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KPMG 攜手 BrainBox AI 推動建築智慧節能:AI 系統協助企業大幅降低能源浪費
AI 新聞速報|KPMG 攜手 BrainBox AI 推動建築智慧節能:AI 系統協助企業大幅降低能源浪費
AI+ESG 實證案例崛起,大型建築能源轉型進入新紀元

InfoAI 編輯部
AI 驅動下的建築節能新浪潮
當全球進入碳中和時代,能源效率與永續經營已不再只是企業形象工程,而是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融資成本與國際市場評等的關鍵指標。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建築部門約占全球總能源消耗的 30–40%,碳排放佔比也相當可觀。如何有效減少能源浪費、提升建築運營效率,成為政府與企業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KPMG 攜手 BrainBox AI,率先於英國市場導入 AI 節能系統,為大型建築的永續管理帶來明顯突破。這場以「AI+ESG」為核心的節能革命,正從歐美向全球擴散,值得台灣決策圈高度關注。
建築能源管理的產業現況與痛點
傳統建築管理多仰賴定時排程與人工調控,往往無法精準因應實際使用需求與外在氣候變化,導致空調、照明等高能耗設備頻繁出現「過度運作」與資源浪費問題。尤其大型商辦、醫療院所、科技廠區等複雜場域,每年因管理盲點流失的能源支出動輒上千萬元。此外,隨著 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國際投資必備評量標準,建築能效指標已直接關聯到資產評價、企業貸款條件與上市審查。根據 CBRE、JLL 等國際地產顧問的觀察,無法及時升級能源管理的企業將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力。
AI 節能系統的核心技術與運作原理
AI 節能系統並非單純的自動化,而是結合大量感測數據、雲端運算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實現高度動態化、預測性管理。例如 BrainBox AI 所設計的解決方案,會在建築內部安裝多組 IoT 感測器,收集溫度、濕度、CO2 濃度、人流、天氣數據等資訊,再以 AI 預測未來數小時的能源需求變化,自動調整 HVAC(空調與通風)等設備的運作模式。系統不僅即時優化,還會持續學習不同季節與使用型態的變化,讓建築管理從過去的「事後反應」進化到「主動預測」與「自動修正」。據 BrainBox AI 多國案例顯示,導入後可在 HVAC 能源消耗部分平均節省約 25–30%,更高效地達到企業節能減碳目標。
國際趨勢:AI 節能市場蓬勃發展
近年來,歐美多國政府積極推動智慧建築、淨零城市等政策,帶動一波 AI 節能產業升級熱潮。根據 MarketsandMarkets 報告,全球建築 AI 管理系統市場規模預估將於 2028 年突破 200 億美元。Microsoft、Google、Siemens、Honeywell 等國際科技大廠紛紛投入 AI 能源解決方案開發,並透過策略聯盟與顧問公司(如 KPMG、Deloitte、Accenture)共同推動企業轉型。除了商業地產與企業總部外,醫院、學校、零售賣場、機場等大型公共設施也逐步成為 AI 節能方案導入重點場域。這股浪潮不僅影響建築設計與營運模式,更加速了相關產業鏈(如物聯網、能源管理軟體、ESG 報告平台等)整體升級。
KPMG 與 BrainBox AI:產業協作典範
KPMG 作為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除稅務、審計、金融顧問業務外,近年積極發展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顧問。BrainBox AI 則以專攻「建築能源 AI 優化」見長,在北美、歐洲等市場擁有超過 700 棟建築導入經驗。雙方合作將 KPMG 的產業諮詢資源與 BrainBox AI 的技術落地能力結合,針對客戶痛點設計整合式方案,包含現場數據盤點、AI 參數優化、成效追蹤、ESG 回報支援等服務流程。這種顧問+技術整合的新型合作模式,也成為歐美智慧建築市場的參考典範。
典型應用場域與國際案例剖析
以英國倫敦某 35 層商辦大樓為例,BrainBox AI 系統導入半年後,空調能耗降低 28%,營運成本年省逾 50 萬英鎊。同時,該大樓碳排放強度下降,成功取得更高 ESG 評級。加拿大某醫院則因 AI 優化帶動用電結構調整,不僅減碳,還同步改善室內溫濕舒適度。美國某購物中心在高峰用電期間,AI 透過預測性調節,讓電費波動壓力降低 20%。這些案例說明,AI 節能系統可因地制宜、彈性部署於不同建物類型與氣候帶,具備高度可擴展性。
技術挑戰與產業鏈發展
