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識|AI 真的懂你公司?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告訴你怎麼辦到!
AI知識|AI 真的懂你公司?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告訴你怎麼辦到!

InfoAI 編輯部
AI知識 |OpenAI 宣告 AI 將從「外部顧問」轉型為「內部知識助理」
企業 AI 應用進入新階段:AI 能讀懂你公司的脈絡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已席捲企業日常,但面對龐雜的公司文件、專案紀錄和內部流程,AI 始終像個聰明卻缺乏背景知識的外部顧問。企業最根本的問題是:「AI 能否安全、精確地理解我們公司獨有的知識脈絡?」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OpenAI 推出了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功能。它不再只仰賴公開的「世界知識」,而是讓 ChatGPT 直接理解並引用「你公司的知識」。這項功能是將 AI 從單純的聊天機器人,轉化為具備深度行業和組織知識的「企業知識助理」的重要里程碑。
這項功能整合了企業常用應用程式,例如 Google Drive、Slack、Microsoft Teams、SharePoint、Notion、Confluence、Outlook 等,讓 AI 能在安全授權下讀取內部資料,生成具引用來源的回答。
目前,Company Knowledge 已正式開放於 ChatGPT Business、Enterprise 以及 Education(Edu) 版本。它是將 AI 從「外部顧問」轉化為「企業知識助理」的重要里程碑。
官方對於Company Knowledge 的定位是:「將貴公司的知識導入 ChatGPT,以便您無需離開對話,即可獲得組織專屬的答案,並加速工作流程。」
什麼是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Company Knowledge 是 ChatGPT 為企業打造的知識整合功能,能讓 AI 使用公司內部的文件與資料作為回答依據。
它的核心概念是「組織脈絡導入(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gestion)」,AI 不再從網路隨機找資料,而是直接參考企業連結的內部應用程式。
主要特點:
即時引用公司內部資料:AI 可回答特定於公司、客戶或專案的問題。
清楚標註來源:每個回答都附上文件連結與引用段落。
尊重既有權限與安全政策:AI 只能存取使用者原本有權限的內容。
支援多應用整合:涵蓋文件系統、協作平台、郵件與聊天工具。
符合企業級安全標準:支援 SSO、SCIM、RBAC、加密與 Compliance API。
換句話說,它讓 ChatGPT 成為公司內的「即問即答知識助理」。
讓 ChatGPT 在你的企業中「有記憶」
導入 Company Knowledge 後,AI 回答流程變得更「公司導向」。完整運作邏輯如下:
1. 選擇啟用模式
在新對話中,於訊息輸入框下方選擇「Company Knowledge」。
若在現有對話中,可從工具列「+」開啟模式。
2. 連結公司應用(Connectors)
支援 Google Drive、SharePoint、Slack、Teams、Outlook、Notion、Confluence 等。
使用者首次使用需登入授權;管理員可在企業層級預設開啟。
3. 提出問題 → 搜尋 → 回答附引用來源
例如輸入:「請彙整客戶 A 的最新回饋與風險。」
ChatGPT 會即時搜尋你的連接應用,整合資料並生成回答。
每個回答附上來源與連結,確保可查可驗證。
4. 安全機制
AI 僅能讀取授權範圍內的資料
不會將資料用於模型訓練或存放於 OpenAI 系統中
全程使用產業標準加密,符合 ISO、SOC、GDPR 等國際安全規範
重點提醒:
若未啟用 Company Knowledge 模式,ChatGPT 仍可能根據授權的連接器進行基本搜尋;但不會自動引用公司文件,也不會顯示來源連結。
技術解密:RAG 架構實現「有記憶」的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的核心概念是「組織脈絡導入(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gestion)」。它不再讓 AI 從網路上隨機找資料,而是直接參考企業連結的內部應用程式。這背後的關鍵技術,正是先進的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架構。
RAG 的運作模式是當使用者在 Company Knowledge 模式下提問時,ChatGPT 不會依賴模型自身記憶。它會先透過連接器,在企業的 Google Drive、SharePoint、Slack 等應用中檢索最相關的內部文件或數據。
隨後,這些被檢索到的資料會被作為「上下文」餵給底層的 AI 模型(如 GPT-5),引導模型生成基於公司文件的精確答案。
