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讀|馬克.安德森談 Meta Prompt,教你把 AI 用成世界級教練
新聞速讀|馬克.安德森談 Meta Prompt,教你把 AI 用成世界級教練
學會 AI 提問框架,比多一個模型更能拉開競爭差距

InfoAI 編輯部
在模型競賽愈演愈烈的此刻,真正拉開專業人士差距的,不是你用哪個 AI,而是你能不能把它訓練成自己的長期思考教練。
Prompt 不是咒語,而是一套「設計問題、管理脈絡、共同思考」的完整方法論。
Prompt 不是咒語,而是一套「設計問題、管理脈絡、共同思考」的完整方法論。
01|理解事件
創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共同創辦人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最近在 a16z Podcast 與 Business Insider 專訪中,分享他如何使用生成式 AI。依照他的看法,只要提問方式正確,AI 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教練、導師、心理諮商師、顧問,甚至像「隨身董事會」,而且只要有手機、能下載應用程式,任何人都能接觸到這種能力。
他特別強調一種關鍵思維:不要把 AI 當「回答問題的機器」,而要當作「和你一起拆解問題的夥伴」。報導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小型烘焙店老闆,可以把人力排班、顧客來信、廣告文案、商品配方等營運資料交給 AI,請它找出效率缺口、顧客痛點與行銷弱點,等於多了一位二十四小時在線的營運顧問。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只談「問什麼」,更重視「怎麼問」。例如在開發新產品時,不是只問「這樣可不可行」,而是請 AI 先描述「世界上最好的肉桂捲」長什麼樣子,再根據成本、售價、產能等現實限制,一步步要求 AI 幫忙調整,甚至設定條件:在成本壓到原本的十分之一前提下,維持一定水準的口感與品質。這種問法,等於強迫 AI 跟你一起做商業算數與情境模擬。
他也提出所謂 Meta Prompt 的概念,例如直接問 AI:「我應該問你什麼問題,才能把你用到最好?」「請你教我,對你提問的最佳方式是什麼?」透過這種反向提問,使用者可以快速看見自己的盲點。報導同時引用吳恩達(Andrew Ng) 與安永(EY)美洲區技術長 Matt Barrington 的實務經驗:前者強調與 AI 維持「長對話」,後者則為不同任務建立分開的 AI 工作空間,並清楚指定角色與輸出格式,來穩定提升答案品質。
02|解讀新聞
如果只把這篇報導當成「幾句好用提示詞分享」,其實是低估了它的份量。對專業工作者與決策者來說,這則新聞真正指向的是:AI 提問能力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思考界面素養」。
第一層,是使用門檻的轉移。模型愈來愈強、界面愈來愈簡單,但真正的差別跑去了「問題設計」這一端。安德森示範的,不是神奇句型,而是一套流程:先定義目標(例如世界級產品)、再列出限制條件(成本、人力、時間)、接著替 AI 指定角色(營運顧問、產品主廚、策略教練),最後才是要求具體輸出形式。這種拆解能力,本身就是專業。會想問題的人,會逼 AI 交出更有用的答案。
第二層,是 AI 角色的轉變。從吳恩達的駕車語音對話、到 Barrington 切分不同工作空間,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次性的聊天」,而是 AI 正慢慢變成一個個長期維護的思考場域:有的是技術問答、有的是簡報草稿、有的是策略討論。與其說是在「用一個工具」,不如說是在打造一組「個人知識環境」。
第三層,是組織競爭力的重排。過去企業導入生成式 AI,焦點多放在選模型、控成本、接上內部資料庫。安德森這套用法提醒我們:真正難複製的優勢,很可能是整個團隊是否學會用 Meta Prompt 與提問框架,來共同檢查盲點與做決策。一個會用 AI 開會前模擬情境、會讓 AI 先扮演「唱反調董事」的管理團隊,和只把 AI 當成改寫文案工具的團隊,長期看來,決策品質與學習速度會拉開明顯差距。
03|延伸思考
我們可以從這篇新聞看見 AI 核心運作邏輯的一個關鍵:模型本身沒有方向感,它只會沿著你給的問題空間往外展開。你問的是「這段文字幫我潤飾」,它就在語氣裡打轉;你問的是「列出三種完全不同的商業策略,並指出各自最大風險」,它才會開始幫你拆解世界。
