的新玩法,掀起一波全新熱潮。不論是變身吉卜力動畫角色、卡漫人物,或生成超級英雄卡牌,這些功能確實吸引許多用戶主動上傳個人照片。不過,資安專家點出:這種習慣可能在無形中曝露大量敏感個資,包括臉部特徵、生活場景、甚至 GPS 定位資料。
你的圖像資料,ChatGPT 真的會怎麼處理?
其實大多數用戶並沒有仔細閱讀 ChatGPT 的隱私政策與條款。事實上,只要沒有特別「關閉資料用於改善訓練」的選項,你上傳的圖像資料很可能會被平台長期保留、作為日後 AI 模型訓練或新功能測試的素材。不僅如此,OpenAI 還可能分析影像中的隱性資訊,例如照片內的 EXIF metadata(拍照裝置型號、GPS 座標、拍攝時間),甚至進行臉部辨識、特徵資料的自動萃取與資料標註。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授權其實多半已經寫在服務條款之中,用戶往往在未察覺的情況下就同意了。換句話說,儘管 OpenAI 提供關閉資料訓練的設定,但許多使用者並未意識到這項選項的重要性,也未針對每次上傳進行審慎評估。
AI 平台如何蒐集與使用圖像資訊
你上傳的每一張圖片,除了顯眼的主體外,還包含大量「無形」資訊。例如:
EXIF metadata:多數手機、相機照片會自動附帶拍攝日期、地點(GPS)、裝置型號等資訊。只要沒特別移除,這些都能被系統分析。
場景細節:背景中可能有住家格局、辦公場所標誌、家人或小孩的身影等。
生活習慣與位置推斷:AI 能根據光影、服裝、地標推估你的活動範圍,甚至反推出常出入的地點或生活型態。
臉部結構與生物特徵:AI 不只是識別你是誰,更可能自動萃取臉型、表情、年齡等特徵,建立個人化的影像模型。
若這些資訊被不肖人士或第三方抓取,即使照片本身「無害」,也可能成為網路釣魚攻擊、個資竊取,甚至是社會工程的起點。因此,這些資料一旦外流,風險遠超你的想像。
Deepfake 與個資外洩:被利用的隱藏危機
Tom's Guide、TechRadar 等國際資安媒體提醒,生成式 AI 不僅能創造新圖像,也可能成為 Deepfake(深度偽造)、詐騙攻擊、社會工程的溫床。只要有清晰臉部照、生活場域背景等資訊,壞人就有機會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偽造影片或圖片。不只如此,這些數據還有機會被作為未來詐騙、釣魚攻擊的資料來源。
以下是使用者在上傳照片至 ChatGPT 前,應該認知的 6 項風險:
資料會被保留、用於訓練
肖像授權模糊,平台可能用來生成廣告素材
被用作 Deepfake 的潛在來源
觸犯他人隱私與肖像權(若照片中有他人)
AI 生圖可能與事實不符,造成誤導
平台遭駭風險,個資外洩
台灣個資法下的圖像資料使用與爭議
根據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平台收集可識別個人身分的圖像資料,需明確揭露蒐集目的與用途。不過目前大多數國際 AI 平台僅以條款「籠統」說明資料用途,未針對「圖像」有具體規範。
這也造成,許多用戶上傳圖片時,並未被明確告知資料將如何保存、使用、甚至轉作模型訓練與商業化運用。特別針對未成年人肖像、家庭照片等,法律風險與爭議更高,提醒用戶必須多一分警覺。這也是為何國際上針對 AI 訓練資料的透明化、可撤回性逐漸成為重要政策方向。
5大自保守則,安全使用 ChatGPT圖像功能
雖然AI圖像生成很有趣,但個資安全不能等閒視之。建議採取以下 5 項守則,提升數位自衛力:
避免上傳敏感個資:不要傳臉部清晰照、身份證、學校/住家背景等敏感畫面。
移除照片 metadata:用「EXIF Viewer」等工具,刪除 GPS、時間戳記、裝置型號等隱藏資訊。
關閉資料訓練權限:進入 ChatGPT「設定」>「資料控制」,關閉「允許用於改善模型品質」
避免上傳他人照片: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同事,未經同意不要擅自上傳,特別是兒童照片。
照片處理再上傳:可先用模糊化、遮蔽臉部等方式處理照片,只保留必要畫面,降低被濫用機會。
觀察者觀點:從「上傳即授權」到「數位自衛力」的轉變
AI工具愈來愈強,功能愈來愈吸引人,但這也讓我們更需要提高警覺。過去我們可能在不經意間就讓瀏覽紀錄、手機位置成為追蹤依據;而現在,
一張自拍照就可能成為 AI 系統的一部分,永久存在於模型內部。
未來的數位素養,除了「如何善用 AI」,更需要「怎麼不讓 AI 用你的資料」,懂得保護影像、個資,才是真正的智慧使用者,這也將是 AI 素養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FAQ|關鍵問答
Q1:ChatGPT上傳的圖片會自動被用來訓練模型嗎?
