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ChatGPT 遭踢爆抓取 Google 搜尋資料!AI 答案來源引爆倫理與版權爭議
AI 新聞速報|ChatGPT 遭踢爆抓取 Google 搜尋資料!AI 答案來源引爆倫理與版權爭議
OpenAI 此舉恐違反 Google 服務條款,更可能扼殺網路內容生態。這場 AI 巨頭的資料暗戰將如何收場?

InfoAI 編輯部
我們每天都在向 ChatGPT、Claude 等 AI 尋求答案,從撰寫報告到規劃旅行,它們彷彿是無所不知的智慧結晶。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根本問題:這些 AI 的「即時知識」,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它們是真的在「思考」,還是在用一種我們看不見的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在昨天(8 月 25 日),科技媒體 ZDNet 發布的一篇獨家報導,像一顆震撼彈揭開了這個潘朵拉的盒子。報導引述最新研究證據,直指 OpenAI 旗下的 ChatGPT 可能正在系統性地「抓取」(scraping)Google 的搜尋結果,並將其重新包裝成自己的答案,卻沒有給予任何來源標示。
這項指控非同小可。它不再是關於 AI 訓練資料的陳年舊帳,而是直指當下每一次回答的「即時竊取」。這是一場寄生於傳統搜尋引擎之上的祕密戰爭,不僅可能引爆 OpenAI 與 Google 的直接衝突,更對網路世界的遊戲規則,提出了最嚴峻的拷問。
ChatGPT 如何秘密抓取 Google 搜尋結果?
根據 ZDNet 的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多個可疑的跡象。他們在向 ChatGPT 提問時,注意到其回答內容與 Google 搜尋結果頁面上的「精選摘要」(featured snippets)或置頂答案有著驚人的一致性,有時甚至連獨特的措辭、格式,甚至是錯誤都一併複製了過來。
這背後的技術,很可能就是「網頁抓取」(Web Scraping)。這指的是利用自動化程式(俗稱爬蟲),大規模地從網站上提取特定資訊。換句話說,當使用者向 ChatGPT 提問,它的系統可能在毫秒之間,同步向 Google 發出查詢,然後抓取搜尋結果頁面最頂端的精華內容,再用自己的語言模型潤飾一番,最後呈現給你。
這為什麼是個大問題?因為 Google 的服務條款明確禁止未經授權的自動化抓取行為。如果指控屬實,這意味著 OpenAI 不僅在道德上處於灰色地帶,更可能已經違反了其最大競爭對手的遊戲規則。這就像一位魔術師,在你面前展現了神奇的憑空取物,但實際上,他可能只是從觀眾的口袋裡偷偷拿走了手錶。
從寄生關係看 AI 對網路生態的衝擊
你可能會想,如果能更快得到答案,AI 用了誰的資料又有什麼關係?關係重大,因為這觸及了三個致命問題。
首先,這是針對整個網路內容生態的「寄生行為」提出警訊。 數十年來,網路世界運作著一個不成文的契約:內容創作者產出優質內容,而搜尋引擎負責索引並分發流量,創作者再透過流量獲得回報。這是一個脆弱但有效的循環。然而,ChatGPT 這種「只取用、不導流」的模式,則是這個循環的終結者。它像一個黑洞,吸走了搜尋引擎整理好的知識精華,卻斬斷了流向源頭創作者的生命線。
其次,它暴露了 AI 資訊來源的「透明度危機」。 當我們信賴地使用 AI 時,我們有權知道資訊的來源。如果答案只是 Google 搜尋結果的複製品,那它的權威性、即時性與潛在偏見,都應該受到同樣的檢視。缺乏來源標示的回答,剝奪了使用者追溯與查證的權利,讓 AI 成為一個無法被監督的「權威黑箱」。
最後,這是 AI 巨頭與搜尋引擎的「生存之戰」。 對 Google 而言,這是動搖國本的威脅。它的核心商業模式建立在使用者點擊搜尋結果的廣告上。如果使用者都在 ChatGPT 得到了「最終答案」,就不會再訪問 Google,這無異於釜底抽薪。因此,這起事件很可能迫使 Google 採取行動。
一場沒有贏家的零和遊戲
這場資料暗戰的漣漪,將波及網路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很可能沒有真正的贏家。
