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韓國如何以本土 AI 挑戰 OpenAI/Google?
AI 新聞速報|韓國如何以本土 AI 挑戰 OpenAI/Google?
破局的時代:南韓 AI 國家戰略的全貌

InfoAI 編輯部
2025 年秋天,當全球關注 OpenAI、Google、Anthropic 等科技巨頭在 AI 戰場的每一次出招時,亞洲卻悄悄吹起另一股強勁東風,南韓啟動史上最完整的國家級 AI 生態建設計畫。從國會通過《AI 基本法》,到總統府成立「國家 AI 戰略委員會」,再到跨國科技企業協力投資 51 億美元於超大型 AI 資料中心,這場由上而下、產學政共振的數位轉型運動,不只是對抗國際巨頭的「本土自主」實驗,更反映出在地文化、政策路徑與技術競賽的多重張力。
國會敲下關鍵一槌:亞洲第一部 AI 全面法規誕生
2025 年 1 月,南韓國會經過多次協商與修訂,終於通過亞洲第一部專為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與治理而設計的《AI 基本法》(AI Framework Act)。該法規的誕生,不只是產業升級的起點,更是一場「國家信賴機制」的總動員。法律規定,政府須積極扶持 AI 技術發展,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開放資料、跨部門協作、人才培育、研發資助等,同時對生成式 AI、深度學習模型、AI 驅動服務等高風險應用,實施分級監管與透明揭露義務。
有別於歐盟 AI 法案那種高壓式禁令,韓國採「風險分級+監理科技輔助+創新誘因」的制度設計。這讓法規既能守護消費者權益,又能兼顧技術與產業創新空間,成為亞太區域首見的平衡路線。當法案通過的消息出現在清晨各大媒體標題時,不僅國內學界、產業界鬆了一口氣,連在矽谷工作的韓國工程師也紛紛在社群留言:「終於,回國發展有了政策護城河。」
從「分散」到「協同」:國家戰略委員會如何重塑政策節奏
有了 AI 法規的「骨架」,南韓政府在政策協調上也展開全新布局。2025 年 9 月,南韓總統府正式宣布成立國家 AI 戰略委員會(National AI Strategy Committee),由總統親自擔任主席。委員會集結科技、經濟、教育、國防、司法等部會主管,同時邀請 SK、Naver、三星等科技龍頭,結合多所大學校長與新創代表,形成產學研跨域的政策協調平台。
這種橫向聯繫、跨部門協作的體系,徹底打破過去各自為政的侷限,讓法規、資金、技術、人才與產業鏈能夠整合推動。以 SK Telecom 與 Naver 為例,無論在 AI 計算中心建設、數據治理、語言模型標準化等關鍵議題,都會同步納入委員會專案協調,確保國家與產業資源可以即時調度,高效配置。
多位產業界與學研代表指出,隨著戰略委員會的運作,政策協調速度與會議密度均較過往明顯提升。遇到產業發展瓶頸或突發議題時,也能緊急召開協調會議,快速形成解方,展現南韓政府在數位治理上的彈性與執行力。
資源動員的多重路線
算力與基礎設施:2025–2029 年間,南韓攜手 SK 集團與 Amazon Web Services (AWS),共同投資 51 億美元於烏爾山(Ulsan)新建亞太區最大 AI 資料中心,首階段算力達 100 兆瓦,未來三年將持續擴容,支撐國內 AI 研發與應用。
產業協作聯盟:如 K‑Humanoid 機器人聯盟,由政府串聯企業、學研單位,協力開發機器人專用 AI 模型、晶片與終端應用設備,促進跨域技術融合。
跨國合作與人才引進:南韓積極制定政策,吸引海外韓國工程師回流,同時針對國際 AI 巨頭(如 OpenAI、Google、Meta AI、Microsoft 等)設立市場准入門檻與在地合作要求,確保本地產業發展不受國際巨頭壓制,也能把全球技術資源引入本地生態。
技術與產業雙軌發展:從模型到終端應用
如果說法規與政策是支撐 AI 崛起的「骨架」,那麼產業落地、技術突破則是這套系統的「血肉」。
晶片自主與算力佈局,降低外部依賴的國家戰略
南韓政府深知,AI 國家競爭的第一步,就是減少對國外硬體和雲端算力的依賴。2025 年起,政府宣布以國家預算積極支持 SK 集團、Rebellions、Sapeon 等本土企業推動 AI 晶片自主研發與製造,強化國家數據主權與運算安全。
算力自主規劃:根據韓國科技部公布,2025 年底前將為國家 AI 計算中心採購 10,000 顆高效能 GPU,預計未來數年內持續擴增算力,2030 年目標達 30,000 顆。這項計畫有望初步緩解「算力荒」問題。