這種架構確保了 AI 即時引用公司內部資料的能力,讓每個回答都能清楚標註來源、附上文件連結,確保可查可驗證。
導入與合規:企業級安全是基石
Company Knowledge 已正式開放於 ChatGPT Business、Enterprise 以及 Education(Edu) 版本,其設計嚴格遵循企業級的安全標準。
資料主權與隱私:OpenAI 明確保證不會使用任何企業內部資料作為模型訓練素材,且資料在傳輸與儲存過程中皆採用產業標準的 TLS/AES 加密協定。
權限一致性:AI 僅能讀取使用者原本有權限查看的內容,不會越權訪問。並支援 RBAC(角色導向存取控制)、SSO(單一登入)、SCIM(帳號管理)等整合。
合規與稽核支援:Compliance API,允許管理員查閱使用紀錄與對話內容,滿足法規遵循與內部稽核需求。
部署彈性:支援多應用程式連接器整合(Google Drive、SharePoint、Teams 等),並提供 IP 白名單機制,限制僅授權網域可存取。
導入版本與條件|不同層級的權限設計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的運作依賴「連接器(connectors)」的設定。不同版本的授權與管理方式不同:

前提條件:
Enterprise/Edu 用戶:管理員需先開啟連接器,並設定權限與安全規範。
Business 用戶:連接器預設開啟,使用者可直接登入授權。
所有版本:使用者需登入各應用帳號一次(one-time authentication),完成後即可在之後的對話中使用。
啟用流程|從管理員設定到使用者啟用
管理員層面(Enterprise/Edu)
要啟用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管理員需先完成以下設定步驟:
開啟組織允許的連接器(Connectors)在 Workspace 層級中啟用已核可的應用程式,例如 Google Drive、SharePoint、Slack、Teams、Outlook、Notion、Confluence 等。若未啟用,使用者將無法在 ChatGPT 中看到 Company Knowledge 選項。
設定群組級權限(RBAC)依部門或職位設定可使用哪些連接器與資料範圍,確保權限符合企業政策。
啟用 SSO 與 SCIM 整合單一登入(SSO)與使用者帳號管理(SCIM)可統一身份控管與存取權限,確保使用者登入流程安全一致。
建立 IP 白名單限制僅允許公司核准的 IP 位址登入 ChatGPT,以防外部未授權連線。
補充說明:在 ChatGPT Enterprise 與 Edu 版本中,連接器預設為關閉,需由管理員啟用後方可使用。在 ChatGPT Business 版本中,連接器預設啟用,使用者可直接登入並驗證連結。
使用者層面
一般使用者可在完成授權後直接啟用 Company Knowledge 模式:
登入 ChatGPT → 進入「設定」頁面 → 連結各自的工作應用程式帳號。
在對話框下方選擇 「Company Knowledge」 模式。
開始提問,即可看到 ChatGPT 根據公司內部資料生成的回答,並附上來源引用與超連結。
使用小提醒:使用者需至少完成一次各應用的登入授權(one-time authentication)。啟用後即可在所有後續對話中使用相同設定。
安全與合規架構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以「企業安全」與「合規治理」為核心設計,確保 AI 生成過程中不影響公司機密與資料完整性。
權限一致性
ChatGPT 僅能讀取使用者原本有權限查看的內容,不會跨部門或越權訪問。不訓練企業資料
OpenAI 明確保證不會使用任何企業內部資料作為模型訓練素材。全程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
資料在傳輸與儲存過程中皆採用產業標準的 TLS/AES 加密協定。Compliance API(法規與稽核支援)
企業管理員可透過 Compliance API 查閱使用紀錄與對話內容,用於法規遵循與內部稽核。RBAC/SSO/SCIM 整合支援
企業可設定角色導向存取控制(RBAC),並整合 SSO、SCIM,強化身份管理一致性。IP 白名單機制
企業可設定特定 IP 範圍,僅允許來自授權網域的登入與資料交換。資料儲存地區(Data Residency)
依不同連接器而異,例如 Slack 支援多區域儲存,Google Drive 與 SharePoint 目前主要支援美國區域或未啟用在地儲存的客戶。
使用注意事項
需手動啟用:每次開啟新對話前,必須手動選擇「Company Knowledge」模式。
自動背景使用:若未啟用該模式,ChatGPT 仍可能在背景自動使用已授權的連接器。
目前支援範圍:僅支援第一方連接器(First-Party Connectors);未來將支援 MCP Connectors(Model Context Protocol)以擴大搜尋與資料整合能力。
功能限制:在啟用 Company Knowledge 模式下,部分功能(如網路搜尋、圖片生成)暫時不可用,以專注在企業內部資料的回答。
資料儲存差異:不同連接器的資料駐留政策(Data Residency)各異,導入時需確認企業法規需求。
企業應用場景|從文件到決策的智慧化轉變
1. 文件搜尋與摘要
