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IFA 2025 聚焦 Matter-over-Thread 智慧生活與鈉電技術新突破

Philips Hue、Bluetti 與 Dyson 同場展演 AI 硬體新浪潮

· AI新聞速報,產業應用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Philips Hue、Bluetti 與 Dyson 同場展演 AI 硬體新浪潮

在德國柏林登場的 IFA 2025 消費性電子展,智慧家庭與 AI 硬體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今年的新品從智慧燈具、行動電源,到掃地機器人與 AI 耳機,不僅延續了智慧家電的演進,更揭示人工智慧正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這些新品背後的關鍵訊號包括:智慧家庭協議標準化、能源技術多元化,以及 AI 融入硬體生態系。對消費者、製造商,甚至台灣的供應鏈而言,都具有潛在影響力。

Matter-over-Thread 放大智慧家居整合格局

智慧燈具品牌 Philips Hue 宣佈支援 Matter-over-Thread 協議,並同步推出全新 Hue Bridge Pro。這是十年來首次大幅升級的主控裝置,具備五倍處理效能與十五倍記憶體,能同時支援 150 組燈具與 50 個配件,並新增 Wi-Fi 連線與 MotionAware 功能。

對消費者而言,這代表未來不論使用 Google Home、Apple HomeKit 或 Amazon Alexa,都能無縫整合 Philips Hue 裝置。這被視為智慧燈具真正邁向大眾市場的里程碑,就像 Wi-Fi 普及化後,家庭上網方式徹底改變一樣。

Hue Bridge Pro 智能升級帶來哪些變革?

Bridge Pro 的進化不只在於連線速度,還新增了 Matter 橋接能力,讓過往相容性不足的問題獲得改善。這意味著智慧燈光控制將更穩定、更即時,並能整合更多品牌裝置。

此外,Philips Hue 也推出平價版本的智慧燈條與燈具,目標是降低入門成本,吸引更多家庭採用。對台灣代工與零組件廠商來說,若能及早跟進 Matter 標準,將有望成為新一波智慧家庭裝置的重要供應鏈。

Pioneer Na 鈉電站:極寒下的供電解方

能源領域的亮點來自 Bluetti 與 Pioneer Na 展出的 全球首款鈉離子電池可攜式電站。這款產品具備 900 Wh 容量、1,500 W 持續輸出能力,並支援 500 W 太陽能輸入。其最大特點是能在低至 −15 °C 的環境下充電、−25 °C 放電,突破了鋰電池在嚴寒環境下效能不足的限制。

雖然鈉電池能量密度仍不及鋰電,但在低溫耐受性、資源取得與成本上具有優勢,被視為能源轉型的新選項。這可能帶動台灣在電池材料與模組供應鏈的新一輪佈局。

Anker 300W 行動電源炫技快充能量

行動電源領域則由 Anker 帶來突破。新款 Anker Prime Power Bank 容量為 26,250 mAh(99.75 Wh),支援最高 300 W 輸出 250 W 輸入快充,可同時為多台筆電與手機供電,並在短時間內完成自我充電。

這樣的高功率設計,瞄準經常出差或需要隨身高效充電的專業族群。Anker 計劃於 9 月 25 日正式上市,勢必引發市場競爭。


機器人跨場景融合:樓梯、拖地與清潔全能

掃地機器人在今年展會展現了跨場景應用的新趨勢:

  • Eufy MarsWalker 展示能爬樓梯的設計,解決過去多層住宅使用不便的痛點。

  • Ecovacs Deebot X11 Omnicyclone 採用無耗材結構,並支援快速充電,降低使用與維護成本。

  • Dreame NexLawn Master X 更結合割草機功能,搭載機械臂,能在庭院中自動進行修整。

這些產品顯示,機器人正逐漸從「單一清潔」進化到「全屋與戶外管理」。未來在透天厝、別墅或辦公空間,可能都有更廣泛的應用。

Dyson AI 拖地機表現未達品牌期望

Dyson 在 IFA 展出的 Spot+Scrub AI 掃地機 主打 AI 濕乾拖地功能,但據外媒的記者實測後表示成效不如預期。對 Dyson 這樣以吸塵器品質著稱的品牌來說,這次 AI 嘗試仍處於初步階段,尚待改良。

