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IBM 攜手 AMD:量子為中心的 AI 超級運算新戰略
AI 新聞速報|IBM 攜手 AMD:量子為中心的 AI 超級運算新戰略
結合量子運算與 AI 加速器,超級電腦格局迎來新轉折點

InfoAI 編輯部
算力競賽的新問號
當我們談到 AI 模型的進步時,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場算力角力。自 2022 年起,生成式 AI 帶動 GPU 市場需求爆炸,輝達(NVIDIA)市值一度躍升全球第一,足見「運算力」已成為新時代的石油。
然而,單靠 GPU 疊加是否能無限支撐未來需求?答案已不再那麼確定。IBM 與 AMD 最近宣佈的合作,就是針對這個問題給出的新方向:量子為中心的異質超算(Quantum-Centric Supercomputing)。
這種架構不再只是 GPU 的堆疊,而是把量子處理器(QPU)、CPU、GPU 以及 AI 加速器整合在同一平台,開啟跨越多種處理單元、異質協作的全新世代。
IBM × AMD 的量子超算藍圖
根據 IBM 官方新聞稿與多家媒體報導,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目標是在 2025 年底前展示異質超算的原型,並逐步建構可擴展的開源平台。
- 硬體整合:
- IBM 提供量子處理器與雲端量子服務。
- AMD 提供高效能 CPU、GPU 與 AI 加速器。
- 軟體協作:
- IBM 的 Qiskit 將嘗試與 AMD 的 ROCm 生態系互通,讓開發者能在同一平台下同時調用量子與傳統加速器。
- 願景與時間表:
- IBM 強調十年內實現容錯量子電腦(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er)。
- AMD 的 HPC 技術則被期待在即時錯誤校正與異質運算上發揮作用。
這不僅是技術合作,更是一場「產業佈局」:兩家公司要共同挑戰 NVIDIA、Google、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主導的算力格局。
GPU 疲勞:算力堆疊的極限
目前的 AI 大模型動輒需要數十萬張 GPU 支撐,但這種模式正在面臨瓶頸:
耗能龐大:超算中心的電力消耗已逼近小城市規模。
供應受限:先進製程 GPU 高度依賴台積電產能,供不應求。
效率遞減:單純疊 GPU 在模擬與優化問題上效益有限。
這也是 IBM 與 AMD 推動異質架構的核心理由:必須透過量子與 AI 的協同,才能突破下一階段算力需求。
量子與 AI 的互補組合
量子運算的價值,在於解決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模擬與優化問題,這與 AI 模型的需求天然互補:
藥物與材料研發:量子模擬可加速新藥與新能源材料探索。
供應鏈與物流優化:量子計算能處理龐大變數的最佳化問題。
金融建模:複雜的風險分析與投資模擬能大幅縮短計算時間。
若將 AI 的模式學習能力與量子的精準模擬結合,就能形成更強的超算架構,這正是「量子為中心」的核心吸引力。
重新挑戰 NVIDIA 的算力霸權
過去三年,NVIDIA 透過 CUDA 軟體生態綁定全球開發者,幾乎壟斷 AI 運算市場。AMD 雖持續推進 ROCm,但未能形成與 CUDA 相匹敵的規模。
IBM 的加入讓 AMD 有了新籌碼:若 Qiskit 與 ROCm 能成功整合,將可能推動「異質運算」成為開發者社群的新選項。
這意味著未來競爭不僅是 GPU 之爭,而是整個算力生態的重新洗牌。
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量子運算
IBM 在量子領域深耕多年,已推出 Qiskit 軟體框架與雲端量子服務,並持續推動容錯量子電腦的藍圖。
AMD 則在 HPC 與 GPU 市場急起直追,Instinct MI300 系列已成為 NVIDIA 的直接競爭者。
雙方結合,正好互補:
IBM 有量子硬體與演算法,但缺乏主流 GPU。
AMD 有 CPU/GPU 優勢,但缺乏量子研究。
因此這場合作不只是技術聯盟,而是 共同對抗 NVIDIA 與雲端巨頭的戰略選擇。
三個值得追蹤的關鍵
原型能否在 2025 年底亮相? IBM × AMD 是否能展示能執行 AI 工作負載的量子超算雛型。
開發者生態是否買單? Qiskit × ROCm 的整合能否挑戰 CUDA 壟斷。
應用案例的落地:藥物模擬、供應鏈優化是否率先成為實際應用場景。
算力競賽的第二波浪潮
這場合作不只是技術結盟,而是對「超級電腦未來」的重新定義。第一波浪潮來自GPU 驅動的大模型,第二波浪潮則可能來自量子為中心的異質超算。從過去單純追逐 GPU 數量,到現在走向「異質協同」,背後透露的訊號是:算力的競賽已進入新階段。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觀察國際趨勢,更是產業升級的提醒:除了製造之外,我們也必須在異質架構設計、應用生態與治理模式上找到角色。
FAQ|關鍵問答
Q1:什麼是「量子為中心的超級運算」?
這是一種混合架構,將量子處理器(QPU)、傳統 CPU、GPU 與 AI 加速器整合,透過協同運算處理不同類型的問題。
Q2:與現有超級電腦有何不同?
傳統超算多以 GPU 疊加為主,而量子為中心的架構強調異質協作,讓每種處理單元在最適合的問題上發揮效率。
Q3:什麼時候能看到實際應用?
IBM 與 AMD 計畫在 2025 年底展示原型,長期目標是在十年內實現容錯量子電腦。
Q4:台灣會有什麼角色?
台積電可能在製程與封裝上受惠,科研單位則可在材料、能源等應用場景率先嘗試。
Q5:這對 Nvidia 有什麼影響?
若 IBM 與 AMD 的開源異質平台被市場接受,將是 Nvidia 壟斷地位首次受到正面挑戰。
參考資料:
IBM and AMD partner to develop quantum-centric AI supercomputing
https://aibusiness.com/quantum-computing/ibm-amd-partner-to-develop-quantum-centric-ai-supercomputing
IBM, AMD Partner on Quantum-Centric Supercomputing
https://www.investopedia.com/ibm-amd-partner-on-quantum-centric-supercomputing-11797454
IBM, AMD partner on quantum computing with end-of-decade goal
https://www.axios.com/2025/08/26/ibm-amd-quantum-computing
IBM and AMD Join Forces to Buil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https://newsroom.ibm.com/2025-08-26-ibm-and-amd-join-forces-to-build-the-future-of-computing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