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高盛導入 AI 助手:效率狂飆與過度依賴風險的天秤

當 AI 進入金融業日常,高盛如何在效率、就業與監管間拉鋸?

· AI新聞速報,產業應用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高盛部署 AI 一場銀行業的「內部革命」

在紐約曼哈頓的高盛總部,一份 6 月的內部備忘錄悄悄引發業界震動。這家華爾街百年投行宣佈,將生成式 AI 助手 GS AI Assistant 全面推廣,涵蓋約 46,000 名員工。從財務分析師到研究人員,從助理到合夥人,所有知識工作者都能呼叫 AI,幫助他們完成繁瑣卻必須的任務。

對外界而言,這是一個鮮明的訊號:AI 已不再是試驗,而是滲透進金融業日常運作的核心。

助手上線:工作流程被重新定義

GS AI Assistant 能夠總結長達數十頁的監管報告,將複雜數據轉化為直觀的圖表,也能在幾分鐘內生成簡報大綱。過去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準備,如今被濃縮成短短流程。

高盛合夥人 Kerry Blum 形容自己是忠實用戶。她坦言,每天會使用 AI 處理多達十項任務,從構思提案開頭到整理文件,幾乎涵蓋工作日的每個細節。她甚至表示,這個助手每週能幫她節省數小時,讓她能專注在「更有價值」的事上。

然而,Blum 也同時提醒:「AI 是工具,不是真理來源。」在她眼裡,AI 雖然能提供便利,但如果缺乏人類最後的判斷,反而可能造成不可逆的錯誤。

高盛內部的 AI 使用場景

GS AI Assistant 並非抽象概念,而是真正在高盛員工日常中運作。根據公開報導與員工訪問,這套 AI 工具主要被用於以下幾個方向:

  • 簡報與提案撰寫:投資銀行與業務團隊常用 AI 來構思簡報或提案的框架,協助克服「創意瓶頸」,並快速生成開頭或草稿內容。

  • 文件摘要:員工用它來總結監管文件、產業報告與內部分析資料,幫助快速擷取重點。

  • 草稿生成:在撰寫內部公告或外部溝通文件時,AI 能提供初稿,讓員工再進行修正。

  • 數據分析:AI 協助處理資料,生成趨勢摘要與圖表,提供決策支援。

  • 工程技術支援:部分工程師反映,AI 可用來撰寫測試案例、解釋程式碼庫結構、指出相關檔案位置,但這屬於員工個別經驗分享,並非全公司普遍應用。

這些應用顯示,高盛將 AI 助手視為「日常工作加速器」,它不取代專業判斷,而是把重複性工作壓縮,讓員工能把精力集中在更高價值的思考與決策上。

過度依賴的風險與挑戰

儘管 AI 助手提高了效率,但風險與挑戰同樣存在:

判斷力的弱化

AI 雖然擅長總結與推理,但對於細微的語境與客戶需求仍力有未逮。假若金融顧問完全依賴 AI 起草文件或建議,細節上的誤差可能演變為重大風險。Blum 強調:「AI 是工具,不是真理來源。」最終判斷仍必須由人類做出。

錯誤與偏誤風險

生成式 AI 可能出現「幻覺」(虛構內容),或因訓練數據偏差而導致不公平的結論。若未經人類校正,可能造成法律與信譽損害。

問責問題

當 AI 輸出的內容導致錯誤投資或合規問題,究竟是使用者、銀行,還是技術供應商該負責?這在法律與監管上仍待釐清。

就業衝擊

Bloomberg Intelligence 預測,未來數年內銀行業可能流失高達 20 萬個後勤與重複性職位。對年輕從業者而言,AI 或許是助力,但也可能成為「職涯天花板」的縮短器。

資安與合規

金融業處理高度敏感的客戶資料。若 AI 涉及第三方模型或外包,若無完善治理,可能導致資料洩露或違反監管要求。

就業與角色轉變:重新定義,而非單純淘汰

AI 對銀行職務的影響更像是「角色重塑」而不是全面淘汰:

  • 初級職位:過去專注於資料輸入或文件摘要,如今轉向檢核、校正與加強客戶互動。

  • 高階職位:更加依賴 AI 提供的數據洞察,專注於戰略規劃、風險控制與客戶關係管理。

  • 能力需求:銀行必須投資於員工培訓,使他們具備 AI 工具操作、偏誤識別、數據素養與監管合規的知識。

若缺乏這些轉型投資,銀行的工作分工將失衡,甚至可能導致新的風險浮現。

AI 在金融治理中的責任歸屬

隨著 AI 深入金融業務,「誰負責」成為繞不開的關鍵議題:

