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讀|Glid奪TechCrunch創業大賽,以AI自主路鐵貨櫃物流壓低成本

把港口、鐵路與AI決策打包成訂閱式物流基礎設施

· 新聞速讀,AI 倉儲物流,AI 新創與投資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當貨櫃「第一哩」開始由AI驅動的車輛與軟體系統接手,真正被改寫的其實是港口到鐵路之間看不見、卻最傷成本與安全的那段基礎設施。

這不是一間做「炫技自駕車」的新創,而是用 AI 自主車隊+訂閱制商業模式,去重寫港口與鐵路之間的現金流與風險模型。

01|理解事件

在今年舊金山舉行的 TechCrunch Disrupt 2025,全球知名的 Startup Battlefield 創業競賽 再次選出年度冠軍:總部位於美國的物流基礎設施新創 Glīd,從 Startup Battlefield 200 中脫穎而出,在最終 20 家決賽隊伍中擊敗 19 家對手,拿下 10 萬美元獎金與 Disrupt Cup。

Glid 鎖定的是最瑣碎、也最昂貴的一段路:貨櫃從港口上岸後,如何在「第一哩」被送上鐵路。創辦人 Kevin Damoa 從 17 歲在美軍負責把坦克與戰車裝上火車的經驗出發,看到這段流程充滿多次吊掛、等待與場內短程貨車周轉,不僅成本高,也存在安全風險。

為了改寫這個瓶頸,Glid 打造了三個關鍵產品:GliderM 是一台 混合電力路鐵雙模車輛,後方掛鉤可以直接拖運 20 呎貨櫃到鐵軌,省掉堆高機與場內短程貨櫃車;Rāden 則是 低車身裝甲平台,可以滑入任何拖車底部、抬起後自行在路與鐵路之間移動;搭配的 EZRA-1SIX 物流與調度軟體,負責車隊協調與路徑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Glid 採用 訂閱+使用量計價:客戶每年支付 30 萬美元訂閱費,取得一台 GliderM 或 Rāden 加上軟體授權,再以 每噸每英里 0.08 美元 計費。Damoa 指出,若把傳統轉運、鐵路與卡車成本加總,平均約為 每噸每英里 2.27 美元,顯示其方案在單位經濟上具有明顯差距。

在資本市場上,Glid 於 2025 年 7 月宣布完成 310 萬美元超額認購 pre-seed 募資,由 Outlander VC 領投,之後再追加資金,總融資達 710 萬美元、事後估值約 3,500 萬美元。目前這家約 14 人團隊 已簽下 四家短程鐵路公司,以及 華盛頓州 Port of Woodland、溫哥華貨運公司 Taylor Transport、Kansas 州 Great Plains Industrial Park 等合作場站,準備在港口與工業園區展開實際試點。

02|解讀新聞

從技術角度看,Glid 做的是一種 「系統級自主物流」:它不是只造一台很酷的自駕車,而是把雙模車輛、場內平台與調度軟體 綁成一個封閉、可優化的迴路。貨櫃從船上吊下來後,過去需要在堆場與鐵路之間反覆由堆高機與場內貨櫃車接力,如今換成一套「GliderM/Rāden 接貨 → EZRA-1SIX 調度 → 送上火車」的流程,現場動作被拆解成可感測、可計算的微步驟,這就是工業現場真正的「AI 自主系統」。

在商業與場域選擇上,Glid 的聰明之處,是刻意從封閉、高痛點的第一哩開始。封閉港區、短程鐵路與大型工業園區,本來就有較高的勞務與保險成本,又不牽涉一般道路自駕的法規複雜度,天然適合作為自治物流的實驗場。Glid 不是要求港口重建碼頭或新增鐵路,而是讓自家車輛與平台「插入」既有拖車與鐵道系統,降低前期資本支出與轉換風險,這對保守的基礎設施業者特別關鍵。

再從投資人視角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硬體+軟體+訂閱制」組合。硬體提高轉換門檻,軟體與調度邏輯則累積成長期護城河,再配合 年費+使用量 的收費方式,讓現金流更可預測。Robotics & Automation 等報導也指出,Glid 的故事同時打中基礎設施韌性、國防後勤與減碳三個敘事:越多貨櫃被拉回鐵路,對減少公路塞車與排放都有實際效果,這也說明為何有不少關注基礎建設與防禦的基金參與早期投資。

從產業結構來看,Glid 代表的是一種可能:物流基礎設施被「服務化」。當港口與鐵路營運商不再只是買設備,而是採用「每年多少訂閱+每噸每英里多少費率」的模式時,鐵路與港口不再只是資本密集資產,而更像一個可以被 API 化、被動態調度的底層服務。這種「基礎設施服務化」若持續擴散,之後幾年的投資與併購,很可能會圍繞在誰能把更多場站、車隊與資料整合進同一套自主系統。

