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SoftBank 540 億美元收購 ABB Robotics:實體化 AI 將如何重塑智慧製造與協作機器人市場?
精選解讀|SoftBank 540 億美元收購 ABB Robotics:實體化 AI 將如何重塑智慧製造與協作機器人市場?
從 Pepper 失利到「Physical AI」四大戰略成形,孫正義的新豪賭為台灣供應鏈帶來哪些長期契機?

InfoAI 編輯部
SoftBank 近期以 54 億美元收購瑞士工業巨頭 ABB 旗下的機器人事業部(ABB Robotics),不僅創下近年機器人領域最大規模收購紀錄,也再次將全球聚光燈投向「實體化 AI」的終極想像。此案原本被外界視為 ABB 拆分上市的前奏,最終卻因 SoftBank 出價與戰略協同優勢,逆轉為全資出售。這場交易不僅引爆市場對智慧製造、協作機器人產業的高度關注,也牽動台灣從零組件供應向高階系統整合升級的全新機會與挑戰。
交易全貌與市場反應:從分拆上市到全資併購
2025 年 10 月 8 日,SoftBank(軟銀集團)正式宣佈以 54 億美元(5.38 億美元)全資收購 ABB Robotics,該部門約有 7,000 名員工,2024 年營收 23 億美元,EBITDA 約 3.13 億美元,年度營收下滑約 7%。原本 ABB 打算讓 Robotics 部門分拆上市,但最終選擇接受 SoftBank 的高價邀約,放棄掛牌計畫。市場資本反應極為熱烈,併購消息公布當日,SoftBank 股價一度暴漲 13%,展現外界對 AI 實體化佈局及協作機器人產業鏈的高度期待。
SoftBank 四大戰略支柱成型:推進 AI 從雲端落地現場
孫正義在財報與記者會中重申,SoftBank 將以「AI 晶片、AI 資料中心、能源、Physical AI」為四大核心戰略支柱。透過收購 ABB Robotics,SoftBank 能把自家 Arm AI SoC 晶片、液冷高效伺服器、再生能源和 AI 算法垂直整合,讓演算法實際進入工廠、倉儲、零售等場域,達成「雲—邊—端」一體化願景,並藉此降低跨部門協調和知識外流風險。
孫正義將「AI 晶片、AI 資料中心、能源、Physical AI 機器人」四大支柱視為打造超級智慧體系的關鍵:
晶片:結合 Arm 與自研 AI SoC,打通運算底座。
資料中心:加碼液冷高效伺服器,支援大模型訓練。
能源:佈局再生能源與儲能,緩解 AI 時代的「電價痛點」。
Physical AI:以 ABB Robotics 為核心,把演算法下沉到機械末端,形成人機協作的垂直整合。
對 ABB 而言,出售機器人事業可一次回收約 54 億美元現金,公司表示將把資金用於回饋股東並強化核心 電氣化與自動化 版圖,順勢迴避機器人事業毛利下滑的壓力。
從 Pepper 失敗到產線翻身:實體 AI 商業模式再進化
2015 年 SoftBank 推出的情感型機器人 Pepper 因定價、場景與維運等多重挑戰於 2021 年停產,如今則聚焦協作型工業機器人,計畫將 AI 晶片、Vision AI 模組與邊緣運算平台嵌入 ABB 成熟機械手臂,讓產品具備即時視覺辨識、人機協作與動態排程能力。未來,工廠可透過雲端熱更新模型、以毫秒級延遲優化排程,全面啟動「機器人即服務(RaaS)」的全新商業模式。
組織重組與人事變動:領導力整合挑戰
併購案一併帶來組織調整。ABB 官方表示,Robotics 部門將於交易完成後歸入 SoftBank,新設控股公司持有所有股權,2025 年第四季起將該部門於財報中列為「終止營運」;原機器自動化(Machine Automation)則併入流程自動化(Process Automation)。同時,原 ABB Robotics 負責人 Sami Atiya 宣佈將於收購結束後離職,此舉讓外界關注領導層斷層與整合期的文化衝擊,亦成為此交易初期的最大變數之一。
ABB 的盤算:資本重整、聚焦主業、回饋股東
ABB 選擇出售機器人事業,除了把握 SoftBank 高價與產業資本輪動時機,背後也有營運策略的考量。該公司明確指出,此筆資金將依既定資本配置原則回饋股東,同時強化核心電氣化與自動化事業體質,藉此避開機器人市場毛利下滑與競爭壓力。此舉亦讓 ABB 能將資源集中於流程自動化、能源基礎設施等高附加價值領域,提升長線競爭力。
技術整合挑戰與 AI 新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ABB 在出售前不久,才剛透過投資部門入股 LandingAI,強化機器人視覺訓練效率(據稱能將訓練時間縮短 80%),這也代表 SoftBank 後續有機會快速串接現有 AI 生態,推進產線機器人視覺與邊緣運算的融合。隨著汽車、電動車、3C、物流等產線高精度與低延遲要求升高,台灣在伺服驅動、精密減速機、工業電腦等領域具深厚基礎,這波垂直整合預計將帶動本地 AI 晶片、散熱、模組與自動化系統服務的需求增長。
監管、分拆成本與潛在風險
這樁交易雖不屬軍工敏感領域,仍需獲得歐盟、美國、中國等多國監管單位核准。外媒分析,政治局勢與科技產業政策走向將是最大變數。此外,分拆成本預估達 2 億美元,稅務支出 4–5 億美元,都將侵蝕 ABB 本次資本重整的實質收益,亦提醒併購案不僅關乎買賣金額,後端整合與現金流安排同樣重要。市場端則需留意協作型機器人導入汽車、醫療等產業,從訂單到實際量產通常需 18–24 個月,若 2027 年前未能交出亮眼成績,對 SoftBank 投資人信心將是一大考驗。
帶給台灣的啟示
協作型機器人的成熟導入,首先可讓汽車與電動車組裝線透過即時視覺校正與動態手臂參數調整,將換線設定時間大幅壓縮,進一步縮短每台車身的產線節拍,直接提升時產量。其次,物流與倉儲場域若結合 AI 路徑優化與群機協同排程,就能即時重排揀貨順序與搬運路徑,釋放倉儲空間並削減人力迴圈成本。