AI 晶片與關鍵零組件投資:SK Hynix 宣布五年投資約 146 億美元,用於高頻寬記憶體(HBM)、AI 專用 DRAM 及 ASIC 晶片研發,力圖在全球 AI 晶片市場中維持領先地位。
新創突破:如 Rebellions、Sapeon 這類新創公司,近期陸續發表支援 7B 參數等級大模型訓練的國產 AI 晶片(如 ION、ATOM),據企業公布測試數據,效能已接近部分國際大廠水準,顯示南韓在硬體自主化上的積極進展。
本地語言模型的差異化優勢
Naver Cloud 早在 2021 年推出首款韓語大型語言模型 HyperCLOVA,並於 2024 年升級為 HyperCLOVA X,新增多模態處理、強化跨語言推理能力與韓語語境適應力。
SK Telecom 則發表專為韓語即時通訊和企業場景設計的 A.X 模型。根據業者說明,A.X 在處理韓語語音和文字時,具有高效率與低延遲等優勢。
Upstage 則聚焦於法務、醫療等專業領域,旗下 Solar Pro 2 模型雖參數規模不大,但在韓語法律與醫療文本應用上獲得市場高度評價,被認為是南韓「小而美」的本地模型代表。
AI 產業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在產業應用層面,南韓 AI 已廣泛滲透各行業:
AI 購物與內容推薦:Naver 透過 AI Shopping Guide 幫助用戶比價、選購與售後服務,並運用個人化內容推薦,帶動平台轉單率明顯提升。據官方資料,這類 AI 推薦已成平台營收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CLOVA Carecall 智慧關懷服務:Naver 推出針對獨居長者、慢性病患者的 AI 電話關懷系統,協助醫療單位即時追蹤健康狀態與自動提醒用藥,成為高齡社會的數位照護方案。
金融產業應用:KB銀行與 Upstage 合作,導入 AI 反詐騙、智慧客服、財富管理自動化方案,協助攔截大量詐騙風險與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製造業與智慧工廠:三星電子等大廠在工廠導入 AI 瑕疵檢測、流程優化、預防性維修,有效降低停機損失並提升產能,推動南韓製造業進入智慧轉型新階段。
機器人戰略與產業跨界:K‑Humanoid 聯盟的願景
隨著全球 AI 技術與硬體加速融合,南韓積極布局機器人產業,力圖超越軟體與雲端的單一發展。2024 年下半年,韓國政府正式推動成立 K‑Humanoid 聯盟(K-Humanoid Alliance),結合 LG、Hyundai、Hanwha、Naver 以及多所理工大學(如 KAIST、KIST、POSTECH 等)等企業與學研單位,組成橫跨產學研的開發團隊。官方明確設定 2028 年為技術達標里程碑,目標研發出體重 60 公斤、可搬運 20 公斤物品、具備 50 個以上關節、行走速度達 2.5 公尺/秒的類人機器人,並積極開發專用 AI 晶片與機器人感測演算法。
韓國產業界普遍看好類人機器人在高齡化照護、長期照護、物流、工廠自動化等多元場景的應用潛力。該聯盟也被視為韓國推動 AI 專業模型、硬體協作與智慧感測等領域突破的戰略支點。有參與該聯盟的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我們在機器人領域起步較晚,但憑藉政府與企業的大力支持,韓國的技術團隊展現出極高的學習與韌性,這次大家都希望能做出代表國家實力的 AI 機器人。」
國際佈局與對外競爭:巨頭進場、規則新訂
南韓的 AI 國家戰略並非封閉體系,而是積極擁抱國際資本與技術交流。2025 年,OpenAI 宣佈在首爾設立分公司,並與當地大學、Kakao 及相關政府單位啟動合作專案。Google、AWS 也持續加碼韓國資料中心及雲端服務建設,例如 AWS 與 SK 集團於烏爾山聯合投資 51 億美元,打造亞太地區最大 AI 資料中心,強化本地算力基礎。
政策上,南韓強調「開放但合規」:根據 2025 年通過的《AI 基本法》,所有對韓國國內用戶產生重大影響的 AI 系統(包含 API 與雲端推理服務),皆必須遵守本地相關法規,違規者最高可處 3,000 萬韓元(約 2 萬美元)罰款。這項規範適用於外商企業,確保不論 OpenAI、Google 還是 Meta AI,進入韓國市場時均須配合在地法規要求。
這種政策組合讓韓國在引進國際資本、促進技術合作的同時,維持本地業者在法規、資金、人才與產業應用層面的主導地位,避免單一外資壟斷產業生態,並鼓勵國際與在地合作共創新局。
產業觀察與社會討論:誰會受益?誰感壓力?