快速在對話中找出內部報告、簡報或政策文件,AI 直接生成摘要與引用來源。
2. 專案追蹤與風險分析
整合跨部門專案紀錄與會議討論,快速定位延宕原因與風險狀況。
3. 知識管理與新進教育
新員工可直接問:「我們的客戶提案流程是什麼?」AI 會從 SharePoint 或 Notion 找出正確版本。
4. 策略分析與決策支援
AI 能整合內外部數據,生成季度策略報告、競爭分析或預算調整建議。
5. 客戶支援與銷售助理
AI 即時查詢 CRM 系統中客戶狀況與回饋紀錄,支援銷售人員快速應答。
企業導入建議與治理重點
先整理,再導入
在啟用前,先盤點內部文件品質、權限與分類,避免資料錯誤導致 AI 回覆偏差。建立跨部門治理架構
由 IT、安全、法務、人資與策略部門共同制定「AI 知識使用準則」,明確界定使用範圍與審核責任。設立 AI 回覆驗證機制
雖然 ChatGPT 提供來源引用,但企業仍應規劃審核流程,確保資料即時且準確。推動 AI 素養培訓
教育主管與員工如何正確提問、驗證結果與應用生成內容,使 AI 能真正融入決策與日常工作流程。試點導入,逐步推展
建議從單一部門(如專案管理或客服)試行,驗證資料治理與權限配置後再全公司推廣。
總結:
過去的知識管理,是檔案歸檔與搜尋的問題;現在的知識管理,是「讓 AI 理解我們」的問題。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讓 AI 成為企業的「知識同事」,讓主管不再只依賴人力蒐集資料,而能在對話中即時獲得真實答案。在知識密集的時代,企業競爭力不再來自資訊的多寡,而來自洞察的速度。懂得讓 AI 理解組織的人,將領先整個產業。
導入 ChatGPT Company Knowledge 的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企業的治理能力。AI 的智慧是企業知識結構的直接映照。企業必須在啟用前,先行盤點內部文件品質、建立跨部門治理架構、並設立 AI 回覆的驗證機制。
當企業能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安全性與合規性,並讓 AI 透過 Company Knowledge 「讀懂自己」時,決策速度與企業知識的價值就會同步升級,標誌著 AI 真正成為企業核心運營的關鍵基礎設施。
FAQ|常見問答
Q1:誰能使用 Company Knowledge?
ChatGPT Business、Enterprise、Edu 用戶皆可。
Q2:是否需管理員啟用?
Enterprise/Edu 用戶需由管理員啟用連接器;Business 版預設啟用。
Q3:是否要登入各應用?
是。每個連接器首次使用需個別登入授權。
Q4:是否會使用公司資料訓練模型?
不會。OpenAI 明確表示不會使用任何企業資料訓練。
Q5:是否附上來源?
會。所有回答均標註文件連結與引用來源。
Q6:支援哪些應用?
支援所有連接的第一方應用,如 Google Drive、SharePoint、Slack、Teams、Outlook、Notion 等。
Q7:自訂連接器支援嗎?
目前僅支援官方連接器,未來將支援 MCP connectors。
Q8:資料儲存在哪裡?
依各應用的資料儲存政策而定(如 Slack 支援多區域)。
Q9:可否審核聊天紀錄?
可。企業管理者可透過 Compliance API 進行稽核。
Q10:AI 是否可跨部門權限讀取?
不行。Company Knowledge 嚴格遵守使用者原有權限設定。
參考資料:
Company knowledge in ChatGPT
https://help.openai.com/zh-hant/articles/12628342-company-knowledge-in-chatgpt-business-enterprise-and-edu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最有效的品牌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提供有見解的內容透過「內容行銷」手法,把專業觀點轉化為讀者信任,讓品牌成為知識的來源與決策的夥伴。
InfoAI 專注於將全球 AI 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且可信賴的洞察內容,幫助企業在快速變動的 AI 趨勢中,建立長期的品牌形象與信任感。
因為我們理解 AI 趨勢變化的脈動,能將複雜資訊轉化為清晰觀點,所以 InfoAI 能助您以最具洞察力的內容,贏得市場與客戶的信任。
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全球AI新聞
精選與解讀
為您打開一扇窗
看見 AI 世界
趨勢與脈動
篩選來自多方新聞
化為您決策的洞察
助您做出明智決策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
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成長知識夥伴
將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
容易吸收的學習內容
助您持續學習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