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Meta 如何挑戰 Apple?消費型 AI 裝置新戰局的關鍵解析
精選解讀|Meta 如何挑戰 Apple?消費型 AI 裝置新戰局的關鍵解析
智慧眼鏡、AI 助理與開放平台:Meta 劍指下一代消費型 AI 裝置主導權

InfoAI 編輯部
AI 裝置大戰開打,科技巨頭重塑消費市場
2025 年,AI 消費型裝置市場進入全新局面。從智慧型手機到穿戴式裝置、AI 智能助理,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展開新一輪硬體與平台競爭。Apple 依靠 iPhone 與 Apple Watch 建構封閉生態系,但 Meta 則透過智慧眼鏡、開放式 AI 平台等策略,積極搶進消費型 AI 裝置市場。這場競爭不僅關係產品創新,更攸關個人化 AI 助理平台的主導權與產業供應鏈的升級方向。
為何 Meta 有信心顛覆 Apple?
Meta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近期多次強調,Meta 並不打算僅僅模仿 Apple,而是押注消費型 AI 裝置將帶動新一波產業轉型。Meta 過去十年大舉投資 AI、大型語言模型(Llama)、多模態技術與穿戴式裝置,逐步擴大在 AI 生態系的戰略佈局。
Meta 認為,未來數位生活的主角將是「無處不在的 AI 助理」與多元智慧裝置,而非僅限於手機螢幕。透過開放平台策略、軟硬體整合以及自家 AI 技術,Meta 期待建立與 Apple 完全不同的消費型 AI 生態圈,並吸引更多第三方廠商與開發者參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Ray-Ban 智慧眼鏡搶佔 AI 新入口,產品亮點大解密
Meta 與 Ray-Ban 合作推出的「Meta 智慧眼鏡」是其佈局消費型 AI 裝置的重要第一步。這款眼鏡結合語音助理、拍照、錄影、即時翻譯與物體辨識功能,讓消費者能夠「眼到、口到、即用」地獲取生活資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Meta 最新款 Ray-Ban Display 智慧眼鏡,內建即時字幕、鏡片資訊投影與手勢控制腕帶,售價 799 美元,遠低於 Apple Vision Pro 約 3,500 美元的定價。過去四季,Meta 出貨量約 280 萬副,雖僅為 iPhone 年出貨量的 1%,但已展現可觀成長動能與市場接受度。
Meta VS Apple:開放平台對決封閉生態,誰能贏得用戶心?
Apple 以「一體化體驗」聞名,堅持封閉式軟硬整合,並強調隱私保護與產品品質。其 AI 助理(Siri、Apple Intelligence)深植於所有裝置,形成高度綁定的生態優勢。Meta 則主打「開放平台」戰略,強調 AI 模型、多模態感知能力、軟硬體分離,以及第三方應用與合作夥伴的加入空間。這場對決彷彿重演當年 Android 挑戰 iOS 的平台之爭,但這次戰場從手機擴展到 AI 穿戴、智慧家庭、個人助理等全新領域,對消費者與產業都帶來重大變革。
多模態 AI 助理成核心競爭力,生活智慧升級新起點
Meta 的多模態 AI 技術(Multimodal AI),能同時處理語音、影像、場景感知與用戶指令,讓 AI 助理不僅能「聽懂」與「看懂」,還能主動「理解」環境脈絡。舉例來說,戴上 Meta 智慧眼鏡後,消費者可用語音問天氣、用手勢翻譯招牌、即時辨識街景,甚至主動收到 AI 推薦的生活建議。這種能力打破了傳統手機螢幕的限制,推動個人化數位生活全面升級。Meta 強調,未來每個人都能擁有「無所不在」的 AI 助理,讓 AI 成為每日不可或缺的數位夥伴。
台灣 AI 硬體供應鏈的新機會,抓住開放生態紅利
Meta 採取開放合作策略,對台灣科技產業是一大利多。台灣在 AI 晶片設計、光學感測器、穿戴裝置製造、組裝整合等領域具備世界級競爭力。隨著全球 AI 裝置產業朝多元化、開放化發展,台灣廠商可發揮硬體創新與供應鏈管理優勢,積極爭取全球品牌訂單,並搶攻 AI 裝置高成長市場。Meta 的平台開放,也將促使本地廠商強化軟硬體協同能力,帶動產業升級與價值鏈提升。
產業鏈大洗牌,AI 智能助理裝置成未來新主流
隨著消費型 AI 裝置逐步普及,原有的手機生態系與產業結構將被重新洗牌。未來消費者不再只依賴智慧型手機,而是透過 AI 眼鏡、智慧耳機、穿戴助理等裝置獲取資訊、完成溝通與決策。這波裝置創新,不僅促使硬體廠商尋求產品差異化,也加快 AI 晶片、感測器、電池續航、資安防護等技術突破。Meta 的開放策略將吸引更多廠商加入競爭,讓消費型 AI 裝置市場百花齊放,創造多元應用與新商機。