這一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大廠,也難以保證 AI 整合一定能帶來最佳體驗,市場接受度仍需觀察。

AI 耳機雛形浮現,未來應用待驗證

在耳機領域,多家廠商展示了具備 即時翻譯、語音摘要與健康監測的 AI 耳機雛形。這些產品若成熟,將改變跨國溝通與會議記錄方式。

然而,目前多數仍屬於原型階段,實際效能與使用體驗仍待驗證。若語音辨識與翻譯精度不足,消費者可能仍仰賴手機 App。AI 耳機能否成為新一代標配,仍是未定之數。

台灣硬體供應鏈可望搭上智能浪潮

從 Matter 標準到鈉離子電池,IFA 2025 透露的趨勢對台灣有三大啟示:

  1. 智慧家庭裝置:代工廠若能支援 Matter,將能參與國際市場擴張。

  2. 能源供應鏈:鈉離子電池的崛起可能改寫材料需求結構,台灣廠商可提前卡位。

  3. 機器人應用:台灣擁有完整製造基礎,若能結合 AI 軟體,可能打造具在地特色的智能機器人。

這意味著台灣不僅是硬體製造國,更有機會升級為「智慧解決方案」供應者。

總結觀點:AI 正走向「日常無所不在」

IFA 2025 展示的,不僅是單一產品的升級,而是一種趨勢的具體化。AI 正從雲端走向硬體,從專業領域滲透到日常用品。燈具、行動電源、掃地機器人、耳機……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如今開始具備智能化的能力,並在標準化、能源多元化的推動下,加速普及。

對產業而言,這是一場「價值鏈重組」。誰能掌握新標準、誰能搶先布局新材料、誰能將 AI 融入生活場景,誰就有機會在未來市場奪得先機。對台灣供應鏈來說,這正是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不只是製造,更是整合 AI 與體驗設計,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IFA 2025 所釋放的訊號,不只是新品亮相,而是智慧生活的下一個轉折點。

FAQ|關鍵問答

Q1:Matter-over-Thread 與過去的智慧家庭標準有什麼不同?
過去智慧家庭裝置多依賴專屬協議,導致不同品牌難以互通。Matter 由 Google、Apple、Amazon 等大廠推動,搭配 Thread 協議提供低功耗、穩定的網路連線。這大幅降低使用門檻,使智慧家庭更易落地。

Q2:鈉離子電池真的能取代鋰電池嗎?
短期內不太可能完全取代。鋰電池仍具備更高能量密度,適合手機與電動車。但鈉離子電池在低溫表現佳、成本低、資源豐富,適合行動電源與大型儲能應用。未來更可能形成「鋰+鈉並行」的格局。

Q3:爬樓梯的掃地機器人實用嗎?
對多樓層住宅或辦公場域非常有吸引力,能省去人工搬運的麻煩。不過目前仍屬早期階段,價格偏高,維護成本與穩定度仍需觀察。

Q4:AI 耳機與手機翻譯 App 有什麼差別?
AI 耳機強調「即時性與免切換」。使用者在對話中即可獲得翻譯或摘要,而不必額外操作手機。若精度足夠,將可能改變跨國工作與旅行的溝通習慣。

Q5:IFA 2025 的趨勢對台灣有什麼啟示?
台灣可望在三個方向受益:一是智慧家庭裝置的 Matter 標準化帶來新的代工與設計需求;二是鈉離子電池產業鏈的潛在機會;三是結合製造基礎與 AI 軟體的智能機器人開發。這些都可能使台灣產業鏈向「高附加價值」轉型。

參考資料:

The best stuff announced at IFA 2025 so far

https://www.theverge.com/news/769573/ifa-2025-smart-home-lights-power-bank-robot-vacuum-ai-headphones

"Never-before-seen": Dyson V16 Piston Animal cordless vacuum, Dyson Spot+Scrub Ai robot unveiled

https://www.news.com.au/lifestyle/home/interiors/neverbeforeseen-dyson-unveils-five-new-products-at-ifa-in-berlin/news-story/0f91fb588a15b8a29bf78f62208032ee

From checking on loved ones to knowing when your dog is bored, AI in the home is starting to look after us - but should tech companies know so much about our personal lives?

https://www.homesandgardens.com/solved/ai-checking-on-loved-ones-or-when-dog-is-bored-ifa-berlin-2025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