雖然 AI 節能潛力巨大,但實際落地仍面臨數據串接、設備兼容、現場維運等挑戰。例如老舊建築多數缺乏 IoT 感測器、BAS/BMS(樓宇自動化系統)接口不一,導致資料整合與控制權限受限。部分高耗能場域(如大型機房、醫療設施)需考量安全與法規,AI 自動調控須經過嚴格驗證。對供應鏈來說,除 BrainBox AI、Honeywell、Johnson Controls 等系統商外,台灣本土的物聯網模組、智慧電表、資料分析平台等廠商也有機會參與國際市場。值得一提的是,AI 節能發展將推動一波專業人才需求,從能源工程師、AI 模型訓練、數據治理到 ESG 報告撰寫,皆為未來就業熱門職缺。
ESG 與 AI 節能:企業價值提升新引擎
國際間綠色金融、永續投資標準趨嚴,許多跨國企業、資產管理公司都把建築能源效率納為資產評價與貸款條件。AI 節能不只是「節省電費」,更是提升資產價值、降低營運風險、吸引投資的多重槓桿。以歐盟永續金融分類(EU Taxonomy)、美國 SEC 氣候資訊揭露規範為例,企業需定期報告能源管理成效與碳排進展,否則將面臨融資壓力甚至商業合作障礙。AI 節能系統可自動產生量化報告,協助企業應對越來越嚴格的 ESG 驗證與法規要求。
台灣市場現況與落地挑戰
台灣每年建築用電約佔全國用電量 1/4,辦公大樓、醫院、科技園區尤為密集。由於電價長期偏低、補貼較多,企業在能源升級的主動意願相對保守。不過隨著電價逐步市場化、政府要求大型用電戶(5MW 以上)提出節能與綠能報告,產業界已開始重視 AI 節能技術的應用價值。近年台灣科技大廠、醫院集團、百貨連鎖等開始與國際 AI 節能團隊合作導入試點。市場專家預期,台灣將出現更多本地系統整合商、新創團隊專攻 IoT、AI 節能平台與 ESG 雲端服務,帶動產業升級鏈創新。
政策驅動與產業鏈結構變革
政府面對「淨零轉型」國家戰略,已陸續啟動智慧建築、節能獎勵、綠色金融、企業碳盤查等方案。2024 年起台灣推動公共工程與政府採購納入 ESG 指標,並鼓勵公有建築優先試行 AI 節能技術。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也積極推動「智慧城市」試點,針對高密度建築群(如南港軟體園區、內科、台中精密園區等)優先導入 IoT 與 AI 管理平台。業界建議,政策應進一步鬆綁資料開放、完善標準認證、培育節能專業人才,加速產學合作並擴大投資誘因。
產業競爭力與永續策略的融合
隨著全球 ESG 標準升級、國際資本市場將建築能效納入審查,台灣企業無論是上市公司、外銷集團或中型產業園區,都需要主動規劃「能源數位化」與「AI 節能路徑圖」。企業可從現有 BAS/BMS、能源監控系統著手,逐步導入 AI 預測、異常警示與自動優化模組。對於台灣本土軟體、IoT、AI 新創業者來說,與國際大廠技術合作、專攻在地場域需求、累積可量化節能案例,都是搶占新世代市場的最佳策略。
長期效益與產業升級價值
推動 AI 節能不僅限於降低電費,更可累積「智慧建築數據資產」,為後續的能源調度、碳權交易、智慧電網等新興產業打下基礎。結合大數據分析與 ESG 雲端管理,企業能進行更精準的預算規劃、績效評估與決策優化,實現「營運效能」與「永續責任」雙重升級。國際經驗顯示,早期導入 AI 節能的企業更容易吸引綠色基金與國際品牌合作,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展望未來:台灣的機會與策略建議
展望未來三到五年,台灣在「AI+ESG+建築節能」三大賽道上的發展潛力巨大。建議政府持續強化政策誘因與標準制定,協助企業與新創團隊跨領域整合,推動產業共創平台。對於企業領導者、資產管理公司、新創創辦人而言,現在正是布局 AI 節能、搶占永續先機的關鍵時刻。只要能善用國際經驗、深化本地化應用、累積可視化數據成效,台灣必能在全球綠色建築與能源轉型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編輯觀點|AI+ESG 節能技術是台灣產業轉型新核心
這波 AI 節能浪潮,不僅加快了台灣產業數位化與永續發展的腳步,更為本地資產管理、能源科技、新創生態注入新的成長動能。企業導入 AI 節能已不僅是降低成本的選擇,更是攸關競爭力、吸引資本與品牌升級的關鍵。台灣擁有強大的電子、半導體、軟體開發與系統整合能力,完全有機會成為全球 AI 建築節能產業的領頭羊。建議決策者持續掌握國際趨勢,推動產業鏈共創,厚植台灣在智慧建築與 ESG 科技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參考資料:
KPMG: AI systems can cut building energy waste by up to 30%
https://aimagazine.com/news/kpmg-ai-systems-can-cut-building-energy-waste-by-up-to-30
BrainBox AI: Building Decarbonization
https://brainboxai.com/en/solutions/building-decarbonization/reduce
Canary Media: These startups are using AI to cut energy waste from buildings
https://www.canarymedia.com/articles/energy-efficiency/these-startups-are-using-ai-to-cut-energy-waste-from-buildings
FAQ|關鍵問答
Q1: 什麼是 AI 建築節能管理系統?