  • 內部治理:銀行必須建立 AI 輸出的審核流程,並指派專責角色來負責品質把關。

  • 透明與可解釋性:AI 的判斷過程需能被理解與追溯,避免成為「黑箱」。

  • 模型驗證:需要持續測試 AI 模型,檢查偏誤與錯誤率,確保穩定性。

  • 監管制度:法律應明確規範 AI 錯誤責任、資料安全,以及第三方供應商的管理義務。

這些措施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攸關整個金融市場的信任與穩定。

全球趨勢:銀行之間的效率競賽

高盛並非唯一一家走在前頭的銀行。根據 Reuters 報導,資訊長 Marco Argenti 在內部強調,這次 AI 部署是銀行必然的進化。事實上,無論在倫敦還是香港,其他大型金融機構也正陸續推出內部 AI 助手,涵蓋客服、自動化審核、投資研究等功能。

前全球金融業導入AI 有以下三大趨勢:

  1. 各大銀行都在推行內部 AI 助手,從客服到投資分析皆涵蓋。

  2. 歐盟、美國與英國的監管框架逐步加嚴,要求更高透明度與責任制度。

  3. 服務效率成為競爭焦點,若銀行未能導入 AI,將可能失去客戶期待。

AI 已經成為一場「效率競賽」的新起點。誰能更快導入,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中佔據優勢。對金融機構來說,不使用 AI 可能意味著服務速度落後,甚至流失客戶。

金融業的借鏡

回到台灣,金管會(FSC)早在 2024 年就發布了《金融業人工智慧應用準則》,強調透明性、可解釋性、資料保護與第三方風險。這讓台灣在規範上有基礎,但挑戰依然不少。

多數本地銀行目前的 AI 應用集中在智能客服、詐欺偵測與行政流程,真正涉及決策的部分仍在起步。問題在於:

  • 員工是否具備足夠的 AI 素養來識別錯誤與偏誤?

  • 個資法的限制下,資料能否被安全使用?

  • 中小型銀行是否有能力承擔導入 AI 的高額成本?

這些都是台灣金融業在學習高盛案例時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未來關鍵:人類與 AI 的「分工合作」

AI 在金融業的未來,關鍵不在於取代,而在於分工。

  • 低風險:如文件摘要、內部報告,AI 可全面接手。

  • 中風險:如客戶簡報、初步建議,AI 可生成初稿,但需人類審核。

  • 高風險:如投資決策、合規文件,AI 只能扮演輔助角色,人類必須主導。

對銀行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是否導入 AI」,而是「如何導入才不會失去信任」。

編輯觀點|AI 是工具,不是答案

高盛案例展現了 AI 提升效率的潛力,但更重要的啟示是:效率不能取代人類判斷。在台灣,雖已有監管準則,但關鍵在於執行力與責任制度。AI 最佳角色不是「替代者」,而是「增幅器」:幫助員工提升產出,同時維持人類的判斷與責任。金融業若能在效率與倫理間找到平衡,AI 才能真正成為驅動價值的利器。

參考資料:

Goldman Sachs bankers explore limits of AI: ‘The risk is over-reliance’

https://www.ft.com/content/d570c5a6-02ad-4a28-8129-2f1a02e63603

Goldman Sachs launches AI assistant firmwide, memo show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goldman-sachs-launches-ai-assistant-firmwide-memo-shows-2025-06-23

Taiwan 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has published the 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https://insightplus.bakermckenzie.com/bm/banking-finance_1/taiwan-taiwan-financial-supervisory-commission-has-published-the-guidelines-for-the-application-of-ai-in-the-financial-industry_1

Taiwan's financial sector aligns with international AI-adoption trends

https://service.tabf.org.tw/TTB/Article/DetailEn?aID=820

FAQ|關鍵問答

Q1: AI 助手會取代銀行員工嗎?
AI 對重複性任務有取代可能,例如文件摘要、客服或數據輸入。但整體來說,更像是重新定義角色:員工將轉向檢核、判斷與客戶互動,而不是完全消失,角色則從「執行者」轉為「審查者」與「判斷者」。

Q2: 如果 AI 提供錯誤資訊,責任誰來承擔?
目前共識是使用者與銀行要負最終責任,監管單位要求建立審核流程。若涉及第三方 AI 供應商,需透過合約明確界定責任。

Q3: 台灣的監管是否足以應對金融 AI 的挑戰?
台灣已有金管會的《AI 應用準則》,涵蓋治理、透明與資料保護。但仍需進一步立法,確保責任追溯與合規稽核具備強制力。

Q4: 高盛的案例對台灣銀行有何啟示?
值得學習的是「AI 作為輔助而非替代」的態度,以及分階段導入、建立治理架構、加強員工訓練,才能兼顧效率與風險。

Q5: 台灣銀行應從哪些領域先導入 AI 助手?
建議從低風險、內部應用開始,例如行政流程、文件摘要與內部簡報草稿。逐步過渡到客服、自動決策或投資建議,但必須保持「人類審查」機制。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