AI 崛起不僅是科技業的新舞台,更是全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推手。根據韓國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MSIT)和產業統計報告,近年南韓 ICT(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總產值持續以雙位數年增率成長,其中人工智慧應用服務、智慧製造、資料中心運維、AI 晶片等領域表現最為突出。這一波產業升級,為本地科技新創、半導體、雲端運算等產業帶來龐大商機與成長動能。
不過,產業的急速轉型也帶來不少結構性挑戰。部分傳統產業與基層服務人員,正面臨技能轉型與就業安全的雙重壓力。AI 技術進入製造、物流、行政、客服等場景,讓勞工必須面對職務內容變動、技能再培訓甚至職涯轉換的需求。南韓勞動部、人力資源機構與多家產業協會均指出,「技能落差」與「職能再訓練」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議題。
面對這波變革,政府積極推動勞工再培訓、AI 素養教育及產業人才轉移等政策措施,希望協助傳統產業員工提升數位技能、順利銜接新經濟的就業機會。社會輿論與媒體也呼籲政策加強終身學習與產業協作,減緩「技術落差」造成的社會分化現象,讓更多人能在數位轉型浪潮中受益。
未來趨勢與關注焦點
未來三年,南韓 AI 生態系預計將迎來多項關鍵里程碑。根據政府及產業規劃,2026 年起《AI 基本法》將正式施行,相關配套子法與執行細則將陸續上路,為產業與社會提供更完善的規範與保障。
在硬體基礎建設方面,SK 集團與 AWS 合作於烏爾山打造的超大型資料中心,預計 2027 年第一期啟用。這將顯著提升南韓本土算力自給率,進一步支撐本地 AI 研發、雲端服務與產業應用的加速落地。資料中心的投產也將成為南韓數位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推力。
技術跨界創新同樣備受期待。K‑Humanoid 聯盟目標在 2028 年前完成類人機器人原型的公開測試,驗證機器人專用 AI 晶片、感測系統及多關節動作演算法等多項關鍵技術的整合能力,進一步帶動智慧照護、工廠自動化等新場景落地。
產業預期,未來本土語言大模型將持續升級,並加速拓展國際市場,有望在部分應用領域展現全球競爭力。南韓政府和產業界也普遍認為,AI 技術將深度滲透金融、醫療、零售、製造等多元行業,持續催生新型態職位、服務與商業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加速轉型。
編輯觀點|國家級 AI 脫胎換骨的實驗
回顧過去三十年,南韓產業從記憶體、智慧型手機、面板等領域一路突破重圍,穩居全球科技供應鏈核心。這股進步動力來自資金與技術,更來自國家體制的彈性、危機時的集體應變,以及產官學三方協作的長年積累。2024 年起,AI 成為新一輪國家級升級的主戰場,南韓選擇法規先行、政策統合、產業聯盟、算力自主、語言本土化等多元路線並進,強調「系統性升級」而非單點突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南韓這次採取「先組織、再加速」的策略。透過國家戰略委員會、產業聯盟與產學合作平台,讓 AI 發展不流於單純軍備競賽,而是打造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骨幹。這背後不僅有決策層的前瞻部署,也有企業界以實務為導向的落地行動、學界的人才培育,以及媒體和社會公民的積極監督。整體來說,南韓 AI 國家戰略不只強調技術追趕,更重視技術落地、產業共好、社會共融,並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爭取亞洲在全球 AI 生態系中的話語權。
然而,這場國家級實驗挑戰同樣嚴峻。AI 法規能否真正落地並跟上產業變化?產業聯盟是否能夠發揮整合資源與降低重複投資的效果?算力、晶片、語言模型等基礎設施能否自給自足?高階人才是否能持續留在國內?社會大眾對 AI 技術與倫理風險是否能有足夠認知與信任?這些課題已是南韓產業界、政策圈與國際媒體普遍討論的重點,也是未來 3–5 年檢視國家 AI 戰略成效的關鍵指標。
對台灣而言,這是重要的觀察視窗。台灣同樣資源有限、市場規模較小,但在半導體、硬體設計、B2B 應用等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優勢。如何在國家層級推動 AI 發展、兼顧法規彈性、促進產學協作並強化國際鏈結,將是台灣能否掌握新一輪 AI 產業機遇的關鍵。產業創新絕非單一企業或政策就能實現,而是一套持續進化、共創共榮的治理與合作文化,唯有及早佈局與組織協作,才能在這波 AI 全球競賽中爭取更大影響力與主動權。
參考資料:
How South Korea plans to best OpenAI, Google, others with homegrown AI
https://techcrunch.com/2025/09/27/how-south-korea-plans-to-best-openai-google-others-with-homegrown-ai/
