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Google Pixel 10 震撼彈!傳捨棄三星,Tensor 晶片改由台積電操刀,劍指蘋果 AI 霸權
AI 新聞速報|Google Pixel 10 震撼彈!傳捨棄三星,Tensor 晶片改由台積電操刀,劍指蘋果 AI 霸權
剖析Google豪賭晶片自研背後的完整盤算,以及為何台積電的加入,將成為撼動蘋果AI霸權、改變未來手機市場的關鍵因素。

作者=InfoAI 編輯部
根據權威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最新消息,Google 正在為其智慧型手機業務投下一顆震撼彈。該公司計畫在預計於 2025 年秋季發表的旗艦手機 Pixel 10 上,進行一次徹底的「心臟移植」手術,其核心處理器 Tensor G5,將首次採用 Google 的完全自主設計,並捨棄長期合作夥伴三星電子(Samsung),轉而交由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負責生產。
這項代號為「Lagos」的晶片計畫,被視為 Google 硬體部門成立以來最關鍵的戰略轉向,其目標只有一個:在日益激烈的裝置端 AI(On-Device AI)戰爭中,打造出能與蘋果(Apple)A 系列晶片及「Apple Intelligence」分庭抗禮的強大武器。
揮別三星時代,終結 Tensor 效能爭議
自 2021 年 Google 在 Pixel 6 系列首度推出自家 Tensor 晶片以來,一直是以三星的 Exynos 處理器為藍本,進行半客製化修改,並由三星的晶圓廠代工。儘管 Tensor 在 AI 與機器學習運算上具備獨特優勢,但其在傳統 CPU/GPU 效能、功耗控制以及散熱表現上,始終未能追上同代的高通 Snapdragon 或蘋果 A 系列晶片,甚至時常引發用戶對於過熱和續航力不佳的抱怨。
消息人士指出,Google 內部對於依賴三星架構與製程所帶來的效能瓶頸已感到不耐,認為這限制了其軟體,特別是 Gemini AI 模型的潛力發揮。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Google 決定效仿蘋果,走上從晶片架構到實體製造全面掌控的「垂直整合」之路。
擁抱台積電,為 Gemini AI 量身打造的專屬核心
轉單台積電的決定,在業界看來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台積電不僅擁有全球最先進、最穩定的半導體製程技術,更是蘋果 A 系列與 M 系列晶片的獨家代工廠,其在高效能運算晶片上的製造能力已獲市場充分驗證。
透過與台積電合作,Google 將能利用其先進製程(預計為 3 奈米或更先進的技術),打造出一款功耗更低、效能更強的 Tensor 處理器。更重要的是,一個完全自主設計的系統單晶片(SoC),意味著 Google 的工程師可以將 Gemini Nano 這類裝置端 AI 模型的需求,直接刻畫在矽晶片的最底層。這種軟硬體的深度耦合,將能帶來遠超目前架構的 AI 運算效率,實現更快速、更複雜且無需聯網的 AI 功能,同時在隱私保護上更具優勢。
2025 年的終極對決:Google + TSMC vs. Apple + TSMC
Google 此舉無疑是直接向蘋果宣戰。蘋果長年以來憑藉軟硬體整合的封閉生態系,在使用者體驗上建立了難以超越的護城河。今年 WWDC 上發表的「Apple Intelligence」,更是將其 A17 Pro 與 M 系列晶片的 AI 運算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確立了其在裝置端 AI 的領先地位。
如今,Google 決心補上硬體這塊最關鍵的拼圖。若 Pixel 10 搭載的自研 Tensor G5 晶片真能如預期般由台積電打造,並成功發揮 Gemini 的全部潛力,這不僅可能徹底洗刷過往 Pixel 手機「軟體一流,硬體二流」的印象,更有機會讓 Google 成為唯一能在高階市場上,以同樣「軟硬體垂直整合」模式與蘋果一較高下的競爭者。
然而,自主設計高階手機晶片的道路充滿挑戰,其開發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且時程延宕的風險極高。Google 能否順利在 2025 年端出這道令人驚豔的「AI 全餐」,將決定其未來十年在行動裝置市場的命運。這場由台積電左右開弓,上演「Google 自家晶片對決蘋果自家晶片」的戲碼,已然成為全球科技界屏息以待的焦點。
參考資料:
Google Is Beating Apple on Smartphone AI
https://www.wsj.com/tech/personal-tech/google-pixel-10-ai-gemini-5a4b936d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InfoAI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