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迪士尼首設「AI 與人類協作副總裁」:娛樂巨頭的人機共創新實驗

用 AI 協作而不是取代人類,迪士尼的新職位藏著什麼組織戰略?

· AI新聞速報,公司戰略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當多數企業還在思考該如何「導入 AI 工具」,迪士尼已經走得更遠。他們不是推出新模型、不是導入 AI 原生應用,而是設立了一個專門處理人與 AI 協作的新職位:Vice President of Collaboration Technology & AI(協作技術與 AI 副總裁)

這項職位的設立,不僅代表著迪士尼對生成式 AI 技術的重視,更是一場對大型企業內部運作機制與創意生產方式的重新設計。這背後,有更深層的戰略考量與組織轉型的野心。


AI 人機協作,從工具導入走向制度設計

2025 年 9 月,迪士尼創下新紀錄,首度設立「Vice President, Collaboration Technology & AI(協作技術與 AI 副總裁)」職務,並將其視為推動人機協作制度化的重要角色。該職務須負責整合 Microsoft Copilot 與內部平台 DisneyGPT,推動內部跨部門合作與 AI 工具的落地執行。

這項策略顯示迪士尼領悟到:AI 成功的關鍵不是技術多先進,而是在於組織能否協作、員工能否信任 AI、流程能否落實。業的產業訊號,意圖引領全球內容產業進入「AI 驅動、快速迭代、低門檻」的新時代。

反思矽谷經驗:技術過剩、人心失衡

Boosted Commerce 共同創辦人 Keith Richman 指出,多數企業在面對 AI 轉型時,過度強調技術解法,而忽視了組織的實際協作問題。例如 Meta 曾投入 140 億美元積極招募 AI 人才,卻因內部部門分裂與優先級混亂,導致資源配置低效、難以落地。

迪士尼反其道而行。他們不著重擴編 AI 工程團隊,而是先從設立一個能理解組織文化與創意流程的跨界領導者出發,試圖破解企業內部的「協作成本(Coordination Tax)」,即部門溝通失焦、會議冗長、執行斷層等問題,這些往往才是創新停滯的根本原因。

這不是技術職,而是跨部門的組織改革

這個職位的關鍵並不是「技術能力」,而是要設計「人機協作」的制度框架。知名 AI 分析師 Hadley Reynolds 在 Medium 撰文指出,這是一場對企業內部「協作成本」的正面宣戰。他強調:「真正阻礙 AI 落地的,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人與部門之間無法有效運作。」

因此,這個角色象徵著迪士尼正試圖以組織設計的角度重新定義「AI 如何與人類一起工作」。這不僅是技術導入,更是一場結構性變革,關乎流程再造、信任建立、數據治理與責任分配。

創意產業的敏感神經:AI 帶來的挑戰與契機

迪士尼選在此時設立這樣的職位,其實反映出娛樂產業的敏感現實。回顧近年,好萊塢爆發大規模編劇工會與演員罷工,主因之一就是擔心生成式 AI 搶走創作者工作,尤其是「數位肖像」與「AI 改寫」條款,引發巨大爭議。

作為內容帝國,迪士尼選擇擁抱式回應策略。他們強調:「AI 是輔助不是取代」,並透過制度化管理設計,讓人機協作的界線清晰、有保障。

這樣的做法既是內部安撫,也是對外宣示:迪士尼不會盲目 AI 化,而是選擇謹慎協作。


Disney+、樂園應用:人機共創的下一步

即使強調不取代創意工作者,迪士尼早已在技術實驗上大步前行。早在 2023 年,迪士尼就與 Nvidia、Google DeepMind 合作,開發出具備表情反應與即時互動能力的機器人原型,例如「BD-X」、「Besh」與「Blue」,未來將應用於主題樂園互動體驗。

這些機器人不再只是定時演出,而是可以根據觀眾情緒即時互動,具備學習與表現能力,正是人機共創的具體體現。這位 AI 協作副總裁,很可能就是背後統籌這些跨域整合的核心人物,將工程、設計、故事創作、營運等部門串連起來。