South Korea makes AI investment a top policy priority to support flagging growth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south-korea-makes-ai-investment-top-policy-priority-support-flagging-growth-2025-08-22/
South Korea's New AI Framework Act: A Balancing Act Between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https://fpf.org/blog/south-koreas-new-ai-framework-act-a-balancing-act-between-innovation-and-regulation/
South Korea says SK and Amazon to invest $5 billion in country’s biggest data centr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retail-consumer/south-korea-says-sk-amazon-invest-5-bln-countrys-biggest-data-centre-2025-06-20/
South Korea aims to secure 10,000 GPUs for national AI computing centre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south-korea-aims-secure-10000-gpus-national-ai-computing-centre-2025-02-17/
2025 AI Governance in Korea: Strategic Investments and Regulatory Reforms
https://www.jipyong.com/en/board/jipyongNews_post.php?seq=7044
K‑Humanoid Allia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Humanoid_Alliance
FAQ|關鍵問答
Q1: 韓國《AI 基本法》有什麼核心特色?跟歐盟或美國法規有何不同?
韓國《AI 基本法》強調風險分級監管和透明揭露義務,聚焦高風險領域(醫療、交通、金融等),同時設置 AI 產業扶持誘因。法規同時兼顧創新與規範,採「不禁用、強透明」模式,與歐盟 AI 法案的嚴格禁用名單、與美國偏重市場自律的方式都不同。韓國更重視制度彈性和產業協作,讓法規成為推動創新的護欄,而非單純的限制。
Q2: 韓國的 AI 投資與產業發展會如何影響亞太地區,台灣能得到什麼啟發?
南韓大規模政策投資、法規落地和產業聯盟推動,讓亞太地區有一個可參照的「本土自主路線」案例。台灣可以參考韓國的策略,包括儘早推動 AI 法規、統合產官學界協作、聚焦語言與場域優勢、強化基礎設施(算力、資料中心、人才)、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這對提升台灣在全球 AI 產業鏈的位置有重大意義。
Q3: 韓國的本土 AI 語言模型和國際大模型(如 GPT-4o、Gemini)相比有什麼差異?
韓國本地模型如 Naver HyperCLOVA X、SK Telecom A.X 模型,特別針對韓語語境、文化與本地資料優化,強調語言準確度、用戶安全與本地產業應用場景。雖然在參數規模、泛用能力上不及 OpenAI、Google,但在特定領域、效率和本地服務上有明顯優勢,也有更多跨部門落地應用案例。
Q4: AI 國家戰略對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AI 產業崛起帶動新創、雲端、製造、機器人、金融等多個領域的產值提升,並創造大量新型態職位(如 AI 工程師、數據治理專家、產業應用顧問)。同時,傳統工作受到自動化影響,勞工技能轉型壓力加大。韓國政府同步推動再教育與就業轉型政策,鼓勵高齡就業、女性參與與青年創新。
Q5: 韓國在 AI 法規之外,還有哪些重要的政策創新?
除了法規外,韓國大力推動產學聯盟、人才留才方案、跨國技術合作,以及機器人聯盟等跨界合作。還投入大型資料中心、算力採購、AI 晶片研發、智慧城市與智慧醫療等專案,加強本土生態圈韌性。政府更重視「AI 公信力」,鼓勵企業與學界共擬倫理守則、協作國際標準。
Q6: 台灣推動 AI 國家戰略時最需要注意什麼?
台灣必須正視產官學整合速度、法規彈性、語言本地化、國際合作與資安風險等五大面向。要能在全球生態競爭裡明確定位、抓緊資源投入與制度升級時機,並避免單一部門或領域過度主導。最關鍵的是打造一套「持續協作、共同創新」的文化與平台。
Q7: 接下來幾年,韓國 AI 國家戰略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落地大事?
2026 年 1 月:《AI 基本法》正式施行
2027–2029 年:超大型 AI 資料中心與國家算力平台啟用
2028 年:K‑Humanoid 類人機器人原型亮相與商業化測試
2030 年:韓國本土模型和晶片進入國際供應鏈
政府、企業和學界將持續協作,推動再教育、就業轉型和 AI 公信力計畫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