OpenAI: 雖然短期內提升了回答的即時性,但長期來看,OpenAI 面臨著巨大的法律與聲譽風險。一旦「小偷」的標籤被貼上,不僅可能面臨 Google 的天價索賠或技術封鎖,更會動搖使用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
Google: 處境極為尷尬。一方面,自己的心血結晶被對手偷用,必須反擊;但另一方面,這也反向證明了其搜尋引擎的價值仍無可取代。然而,任何反擊都可能被視為打壓競爭,引來反壟斷調查,可謂進退兩難。
內容創作者與媒體(包括台灣): 他們是這場戰爭中最無辜的受害者。辛辛苦苦產出的原創內容,在未經同意下被 AI 學習、抓取,最終成為科技巨頭的營利工具,自己卻分不到一杯羹,甚至連署名權都沒有。這將嚴重打擊內容創作的意願。
你和我,每一位使用者: 我們看似是獲利者,享受著便捷的問答服務。但代價可能是:一個資訊來源越來越單一、原創內容越來越稀少、最終被少數幾個 AI 模型所被支配的網路未來。
AI 與搜尋引擎激烈競爭的背後脈絡
ChatGPT 與 Google 的關係,早已從最初的「井水不犯河水」演變為今日的「貼身肉搏」。
起初,聊天機器人被視為一種內容生成工具,而搜尋引擎是資訊查找工具。但隨著大型語言模型回答能力的提升,兩者的界線日益模糊,雙雙都想成為使用者尋求答案的「第一入口」。
在這場競賽中,Perplexity AI 等新創公司從一開始就主打「來源透明」,其回答會附上詳細的引用連結,這種作法與 ChatGPT 的黑箱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也為其贏得了不少聲譽。
與此同時,AI 的資料版權問題早已在全球引發多起訴訟,《紐約時報》等內容巨頭都已對 OpenAI 提起侵權告訴。ZDNet 的這篇報導,則將戰火從「訓練資料」的歷史舊帳,延燒到了「即時回答」的現行運作,衝突無疑將進一步升級。
山雨欲來的科技巨頭衝突
這篇報導像是點燃了火藥庫的引信,接下來的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Google 的官方回應:應該不會沉默太久。Google 會發表公開聲明譴責?還是會低調地在技術上更新反爬蟲機制,讓 ChatGPT 的「魔法」失靈?這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OpenAI 的辯護: OpenAI 會如何接招?是全盤否認,承認部分行為並承諾改進,還是會提出一套「合理使用」的說詞?他們的態度將決定這場爭議的走向。
監管機構的介入: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或歐盟的監管機構,是否會將此視為一種不公平競爭行為?這可能為全球的 AI 治理增添新的篇章。
「透明 AI」的崛起: 這起事件是否會成為市場轉捩點,讓使用者和企業客戶開始青睞那些來源清晰、尊重版權的 AI 服務?
InfoAI 總結觀點
這起事件的核心,早已超越了程式碼與資料,它關乎的是我們所依賴的網路世界的靈魂。數十年來,網際網路在一個脆弱的共生契約上運行:創作者貢獻內容,搜尋引擎貢獻流量。這套系統雖然不完美,卻催生了空前繁榮的資訊生態。如今,大型語言模型像一個不請自來的派對客人,它吃光了自助餐桌上的所有食物,卻不願跟任何人打招呼,甚至不承認食物來自這場派對。
ZDNet 的報導,只是撕開了 AI 魔法秀的一角,讓我們窺見魔術師的手法,可能是在前排觀眾的口袋裡取物。這迫使我們必須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想要的 AI 未來,是一個建立在開放網路上、與創作者共榮的未來,還是另一個將網路吸乾抹淨,最終只剩下巨大黑箱的未來?這場巨頭的暗戰,將是決定分岔路的起點。
參考資料:
ChatGPT is reportedly scraping Google search data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Here's how
https://www.zdnet.com/article/chatgpt-is-reportedly-scraping-google-search-data-to-answer-your-questions-heres-how/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