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Google Veo 3.1 登場:AI 影片生成進入新戰場
AI 新聞速報|Google Veo 3.1 登場:AI 影片生成進入新戰場
從自動生成到敘事操控,Google Veo 3.1 AI 影片模型大幅提升創作彈性,全球創作者與企業迎來影音內容製作新紀元

InfoAI 編輯部
AI 影片新時代的來臨與核心矛盾
AI 生成內容不再只停留於靜態圖像、文字對話的階段。Google 宣佈最新 Veo 3.1 影片生成模型正式上線,這不僅象徵著 AI 影像生成技術的一大步,更揭開影音產業與內容創作者面對自動化與人機協作的新矛盾。當演算法能接收 文字、圖片、短片段 等多重指令,並輸出具備敘事性與音頻的影片時,創意工作者的角色、產業鏈的分工,甚至影像倫理規範,都正被重新定義。
Veo 3.1 技術演進:多模態輸入與敘事控制的新突破
Google 長期深耕 AI 影像生成,從 Imagen Video、Veo 1.0 到 2025 年的 Veo 3.1,每次升級都推動產業標準向前邁進。以下是 Veo 3.1 的更新特色重點說明:
多模態混合輸入:用戶可同時輸入文字、圖片、短影片、音訊,模型自動理解內容、風格與情境,讓「故事性影片」成為可能。Veo 3.1 接受文字提示、圖片、短影片片段作為輸入,用戶還能上傳 最多三張參考圖像 作為風格或外觀引導。
敘事控制能力:可指定分鏡、角色、場景切換與畫面延伸(Extend 功能),極大提升使用者對影片內容的主導權,擺脫「AI 黑盒隨機生成」的被動局限。能指定首幀/末幀畫面來生成中間過渡段落畫面,使兩張圖之間的過渡更自然。
音訊與影片同步生成:支援場景背景音、配樂與角色語音,雖然語音自訂與一致性仍有限,但已走在產業前線。
細緻的影片編輯:插入、移除物件、微調畫面細節,都可透過直觀的指令完成,大幅降低後製負擔。在Flow 工具中用戶可對生成影片進行更精細的控制(如調整光影、場景、物件插入與移除)。
API 與 Flow 整合:可透過 Gemini API 或 Vertex AI 直接整合至企業工作流程,自動化批量產出。Veo 3.1 和 Veo 3.1 Fast 以付費預覽 (paid preview)方式透過 Gemini API、Vertex AI 提供給開發者使用。
Veo 3.1 的這些進展,使其更像一個「可編輯型 AI 影片工具」而不僅是生成模型,這意味著它不再只是生成「短秒數、無故事」的小片段試驗品,而是已具備更強的操控靈活性,進入專業製作與行銷等商業應用領域。
AI 影片技術重塑內容產業的五大新場景
Veo 3.1 不僅提升創作者生產力,更深刻重塑以下產業的運作方式:
內容創作產業:多鏡頭敘事與影片標準化成效顯著
隨著 Veo 3.1 支援腳本(script)直接轉換為動態影像,數位內容創作者、YouTuber 與廣告公司能夠更快速產出多鏡頭敘事影片。根據 VentureBeat 與 The Verge 報導,部分創作者初步試用發現,短影片製作成本可望降低 30%~50%,尤其標準化內容(如廣告、教學片頭)的一致性與製作速度大幅提升。
行銷與產品團隊:API 整合自動化內容產製
企業行銷部門與產品團隊可透過 Veo 3.1 的 API,批量生成行銷素材、教育短片、產品展示影片。此功能可快速整合至 CRM(顧客關係管理系統)與內容管理平台,有效縮短從腳本到成品的創意產出週期,進一步提升產品上市與品牌曝光效率。
教育科技與線上學習:差異化互動教材新契機
教育科技(EdTech)領域可運用 Veo 3.1 製作主題式教學影片與互動教材,並由 AI 協助自動配音、添加字幕。這不僅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也協助台灣 EdTech 業者發展具備差異化的教學內容,拓展至海外華語市場或多語言學習領域。