創意長的提醒:AI 生產的是平均值,不是靈魂

Pixar(皮克斯)創意長 Pete Docter 曾公開表示,他對 AI 自動生成的內容仍感疑慮,認為目前的 AI 模型產出的是「各種創意的平均值」,缺乏真正令人驚喜的突破。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把過去 20 年最受歡迎的動畫餵給 AI,會得到什麼?也許是一部沒有靈魂的平均劇本。」這樣的提醒,為 AI 創作劃出了一道紅線情感與原創性仍屬於人類的領地。

台灣企業能不能設一位「AI 協作長」?

這項策略也為其他產業提供一個啟發:面對 AI 的滲透,企業是否也應該設立專責角色,統籌人機協作設計與治理?目前多數企業導入 AI 集中於客服、行政、行銷等單一任務。但真正的組織瓶頸常見於:

  • 各部門缺乏共通語言

  • 工具整合與資料流通受限

  • 員工缺乏信任與訓練

  • 工會與合約未明確規範

  • 推動成效無專責角色統籌

這些都不是 CTO 或 CIO 能單獨解決的問題,需要一位能整合「人性、流程、工具」的跨部門領導者,才能真正將 AI 從「實驗室玩具」變成「組織能力」。

結語:你的組織準備好與 AI 共創未來了嗎?

迪士尼設立 AI 協作副總裁職位,不只是科技話題,而是一場文化與制度的深度改革。

AI 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啟動制度革新的鑰匙。企業若想在生成式 AI 浪潮中不只是「用工具」,而是「建立能力」,這樣的角色設計將成為未來趨勢。

與其問「AI 能取代什麼?」,不如問:「我們準備好與 AI 合作了嗎?」

FAQ|關鍵問答

Q1:迪士尼設立 AI 協作副總裁職務有何意義?
這個職務標誌著 AI 已從技術導入走向組織文化與流程的重新設計。迪士尼希望透過這個角色設計跨部門協作機制,讓 AI 成為創意夥伴,而非單純的工具或威脅。

Q2: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包含哪些面向?
涵蓋 AI 策略設計、工具整合(如 Microsoft Copilot、DisneyGPT)、內部教育訓練、流程優化、協作文化推動等。重點在於打造「人與 AI 共創」的制度環境。

Q3:與其他企業的 AI 導入策略有何不同?
相較於 Meta 等公司以「技術導入為先」,迪士尼從「組織協作」出發,認為 AI 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人與制度的調適,而非演算法本身。

Q4:AI 在迪士尼的實際應用有哪些?
除了影片製作輔助工具外,迪士尼也開發多款具備互動能力的 AI 機器人,準備導入全球主題樂園。此外,也有 AI 配音、動畫原型生成等應用正在實驗中。

Q5:這個趨勢對台灣企業有何啟示?
企業應開始思考是否需要設立類似「AI 協作長」的角色,不再只靠技術部門推動轉型,而是強調組織溝通、制度設計與文化調適,讓 AI 真正成為企業生產力的一環。

參考資料:

Disney's first VP role to lead AI collaboration with humans

https://aimagazine.com/news/disneys-first-vp-role-to-lead-ai-collaboration-with-humans

The Disney AI VP isn't a tech job—it's a declaration of war on the coordination tax

https://medium.com/@hadleyreynolds/the-disney-ai-vp-isnt-a-tech-job-it-s-a-declaration-of-war-on-the-coordination-tax-36223cb7770e

Vice President, Collaboration & AI – Disney Careers

https://www.disneycareers.com/en/job/burbank/vice-president-collaboration-and-ai/391/85235612960

Pixar creative chief Pete Docter questions AI's ability to make films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technology/tech-news/executive-at-disney-owned-animation-studio-pixar-questions-ais-ability-i-was-wondering-whether-ai-will/articleshow/122282154.cms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