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中國稀土出口新管制震撼全球半導體 台灣、ASML等業者迎來供應鏈危機

· 前瞻技術,AI新聞速報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中國突襲式稀土出口新規衝擊全球高科技產業鏈

中國官方針對稀土金屬出口宣佈實施更嚴格的審查與配額限制,明訂部分高純度金屬(如鎵、鍺、釹等)的出口必須取得特別許可。這項新政策,國際主流媒體普遍認為是中國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 AI 晶片與半導體設備限制措施的回應。國際半導體供應鏈,包括荷蘭的 ASML、美國的 Applied Materials、以及台灣的台積電等企業,第一時間啟動供應鏈盤點與風險應變機制。根據產業內部消息,部分企業隨即召開緊急會議,重新檢視稀土金屬庫存與替代材料方案,以降低生產中斷的風險。

稀土金屬是半導體產業無可取代的關鍵資源

稀土金屬是現代半導體製造、AI 晶片、光刻機等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源。中國掌握全球約七成的稀土產能,以及超過九成的精煉技術,全球產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極高。以 EUV(極紫外光)光刻機為例,ASML 需要仰賴多種高純度稀土金屬,才能確保設備穩定運作。無論是 AI 晶片、電動車、5G 通訊、感測元件等高階應用,都需要稀土材料的特殊物理特性。正因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具備高度主導地位,這次出口新規讓全球產業鏈高度警戒,特別是台灣、日本、韓國、歐美等重要下游廠商。

國際大廠的因應:ASML、台積電啟動全球供應鏈危機管理

這波事件對於 ASML(荷蘭)、Applied Materials(美國)、Lam Research(美國)等國際半導體設備大廠帶來直接衝擊。ASML 已經著手與日本、澳洲等地的礦產業者洽談合作,期望逐步建立備援產線,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美國方面則要求本土企業加強庫存盤點,並提升替代材料的採購比重。台灣的台積電、聯發科、環球晶圓等半導體領導企業,也同步與政府部門合作,啟動材料自主化及產業安全相關會議,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材料供應來源,以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

產業鏈壓力升高:供應中斷與成本上升成為新常態

根據 S&P Global、路透社等國際媒體報導,如果中國長期加強稀土出口限制,高科技製造業的生產成本預期將明顯上升,生產排程也可能受到延遲與中斷風險。實際增幅會隨產業別與供應鏈調整速度有所不同。美國、歐盟等地已啟動新一波稀土礦產投資及精煉技術合作,加速布局非中國的供應網絡。全球科技產業同時強化供應鏈即時預警機制,以降低未來發生原物料中斷的風險。

台灣半導體產業應對:備援採購、材料研發與國際協作

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對中國稀土及關鍵金屬的依賴情況是,有部分晶圓與封裝測試材料來源約有四成以上來自中國。為強化供應鏈韌性,產業界攜手經濟部與科技部共同推動稀土材料自主化專案,積極引進澳洲、越南、加拿大等新興供應夥伴。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學術單位也與業界攜手投入替代材料及回收技術的研發,期望在中長期逐步降低對中國的結構性依賴。此外,台灣企業亦積極與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合作,促進材料科學與產業技術的創新突破。

電動車、AI、軍工與綠能同步受影響,產業聯防已成趨勢

中國針對稀土金屬的出口新規,波及的不僅是半導體產業,也對電動車、風力發電、AI 晶片及軍工產業帶來明顯的連鎖效應。特斯拉、豐田、比亞迪等國際車廠已經提前進行備貨,並積極尋求材料替代方案與回收技術,以減少潛在衝擊。美國國防部也宣布與美國及澳洲的礦產業者合作,增加戰略材料儲備,目標在於降低對中國的單一依賴。國際產業觀察預期,未來高階製造業的供應鏈多元化與材料自主,將成為企業布局的核心重點。

地緣政治推動產業鏈重構,國際合作與自主化勢在必行

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制,反映出美中科技戰與全球地緣政治角力的升溫。美國、歐盟、日本、澳洲等國,近年紛紛推動稀土產業鏈的國際合作與材料自主政策,加強關鍵原料的供應安全。IPEF(印太經濟架構)、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國際組織積極展開合作,目標在未來數年內建立多元化稀土供應網絡,以降低全球產業對單一國家政策風險的依賴。台灣則透過與美、日、歐盟等夥伴密切交流,參與國際產業安全對話,致力於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維持關鍵角色。