娛樂產業與影像平台:AI 驅動新型態動態內容 IP
長秒數且具敘事性的 AI 影片,為娛樂產業帶來如「自動劇集」、「動態插畫」與「互動短片」等新型態 IP(智慧財產權)發展契機。Google 導入 SynthID 水印與內容審查,協助平台與創作者有效控管 AI 生成影片的真實性與版權問題。
AI 產業與 SaaS 平台:API 驅動影音服務創新模式
第三方 SaaS(軟體即服務)平台,如社群媒體管理或內容行銷服務,已可透過 Gemini API 或 Vertex AI 與 Veo 3.1 連結,打造專屬影音自動化解決方案。這不僅擴大商業模式,也促使更多企業導入客製化的影音創作流程,增強台灣軟體產業國際競爭力。
Veo 3.1、Sora 2 競爭加劇,AI 影片生態進入雙主場時代
Google 與 OpenAI 的對抗,正逐漸成為 AI 影片生成領域最受關注的發展線。Google 近期釋出 Veo 3.1,並正式透過 Gemini API 與 Vertex AI 開放企業與開發者使用;而 OpenAI 則持續推進 Sora 2 的影像與音訊整合功能,兩者正從畫質與生成速度的比拼,轉向「敘事延展性」與「角色一致性」的新戰場。
解析度與應用導向:商用落地 vs 專業製作
Google 官方在 2025 年 10 月的更新中指出,Veo 3.1 強化了影片生成的真實度、場景敘事與可編輯性,支援更高畫質的輸出與多語音訊同步,並可直接整合至 Gemini 平台。其設計重點並非追求極端解析度,而是針對品牌行銷、教育內容與社群影片等商用情境提供高效率生成。
相較之下,OpenAI 的 Sora 2 則延續了 2024 年首版的技術基礎,主打更長時長的影片(一般用戶約 15 秒、Pro 用戶可達 25 秒),並導入語音對話與鏡頭切換的流暢過渡。雖然 OpenAI 目前尚未開放 Sora 2 的 API 收費模式,但該模型已吸引影視與設計產業試用,成為專業製作圈高度關注的工具之一。
敘事延展與角色一致性:AI 故事仍在學習「連戲」
無論是 Veo 3.1 或 Sora 2,業界普遍認為 AI 在「長片段生成」與「多角色互動」方面仍面臨明顯瓶頸。角色外觀在跨鏡頭間的連貫、表情變化的情感一致性,以及劇本式敘事的節奏控制,都是尚未被完美解決的難題。
Google 在 Veo 3.1 的技術文件中提及「敘事延展」(narrative extension)功能,讓模型能理解場景邏輯並延伸情節,但仍以短時段影片為主;而 OpenAI 方面則在 Sora 2 的開發紀錄中強調模型對鏡頭語意的理解力提升,但尚未達到可用於完整故事片的水準。
簡言之,AI 影片生成的「劇情智慧」仍停留在學齡階段,離導演等級的敘事還有距離。
企業導入與平台整合:Google 率先開放 API
目前 Google 在商業化進度上明顯領先。Veo 3.1 已可透過 Gemini API、Vertex AI、YouTube Shorts 工作流程串接,使企業得以快速將影片自動化生產納入行銷或內容系統。定價部分,Google 尚未公開具體費率,外界僅推估將依生成時長與解析度採取彈性計價。
OpenAI 方面仍採封閉式邀請測試,尚未釋出 API 或明確定價方案,但外界預期其將整合至 ChatGPT 或 OpenAI Studio 生態中。從商業落地速度來看,Google 目前確實是全球生成影片市場上進展最快的主流方案之一。
產業新競局:從工具競賽走向社群生態
除了兩大巨頭,Meta、Runway、Pika Labs、Luma Labs 等新創也紛紛加速布局。這些平台主打「社群共創」與「低門檻創作」,提供音效同步、視覺風格轉換與協作型剪輯工具,形成以創作者為中心的新生態。
市場趨勢正從「單一生成工具」轉向「工具+應用+社群」三位一體的格局。未來影片生成不僅是技術產品,而將成為內容產業的新型基礎設施。