最後,台灣在伺服驅動、精密減速機與工業電腦等關鍵零組件上具深厚基礎,上銀(Hiwin)、台達電與威強電(IEI)等業者已把自家伺服控制器與邊緣運算平台導入機器人本體;隨著高精度、低延遲需求升溫,這些廠商可望斬獲更多高附加價值訂單,並進一步帶動本地 AI 晶片、散熱模組與自動化系統整合服務的全面升級。
編輯觀點|實體化 AI 驗證年:台灣的跳板與破口
從 App 生態跨進鐵鏽味的工廠,是 SoftBank 直攻「AI 最後一哩路」的豪賭。對台灣而言,優勢在機械零組件、感測器與高密度電源;弱勢則在整機品牌與場域系統整合。如果想在下一波「智慧工廠外溢需求」中扮演關鍵夥伴,台灣企業宜掌握三大行動方向:
策略結盟:攜手 ABB Robotics 既有通路,搶攻協作機器人售後服務與在地客製化,強化客戶黏著度。
軟硬融合:把生成式 AI 技術打包成「應用模組」,例如缺陷檢測、多機協同排程,再透過自產硬體驗證,快速複製至不同產線。
人才再培訓:聚焦邊緣運算、Robot OS 2 與 OT–IT 安全,避免只做純代工而失去價值鏈主導權。
「實體化 AI」不是口號,而是把演算法真正下沉到產線末端的整合力——這正是台灣長年擅長、卻亟待升級的戰場。
延伸閱讀
SoftBank makes a $5.4 billion bet on AI robots
https://www.theverge.com/news/796068/softbank-bets-on-ai-robots
SoftBank to buy ABB's robotics business in $5.4 billion deal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abb-sell-robots-business-softbank-538-billion-deal-2025-10-08/
SoftBank press release:Acquisition of ABB Robotics
https://group.softbank/en/news/press/20251008
ABB to divest Robotics division to SoftBank Group
https://new.abb.com/news/detail/129685/abb-to-divest-robotics-division-to-softbank-group
ABB: Sami Atiya to leave ABB
https://new.abb.com/news/detail/129681/sami-atiya-to-leave-abb
SoftBank bulks up its robotics portfolio with ABB Group's robotics unit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08/softbank-bulks-up-its-robotics-portfolio-with-abb-groups-robotics-unit/
SoftBank to acquire ABB's robotics unit
https://www.verdict.co.uk/news/softbank-to-acquire-abbs-robotics-unit/
FAQ|關鍵問答
Q1:SoftBank 為何選擇全面收購,而非僅入股投資?
SoftBank 過去在 Arm 與 Boston Dynamics 的經驗顯示,當核心技術與雲端 AI 生態需要深度耦合時,少數股權往往無法推進跨部門整合。全面收購能一次取得研發管線、全球客戶資料庫與產線資產,同時以單一治理結構統一晶片、軟體與硬體節奏,降低協調成本,並確保機密技術不外流,對長期「雲—邊—端」一體化策略更具效率。
Q2:交易正式完成前,ABB Robotics 的既有客戶會受到影響嗎?
根據雙方簽署的過渡協議,ABB Robotics 會維持現有生產、售後服務與研發計畫。SoftBank 與 ABB 已成立聯合整合辦公室,負責 IT、財務、供應鏈的對接與風險管理,確保客戶在保固、零件供應與系統更新方面得到無縫支持。對客戶而言,短期不會出現供貨中斷,長期則可能在 AI 視覺辨識與軟體升級層面獲得更即時的增值服務。
Q3:所謂「Physical AI」與傳統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差異在哪?
傳統工業機器人主要依賴預先編排的路徑與指令,對變動環境的自適應性有限;Physical AI 則透過生成式語意理解、視覺辨識與邊緣運算,能即時感知周遭狀態並重新規劃動作。例如,當產線零件規格臨時微調,具有 Physical AI 的機械手臂可在毫秒級延遲內更新抓取角度與力道,減少停機時間,並在雲端持續訓練模型,使設備價值隨時間遞增,而非隨折舊遞減。
Q4:台灣企業應如何把握這波人機協作浪潮?
首先,企業應盤點自身伺服驅動、減速機與工業電腦的技術優勢,將產品升級為與 ROS 2、Open Telemetry、TSN(Time-Sensitive Networking)相容的模組,以便快速整合至國際大廠生態。其次,可與系統整合商或學研機構協作,打造示範產線,證明本地 AI 演算法與機械結構的適配性。最後,建立跨領域團隊,涵蓋 OT 資安、機電整合與 MLOps,從早期專案驗證到營運維護形成完整服務,進而提高客戶黏著度與附加價值。
Q5:如果監管審查延宕,SoftBank 有無替代方案確保專案持續?
SoftBank 已在多國布局少數股權與技術合作管道,若投審程序拉長,可採取分階段交割或啟動「合作研發先行」模式,讓 ABB Robotics 在原有法人架構下與 SoftBank 共享 AI 晶片與雲端平台,提前啟動試點產線,降低延遲風險。同時,SoftBank 也能透過策略客戶試點、共同開發基金等方式,鎖定核心客戶與市場,保持商業動能不墜。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