料科技創新與再生利用成台灣轉型契機

這次稀土出口新規事件,進一步凸顯材料科技自主化對台灣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台灣學界與企業已積極推動稀土替代品開發及材料再生回收等產學合作計畫,協助產業分散供應鏈風險,同時創造材料科技升級與綠色永續的新商機。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已成為台灣未來在全球科技競賽中鞏固領先地位的關鍵。

步:產業、政策與科技三方協力

未來,台灣產業應持續強化即時風險預警機制,積極拓展多元材料來源,同時深化產學研創新平台,並與國際產業夥伴共同建立更完整的產業安全網。政策面則須持續加大對材料科技自主化與國際合作的資源投入,協助產業鏈提前規劃部署,讓台灣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重構過程中,提出具競爭力與台灣特色的解決方案。

點|稀土出口新規,讓台灣產業必須「危中尋機」

這場「稀土戰爭」其實是國際科技競爭格局中的一次重大壓力測試。對台灣產業而言,這不僅是一個警訊,更是促使產業加速升級、推動材料科技創新與強化國際合作的契機。只要能主動調整供應鏈結構、加快替代材料的研發、並深化國際聯盟合作,台灣產業不僅能穩住在全球科技鏈的核心地位,更有望在材料科技轉型過程中取得領先優勢。長遠來看,建立高韌性與高度自主的產業鏈,將是台灣未來競爭力的最重要保障。

延伸閱讀:

ASML, Other Semiconductor Firms Brace for Fallout From China's Rare Earths Curb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0-10/asml-other-semiconductor-firms-brace-for-fallout-from-china-s-rare-earths-curbs

China moves to restrict exports of rare earth metals used in EVs, military hardwar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china-moves-restrict-exports-rare-earth-metals-used-evs-military-hardware-2025-10-10

Why China's new rare earths export restrictions have global implications

https://www.ft.com/content/605e5456-9437-47ff-be6a-edc5c82810f2

FAQ|關鍵問答

Q1: 中國稀土出口新規會對半導體產業產生什麼衝擊?

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供應國,這波出口新規帶來原物料供應的不確定性,將使半導體產業面臨成本上升、生產排程延誤,甚至部分產品生產暫停的風險。未來產業必須強化供應鏈管理與材料來源多元化,才能因應外部突發變化。

Q2: 台灣半導體產業可以完全擺脫中國稀土依賴嗎?

目前台灣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稀土金屬。產業界正透過擴大多元採購、研發替代材料、推動材料回收再利用等措施,逐步降低依賴。不過,要達到完全自主,尚需時間、政策資源及國際合作的持續投入。

Q3: 企業與政府在這波供應鏈危機中應如何合作?

企業應建立即時風險預警系統、積極開發多元材料供應來源,並強化與學研單位的創新合作。政府則需協助產業取得國際資源、投入材料科技發展,並推動跨部門建立產業安全網,促進產官學三方有效協作。

Q4: 稀土出口新規對台灣消費性電子與電動車產業的具體影響?

消費性電子與電動車產品大量依賴稀土磁鐵與感測元件。出口新規將推升原物料成本並拉長供貨時程,企業需提早規劃備料,並積極尋找替代材料或供應來源,以分散風險、減緩供應鏈衝擊。

Q5: 國際間如何推動稀土供應鏈多元化?

美國、歐盟、日本、澳洲等國已加大對本土稀土礦產與精煉技術的投資,並與盟國合作發展材料科技。產業政策和技術創新雙管齊下,致力於建立跨國稀土供應網絡,降低全球產業對中國的高度依賴。

Q6: 這波稀土政策對投資人有哪些提醒?

短期內,半導體、電動車等產業的個股價格可能出現波動。投資人可關注積極推動材料自主、回收再利用及新材料研發的企業表現,並留意國際材料供應鏈重組帶來的長線投資機會與風險。

Q7: 台灣產業如何把握這波產業鏈重組契機?

台灣產業可主動投入材料科技研發,強化國際產學合作,並積極參與國際產業聯盟,建立多元且安全的供應網絡。從長期來看,提升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將是台灣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