AI 建築節能管理系統,指的是透過人工智慧分析並預測建築物能源消耗(如空調、照明、通風等),再自動調整設備運作,以達到最佳能源效率。這種系統能即時回應環境變化、優化用電結構,有助於降低能源浪費及碳排放,同時減少人為管理疏失。
Q2: 為什麼 AI 節能系統對建築產業特別重要?
建築部門佔全球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比重極高,尤其在大型辦公大樓、商辦園區、醫院等複雜設施,傳統人工調控方式容易產生資源浪費。AI 節能系統能動態收集多源數據,預測未來負載變化,自動優化設備運作,不僅大幅降低用電成本,也提升舒適度與資產價值。隨 ESG 法規趨嚴,AI 節能更能協助企業量化減碳成果,增加永續競爭力。
Q3:BrainBox AI 方案與其他 AI 節能技術有何差異?
BrainBox AI 強調「預測性自動化」,能結合天氣、佔用率、歷史數據等多元參數進行即時決策,不只是依靠單一感測器數值。其系統設計強調與現有建築自動化平台(BAS/BMS)兼容,方便舊有建物逐步導入。和部分只針對單一設備的 AI 節能工具相比,BrainBox AI 提供端到端的節能諮詢、模型訓練、績效追蹤,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整體效益。
Q4: 節能數據如何計算?有何限制?
BrainBox AI 多數案例針對 HVAC 系統(空調與通風)進行節能分析,經驗顯示可降低約 25–30% 能源消耗。節能成效會因建築原有設備、氣候、佔用率及使用者習慣等條件不同而有所落差。整棟建築的總能源減幅通常會低於此區間,須分情境解讀。
Q5: 導入 AI 節能系統會不會影響建築既有運作?
現代 AI 節能方案大多設計為「即插即用」,會先由專業團隊進行現場盤點與數據串接,確保與現有設備和管理系統兼容。導入過程通常分階段進行,先在能源密集區域試點,逐步擴大至全棟,並在測試期間持續監控成效、優化參數。整體過程對原有營運影響極小,且可依企業需求自訂報表格式與管理介面。
Q6: 節能數據如何驗證,企業如何向投資人與政府回報?
BrainBox AI 及 KPMG 等顧問公司,皆提供完整的能源成效分析報告,數據來源包括 IoT 感測器、BAS/BMS 系統記錄與用電帳單等。系統可依照國際認證(如 LEED、BREEAM、WELL)自動生成符合規範的 ESG 回報文件,便於企業向董事會、投資機構與主管機關說明節能績效與永續改善進度。
Q7: 台灣企業該如何導入 AI 節能技術?
台灣企業可由現有能源監控數據出發,委託顧問或導入國際成熟解決方案。先針對能耗高的設備(如空調、冷卻水塔、照明)試行,再逐步擴大應用範圍。現有解決方案多強調即插即用,與大多數建築自動化系統(BAS/BMS)兼容。
Q8: 導入難度與成本會不會很高?
目前多數 AI 節能方案設計為分階段導入,強調低干擾、低前期投入。導入流程包括現場評估、資料串接、AI 訓練與專業團隊輔導。長遠來看,節能產生的效益能抵銷大部分導入成本,並同步提升建築價值。
Q9: 台灣目前有哪些產業最適合導入 AI 節能技術?
台灣科技廠辦、醫療院所、百貨零售、學校與大型商辦園區等,皆為高耗能、結構複雜且管理需求高的場域。這些產業多已經具備樓宇自動化系統(BAS/BMS),容易成為 AI 節能技術的最佳落地入口。近年也有部分
Q10: 未來 AI 節能技術有何發展趨勢?
AI 節能將逐步結合 IoT 感測器、大數據分析與智慧電網,實現跨建築、跨場域的即時能源整合。隨 ESG 法規與標準趨嚴,AI 節能技術將從單點部署,走向全區域、全產業鏈的智能管理,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數位永續競爭力。
Q11: AI 節能技術會如何改變企業 ESG 評比?
AI 節能系統能夠產生可量化的減碳數據,方便企業撰寫永續報告並提升 ESG 評級。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國際投資評價、市場競爭力與品牌形象,並成為吸引資本與合作夥伴的關鍵指標。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