對台灣產業而言,這意味著若能結合影音製作人才、AI 模型整合與品牌內容運營,便有機會在全球 AI 內容鏈中開創自有角色。
生成式影片的下一步是「故事智能」
Veo 與 Sora 的差距,不僅在解析度或畫面品質,而在於「能否講好一個故事」。真正決定產業競爭力的,將是模型如何理解人類的情節結構、角色動機與情感脈絡。
這場競賽的終點,或許不是「誰生成得更真實」,而是「誰能生成讓人相信的故事」。
AI 影片規模化應用下的三大風險
隨著 AI 影片生成技術加速進入商用、創作與媒體生態圈,其潛在風險與社會責任議題正快速升溫,特別是在內容真實性、審查規範與版權爭議三大層面:
內容真實性與追溯機制:防偽水印技術成新產業標準
Google 為 Veo 3.1 生成影片全面加入 SynthID 水印技術,讓每部 AI 影片都能被機器快速辨識來源與真偽。這對於防範 Deepfake(深偽影片)、假新聞與偽造證據等社會風險極為關鍵。根據 Google 官方說明,水印技術嵌入畫面後難以被移除,有助於追蹤來源,但也帶來用戶「隱私權」與「創作者自主」的新爭議,例如:AI 生成內容的專屬標記是否侵犯用戶匿名權或原創聲明權?
內容審查與倫理責任:全球標準落差帶來合規挑戰
Veo 3.1 平台設有自動內容審查機制,所有生成影片將先經過審查並短暫儲存於 Google 伺服器,用戶如未於短時間內下載,影片即自動刪除。這個設計強調平衡用戶自主與內容安全,並因應全球多元法規。但在不同國家、語言及文化背景下,內容審查標準存在巨大差異,可能引發言論自由、審查標準不一等社會討論。台灣未來若大規模應用 AI 影片生成,也需同步建立在地化的合規標準與產業指引。
智慧財產權與版權歸屬:AI 生成內容的原創性與法律灰區
當 AI 影片高度參考特定風格、角色、品牌或語音時,原創性與版權界線將變得模糊。舉例來說,若 AI 影片再現知名卡通形象、明星外觀或知識內容,原始權利人是否需給予授權?相關法律尚未明確界定,全球內容產業、律師團體正積極推動版權政策更新,以降低侵權與法律糾紛風險。對台灣產業而言,建立本地數位內容法規與產業自律機制勢在必行,避免產生法規空窗或信任危機。
本地化落地的三大戰略方向
Veo 3.1 帶來三個值得關注的應用重點,將決定產業能否掌握 AI 影音世代的主導權:
語言文化本地化
在地 SaaS 平台與內容產業要突破國際競爭,關鍵在於如何讓 AI 影片貼近本地受眾的語言、文化與情境。Veo 3.1 支援多模態輸入與素材上傳,例如台灣業者可優先打造「中文內容包」、在地明星形象、台灣場景模板,以及本地語音配音資源,讓生成影片更貼近台灣生活與消費者需求。此外,結合在地品牌聯動、特色 IP 素材,也有助於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教育產業跨界整合
台灣擁有完整的教育生態,包括教師、補教業者等。這些團隊可藉助 Veo 3.1 製作互動式數位教材、專題教學影片、個人化學習內容,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AI 輔助影片生成將推動數位素養普及,加速培養新一代 AI 創作與應用人才,帶動教育產業升級與跨界創新。
跨國影片行銷與文創出海
Veo 3.1 具備多語言、多素材處理優勢,為台灣原創品牌、文創產業與影視製作團隊開啟海外行銷新模式。業者可快速產製多語言、跨文化短片,有效觸及國際受眾,搶佔全球內容平台與社群媒體流量紅利。這將加速台灣 IP 國際化,拓展新商業模式,並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影響力。
編輯觀點|聚焦敘事彈性與商業整合