03|延伸思考

我們可以從這篇新聞看見當代 AI 專案的一個關鍵轉向:從「幫你看清楚」走向「替你做決策並執行」。過去十年供應鏈數位化,多半停留在儀表板與可視化報表;Glid 則示範了什麼叫「決策—行動—回饋」的完整閉環:系統看到貨櫃在哪裡、鐵道空檔如何、車輛位置在哪裡,然後自己決定誰先動、走哪條路、在什麼風險邊界內運作。

這也提供讀者一個評估 AI 專案的實用檢查表。第一,看它是否抓住具體可量化的瓶頸:Glid 很清楚地把問題聚焦在「第一哩貨櫃上鐵路」,而不是模糊的「讓物流更聰明」。第二,看它是否善用既有基礎設施:Glid 沒要求港口重建堆場,只是在現有鐵路與貨櫃拖車之間插入雙模車輛與平台,這讓決策者面對的是「一套可退可換的系統」,而不是推倒重練。第三,看它是否提出可以驗證的單位經濟:從 2.27 美元到 0.08 美元/噸英里的對比,就是一個所有財務長都聽得懂的故事。

這則新聞也提醒我們更深一層的認知:在 AI 時代,真正的競爭優勢常常不在模型本身,而是在誰能把複雜現場拆解成清楚的決策迴路。對讀者來說,這代表未來在看任何 AI 相關專案時,與其問「模型多強」,不如先問三件事:卡在哪個瓶頸、動到哪些既有資產、怎麼賺回成本與風險溢價。懂得用這種眼光看基礎設施級的 AI 方案,就更容易分辨哪一些是 PR 故事,哪一些是真正在改寫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04|重點提煉

  • Glid 在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Startup Battlefield 中,從 20 家決賽隊伍、合計 200 家新創之中奪冠,主打的是「第一哩」貨櫃從港口到鐵路的 AI 自主物流系統,產品組合包含 GliderM 雙模車輛、Rāden 低車身平台與 EZRA-1SIX 物流軟體,並已與四家短程鐵路及多個港口、工業園區簽約試點。

  • 透過年費 30 萬美元+每噸每英里 0.08 美元的訂閱與使用量計價,Glid 企圖把原本約 2.27 美元/噸英里的傳統道路與轉運成本大幅壓低,同時利用「插入式」雙模車輛與平台沿用既有鐵路與拖車基礎設施,降低客戶導入風險與前期資本支出。

  • 從技術與商業結構來看,Glid 展現的是系統級自主物流:不是單一自駕車,而是一整套「車輛+場內平台+調度軟體」的閉環,把貨櫃移動拆解為可感測、可優化的微步驟,並透過訂閱制與長期合約,逐步把港口與鐵路變成一種可被「服務化」的基礎設施。

  • 對 AI 素養而言,這起案例提醒我們評估 AI 專案時,應從瓶頸是否明確、是否善用既有資產、單位經濟是否可驗證這三個角度著手,而不是只看模型規格或行銷故事;能用這種方式拆解,就比較能分辨哪些 AI 方案只是短期熱潮,哪些有機會確實重寫產業的營運邏輯。

05|後續觀察

接下來幾個月最值得觀察的是 Glid 在實際場域的試點成效:包括 Kansas 的 Great Plains Industrial Park 這類大型工業園區,以及已簽約的短程鐵路與港口,能否在安全紀錄與實際成本上,驗證「8 美分 vs 2.27 美元/噸英里」這個承諾。若保險公司、工會與監管機關接受這套模式,自治路鐵物流才有機會從示範案例變成行業標準。

其次,可以留意是否出現更多「基礎設施服務化」競爭者:若其他港口、鐵路營運商與物流巨頭開始推出類似的自主貨櫃移動方案,市場可能會從「物流 SaaS」進化為「以自主系統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服務」,屆時不只新創,連既有大型營運商的角色與議價能力,都可能被重新洗牌。

參考資料:

  • Glīd won Startup Battlefield 2025 by building solutions to make logistics simpler, safer, and smarter

  • Glīd is building an autonomous shortcut to move freight from road to rail — catch it at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 Glīd closes oversubscribed US$3.1m pre-seed round to launch autonomous road-to-rail freight solution

AI 時代的思考力革命|AI 素養,不是學技術,而是拿回主導權的能力升級。與 AI 一起思考,成為能定義方向的人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如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真正有力量的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輸出的深度思考。InfoAI 把全球 AI 趨勢與報告,轉譯成清楚、精準、有觀點的內容,讓企業不只是跟上變化,而是成為洞察的提供者,讓品牌變成被信任的決策夥伴。如果你不想只是「談 AI」,而是想「透過 AI 影響市場與客戶」,那就從內容開始。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

在 AI 改變世界之前
助你先讀懂 AI 世界

每日精選全球 AI 新聞
AI 趨勢 + 新聞 + 深度解讀

Section image

Content Power |賦能你在 AI 時代的專業能力
專注於「AI × 專業 × 工作方法」的知識平台
透過框架、流程與方法
協助你在 AI 時代重建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