Meta 的 Reality Labs 持續虧損,為何還能大膽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Meta 的 Reality Labs(負責 AR/VR 與穿戴式硬體)至今累計虧損超過 680 億美元,但 Meta 母公司本業(社群與廣告)營運利潤率高達 44%,持續為 AI 與硬體業務提供資金支持。這讓 Meta 有本錢進行長線投資,推動消費型 AI 裝置與生態平台佈局。即使短期內硬體營收尚未能與手機業務相比,但 Meta 對於「佈局未來」的態度極為積極,期望抓住 AI 助理平台時代的主導權。
全球產業觀察:OpenAI 也入局,AI 裝置賽局更加多元
不只 Meta、Apple,近期 OpenAI 也傳出與 Apple 供應鏈合作,開發 AI 消費型裝置原型,突顯產業競爭正進入「跨界融合」與多元創新新階段。這意味著 AI 助理裝置的賽局還將持續升溫,更多新玩家與創新應用將陸續浮現,為全球產業鏈與台灣科技業帶來無限想像空間。
下一步:持續觀察產品升級、產業合作與國際標準
接下來,全球市場將密切關注 Meta 新一代智慧眼鏡、AI 穿戴裝置等產品的上市進度與市場反饋。同時,平台開放策略是否能吸引更多第三方廠商、開發者與服務商加入?台灣廠商是否能把握產業升級與國際合作契機?此外,AI 裝置的資安、隱私保護與國際標準制定,也將成為未來觀察重點,影響產業發展長遠走向。
編輯觀點|Meta 開放策略點燃 AI 裝置革命
從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與產業最新動向來看,Meta 以開放平台、AI 多模態技術為核心,企圖重塑消費型 AI 裝置生態格局。雖然面臨生態協同、體驗優化與品牌信任等多重挑戰,但其戰略方向有望帶動產業鏈升級與全球市場洗牌。對台灣科技業來說,這是難得的結構性機會,建議業者積極強化 AI 晶片、穿戴裝置、感測器與設計整合等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與平台合作,把握 AI 裝置革命帶來的新紅利
參考資料
Why Meta Thinks It Can Challenge Apple in Consumer AI Devices
https://www.wsj.com/tech/ai/why-meta-thinks-it-can-challenge-apple-in-consumer-ai-devices
Apple, Meta have discussed an AI partnership: WSJ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pple-meta-have-discussed-an-ai-partnership-wsj-reports-2024-06-23
OpenAI taps Apple supplier to make AI device, The Information report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openai-taps-apple-supplier-make-ai-device-information-reports-2025-09-19
FAQ|關鍵問答
Q1:Meta 目前主推哪些 AI 消費型裝置?
Meta 以 Ray-Ban 智慧眼鏡為主打,整合語音助理、拍照、錄影、即時翻譯與物體辨識等功能,讓消費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即時獲得 AI 協助。此外,Meta 也積極開發更多穿戴式 AI 助理裝置,並推動開放平台策略,吸引第三方廠商加入生態圈。
Q2:Meta 與 Apple 在消費型 AI 裝置上的競爭有何差異?
Meta 主打開放平台、多模態 AI 技術與第三方合作,讓更多應用與裝置可共同發展生態圈;Apple 則強調封閉式軟硬整合與隱私保護,維持一體化體驗。兩者各有優勢,未來產業競爭預期將在平台開放性、用戶體驗與生態協同上持續拉鋸。
Q3:Meta 智慧眼鏡有哪些創新功能?
新款 Ray-Ban Display 智慧眼鏡具備即時字幕、資訊投影於鏡片上,以及手勢控制腕帶等先進功能,能即時協助用戶處理語音翻譯、場景辨識與資訊查詢,售價相較高階 AR 裝置親民許多,更容易普及至一般消費者。
Q4:Meta 在硬體業務的虧損是否會影響其 AI 裝置策略?
Meta Reality Labs 至今累計虧損逾 680 億美元,但母公司靠社群與廣告業務維持高營運利潤,得以持續投入 AI 與硬體創新。Meta 高層認為,長線佈局與生態平台建立遠比短期財報更關鍵。
Q5:除了 Meta 與 Apple,還有哪些新玩家投入 AI 裝置賽局?
近期 OpenAI 也傳出與 Apple 供應鏈合作開發 AI 消費型裝置,突顯未來賽局將更趨多元,產業競爭格局勢必持續演變,消費型 AI 裝置應用與技術創新值得密切關注。
Q6:消費型 AI 裝置普及對消費者最大改變為何?
AI 裝置將讓個人助理「無所不在」,消費者可透過語音、手勢、眼鏡等多種介面即時與 AI 互動,提升資訊獲取、溝通、生活決策的效率與便利性,邁向智慧數位生活新世代。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