Google 釋出 Veo 3.1 的核心意義,在於 AI 影片生成技術正式進入「敘事可控、多模態編輯、企業級整合」的新階段。與 OpenAI 的 Sora 2 相比,Veo 3.1 其優勢在於 編輯彈性、API 整合與多素材輸入。這讓 Veo 3.1 在「企業導入」與「創作流程」上更具實用性。Veo 3.1 的三項優勢:敘事與編輯可控、企業級 API 與生態整合與內容信任與風險管理,是值得創作者考慮的。
對台灣內容產業而言,與其競逐技術,不如關注在商業落地性與在地化創作彈性 的潛力。AI 影片生成的下一階段,不再只是畫質或算力的比拚,而是「誰能將技術轉化為可控的創意流程」。Google 與 OpenAI 的競爭,本質上是一場「敘事架構之戰」,前者強調工具整合與商業導入,後者專注於高真實度與生成表現。對台灣創作者與企業而言,理解這場結構性變化,將比追逐單一模型更具長遠價值。AI 影片的未來,屬於能掌握多平台、並以人文敘事引領技術的創作者。
延伸閱讀
Google unveils Veo 3.1, new AI video model in Flow and API
https://venturebeat.com/ai/google-releases-new-ai-video-model-veo-3-1-in-flow-and-api-what-it-means-for
FAQ|延伸思考問答
1.Veo 3.1 與 OpenAI Sora 2 最大差異是什麼?
Veo 3.1 著重於多模態混合輸入與敘事操控,讓影片內容更具故事性與編輯彈性。Sora 2 則強調超高解析度與真實動態表現。兩者都在角色一致性與長秒數內容生成上有技術瓶頸,未來可能分別佔領不同產業應用場景。
2.企業應該如何評估導入 Veo 3.1 的成本效益?
API 按秒計費,能根據實際內容量彈性預算。最大優勢在於大幅縮短影片產製週期,減少人力成本。企業導入時建議先行試點,評估自動生成內容的可行性與後製流程需求。
3.AI 影片生成會衝擊哪些職位?會完全取代導演或剪輯師嗎?
目前 AI 工具尚難完全替代專業導演、剪輯師,但可成為強力輔助工具。導演、剪輯師可專注於故事主軸、創意調性,將繁瑣的基礎剪接、配音交由 AI 處理,提升整體製作效率。
4.AI 影片生成會帶來哪些倫理與法律風險?
Deepfake、偽造證據、版權爭議等問題日益嚴重。Google 以 SynthID 水印、內容審查機制降低濫用風險,但產業、政府與平台三方必須建立透明公開的審查規範,維護用戶信任。
5.台灣產業如何在 AI 影片賽局中創造差異化?
重點在於本地語言、文化、教育與內容 IP 的整合與創新。結合 Veo 3.1 多模態能力,創建屬於台灣特色的教學影片、文創內容或企業品牌,並藉由 API 接軌國際 SaaS 生態系。
6.Veo 3.1 對於教育、公共溝通有哪些啟發?
AI 輔助影音內容可推動數位素養教育,協助師生快速產製教學影片、社會議題宣導動畫。讓教育現場更具互動性、多元性,促進知識普及與公平學習機會。
7.AI 生成影片的原創性該如何定義與保護?
建議內容產業結合 AI 水印、數位簽章等技術,保護原創者權利。若影片高度引用特定 IP 或知名人物,應尊重原作並取得授權,建立健康創作生態。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InfoAI 為您打開一扇窗
看見 AI 世界的趨勢脈動
篩選來自多方新聞
轉為您決策的洞察
助您做出明智決策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
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將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
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助您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