如果你使用的是免費版ChatGPT,或是未特別修改預設設定,那麼根據OpenAI的使用條款,你上傳的圖片與輸入的對話內容「可能」會被保留並用於模型訓練。這些資料會經過匿名處理後成為提升模型品質的素材,目的是讓 AI 更能理解圖像與文字的對應關係。不過,如果你是企業帳號或在設定中手動關閉「允許用戶內容用於訓練」的選項,則你的圖片與資料將不會被用於模型訓練。建議所有用戶前往 ChatGPT 設定頁面,檢查並調整資料控制選項,以保護自己的內容不被二次使用。
Q2: 如果我刪除對話紀錄,OpenAI也會刪除我的圖片嗎?
刪除ChatGPT對話紀錄僅表示你不再從使用者介面上看到那段對話,但並不代表 OpenAI 已同步刪除所有伺服器端儲存的資料。根據官方說明,部分資料仍可能被暫時保留於內部系統中,以用於除錯與模型訓練。如果你希望徹底刪除上傳的圖片,建議你登入 OpenAI 的「資料刪除請求表單」提交正式申請。要注意的是,即便這麼做,也無法保證資料一定完全從所有模型記憶中清除,因為資料可能已被用於訓練模型的過程,而這部分目前仍缺乏明確機制可逆轉。
Q3: 上傳圖片時,是否可以避免被記錄位置資訊?
可以,建議你在上傳圖片前先使用 EXIF 清除工具來刪除圖片內嵌的 metadata(包括 GPS 位置、拍攝時間、裝置型號等)。這些資訊雖然看不見,但在照片檔案中會被儲存,AI 工具若未限制存取 metadata,可能會在背景自動提取這些資料。此外,即使沒有 GPS 資訊,AI 模型依然可能透過照片背景環境(如建築風格、天氣、語言標誌)進行推論。若不希望洩露地點資訊,也應避免在圖片中出現可識別的地標或街景。
Q4: 如何關閉圖片被用於訓練的選項?
請依下列步驟操作:
開啟 ChatGPT(https://chat.openai.com/)
點選左下角的使用者帳號頭像,進入「Settings」
點選「Data Controls」
將「Improve the model for everyone」或「Chat history & training」選項關閉
確認後退出。
關閉此選項後,你的對話紀錄與上傳的圖片將不再被OpenAI用於訓練其模型。不過,這並不代表資料會立刻從系統中刪除,而是OpenAI承諾不再將其納入未來的模型學習資料集中。
Q5: 使用AI生成個人圖像是否違反著作權或肖像權?
如果你上傳的是你自己的照片來生成圖像,一般情況下並不會違法,除非平台的條款聲明你授權他們擁有圖片的商業使用權,或用於公開展示與再創作。如果你上傳的是別人的照片(如小孩、伴侶、朋友),則可能違反肖像權,尤其當這些人並未同意圖片被平台使用或公開轉換。此外,如果圖片來自攝影師或版權照片資源庫,則還涉及著作權問題。建議僅使用自己拍攝且擁有授權的圖像,並避免包含他人面孔,除非已獲得明確同意。
Q6: 若我是台灣使用者,這些行為會違反台灣法律嗎?
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若你上傳的圖像中包含可識別個人身份的資訊(如臉部、住家、車牌、兒童等),則這些資料應視為個資,平台在蒐集、處理與利用這些資料時應符合正當性與必要性原則。若你上傳他人照片而未經當事人同意,則可能觸犯《個資法》、《民法》肖像權相關規定,甚至遭當事人提出民事求償。即便是自己照片,也需謹慎審視平台的條款是否合理,避免權益被平台過度授權與轉用。企業若導入圖像 AI 應用,更應進行風險評估與合法性確認。
參考資料:
Is It Safe to Upload Your Photos to ChatGPT?
https://www.wsj.com/tech/ai/chatgpt-photos-safety-83dd9b5b?mod=tech_lead_story
Think Twice Before Creating That ChatGPT Action Figure
https://www.wired.com/story/chatgpt-image-generator-action-figure-privacy
Beware, another ChatGPT trend threatens your privacy - here's how to stay safe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cyber-security/beware-another-chatgpt-trend-threatens-your-privacy-heres-how-to-stay-safe
I regret jumping on the ChatGPT action figure trend - here's 7 reasons why
https://www.tomsguide.com/ai/i-regret-jumping-on-the-chatgpt-action-figure-trend-heres-7-reasons-why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