這對提升我們在 AI 時代的理解力,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更清楚地分工:AI 擅長從大量文本中抓出模式、補齊選項,但對真實世界的脈絡與後果沒有直覺。換句話說,它可以給你十種行銷方案,卻不知道你的品牌在台灣市場實際的定位與限制。我們的任務,是用提問把情境講清楚,再用批判性思考來篩選 AI 提出的地圖。
第二層,是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外化。Meta Prompt 的價值,並不只在於「問 AI 怎麼用 AI」,而是迫使你說明:你想解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你願意承擔哪些代價?你手上有哪些資源?當你開始穩定地這樣對話,你不是只是「學會了幾句 Prompt」,而是在訓練自己用更結構化的方式思考。
要判斷一項 AI 技術的真實價值,除了看模型版本、參數規模,更關鍵的是:它是否讓你更容易把問題說清楚、把假設攤開來討論、把決策過程留下紀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值得投資時間深度學習;如果只是多一個華麗界面,卻沒有拉高你的思考清晰度,那就只是新玩具。
對讀者來說,這代表:與其到處複製別人的 Prompt 範本,不如開始建立自己的「關鍵提問清單」與「對話節奏」,讓 AI 穩定成為你的思考教練,而不是偶爾被打開的聊天視窗。
04|重點提煉
馬克.安德森在節目與專訪中強調,只要提問得當,AI 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教練、導師、顧問與「隨身董事會」,並以小型烘焙店為例,示範如何把排班、顧客來信、廣告文案與配方等營運資料交給 AI,一起找出效率與獲利的改進空間。
他提出 Meta Prompt 概念,鼓勵使用者直接問 AI「我應該問你什麼問題才算問對?」、「請教我使用你的最佳方式」,同時搭配角色設定與輸出格式設計;吳恩達與 EY 技術長的案例,則說明長對話與分流工作空間,可以明顯提升回應品質。
這些做法把 Prompt 從「輸入技巧」提升為一種思考界面素養:核心不在句型,而在於能否說清楚目標、限制、角色與評估標準,並把 AI 納入長期工作流。能把 AI 當思考教練的個人與團隊,在決策速度與學習深度上,會逐步拉開差距。
面對生成式 AI,最重要的不是背誦萬用提示詞,而是培養一套穩定的協作心智:懂得用 Meta Prompt 看見盲點、用追問檢查假設、用情境約束結果,讓 AI 幫你畫出多張可能的地圖,再由你自己決定要走哪一條路。
05|行動提示
把這篇新聞變成今天就能開始的練習,可以先做兩件事。
第一,挑一個你現在真的在煩惱的工作情境,例如年度規劃簡報、新產品構想、營運報表檢視,試著照安德森的方式重寫一次提問:說明目標、列出限制、指定 AI 扮演的角色,最後加上一句「請指出我可能忽略的問題」。
第二,為自己整理一份短短的個人 Meta Prompt 清單,只放三到五句你會常用的提問,例如「請先問我五個問題再給建議」、「請用三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回答」,並在未來幾週刻意反覆使用、微調。當這些提問變成你的思考肌肉記憶,你就不再只是「會用 AI」,而是開始真正「與 AI 一起思考」。
參考資料:
Marc Andreessen shares the prompts he says turn AI into “the world’s best coach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如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真正有力量的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輸出的深度思考。InfoAI 把全球 AI 趨勢與報告,轉譯成清楚、精準、有觀點的內容,讓企業不只是跟上變化,而是成為洞察的提供者,讓品牌變成被信任的決策夥伴。如果你不想只是「談 AI」,而是想「透過 AI 影響市場與客戶」,那就從內容開始。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
在 AI 改變世界之前
助你先讀懂 AI 世界
每日精選全球 AI 新聞
AI 趨勢 + 新聞 + 深度解讀
Content Power |賦能你在 AI 時代的專業能力
專注於「AI × 專業 × 工作方法」的知識平台
透過框架、流程與方法
協助你在 AI 時代重建專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