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微軟不再只靠 OpenAI,正式導入 Anthropic 模型打造 Office 多元 AI 生態
AI 新聞速報|微軟不再只靠 OpenAI,正式導入 Anthropic 模型打造 Office 多元 AI 生態
擴大 AI 供應來源,減少依賴 OpenAI,是微軟策略調整關鍵一環

InfoAI 編輯部
微軟與 Anthropic 建立合作,打破單一模型依賴
微軟近期悄悄展開一項策略調整:將 Anthropic 的 Claude Sonnet 4 模型納入 Office 365 生態系,並應用於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等核心工具。根據《The Information》與《路透社》報導,這項新合作的目的並非取代現有的 OpenAI 技術,而是為了分散風險、提升彈性,也標誌著微軟 AI 產品邁入多模型融合的新階段。
此舉讓微軟從僅倚賴 GPT 系列的單一路線,轉向能靈活整合多家大型語言模型供應商,讓 Copilot 能根據不同任務,自動切換最合適的 AI 模型。
不是反轉,而是補強:從單一綁定轉向多元融合
微軟與 OpenAI 的合作歷史可追溯至 2019 年,累計投資金額超過 130 億美元,GPT 模型也成為 Bing、Copilot、Azure AI 服務的核心。但正因為關係過於緊密,近年業界多次關注微軟是否過度依賴 OpenAI。此次與 Anthropic 的合作,是微軟對「模型集中風險」的務實回應。
目前公開資訊顯示,OpenAI 在高階模型開發(如 GPT-5)上仍是微軟的主要合作夥伴,但 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模型在特定應用場景表現優異,適合作為補充與差異化選擇,實現「專模專用」的組合策略。
Claude Sonnet 4 的亮點功能:簡報更美、財務更聰明
微軟內部測試顯示,Claude Sonnet 4 在兩大 Office 應用場景中展現明顯優勢:
在 PowerPoint 中,Claude 的圖文編排與結構邏輯性更強,生成的簡報頁面具備更高的視覺一致性與專業感。
在 Excel 中,Claude 對複雜邏輯運算與財務分析的理解度高,特別是在函數推理、自動化報表生成等任務上表現穩定可靠。
這些特點讓微軟決定將其導入 Copilot,優化產品體驗。
OpenAI 地位仍穩固,微軟強調並非「切割」
儘管外界猜測這是否意味微軟與 OpenAI 出現摩擦,但實際上雙方合作仍持續進行。微軟發言人對外表示:「我們致力於為客戶提供來自不同模型供應商的最佳選擇,包括 OpenAI、Meta、Mistral、Cohere 和 Anthropic。」這顯示微軟正在打造一個開放、可組合的 AI 架構,不再單押某一供應商。
從策略角度來看,這樣的安排更像是「保險機制」與「任務導向優化」的平衡之舉。
Copilot 將進入「模型自動調度」新階段
未來的 Office Copilot 不再是單一模型驅動,而是能根據任務內容,自動選擇最合適的語言模型執行,達成更高準確度與效率。這也預示微軟正從「AI 應用公司」邁向「AI 編排平台」,透過模型編排(model orchestration)機制,整合不同供應商優勢,打造真正具備彈性與任務適配能力的 AI 工具。
這對使用者而言意味著更直覺、更有效率的體驗;對企業 IT 團隊與開發者而言,則是模型選擇與調度策略將成為重要能力。
對台灣產業的提醒:別只學模型,更要學選擇與整合
這波多模型趨勢不只影響科技巨頭,也對中小企業、學術單位與新創團隊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導入 AI 工具不應只選單一模型,而應從「任務目標」出發,思考哪個模型最適合現場需求,並具備整合與彈性調度能力。
例如一間行銷公司可能同時需要 GPT-4o 處理腳本生成、Claude 處理簡報設計、Gemini 處理多模態資料分析。若團隊只能使用單一模型,反而侷限了創造力與競爭力。
接下來值得觀察的趨勢方向
模型即服務(Model-as-a-Service)將普及:微軟正在建構模型層的雲端超市,使用者未來可自由挑選 AI 功能組合。
AI 供應鏈重組開始:科技巨頭開始避免單一依賴,導致更多模型創新公司將有進入市場機會。
混合模型戰略將主導市場:誰能整合多模型、建立動態路由機制,誰就能在 AI 工具競爭中勝出。
編輯觀點
微軟此次引入 Anthropic 模型,並非情緒性調整,而是一次高度策略化的「模型多元化佈局」。這代表 AI 應用不再是單一模型天下,而是一場關於彈性、整合力與適配性的比拚。未來真正領先的 AI 工具,不是因為用的是誰的模型,而是能否在適當的任務中用對模型、用得巧妙。
對台灣開發者與 AI 工具導入者而言,這是一個重要轉捩點:從只學習怎麼「使用 AI」,轉變為「如何選擇與編排 AI」,這將是下一個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FAQ|關鍵問答
Q1:微軟為什麼不繼續單一使用 OpenAI 的 GPT 模型?這樣不是比較穩嗎?
從策略上看,單一依賴任何一家 AI 模型供應商,都會產生潛在風險,包括模型升級節奏被動、定價權不對等、法律責任集中,以及無法靈活因應多元任務場景。微軟選擇引入 Anthropic 模型,是希望打造「可調度、可組合」的 AI 架構,一來強化產品彈性,二來也讓不同任務能用到最合適的 AI 技術。例如 Claude 在 Excel 任務上的邏輯性表現強,而 GPT 可能更擅長創意文字生成,兩者搭配可提升整體產品競爭力。
Q2:Claude Sonnet 模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何能吸引微軟採用?
Claude Sonnet 是 Anthropic 所推出的高效能大語言模型,以「對話安全性高」、「邏輯推理能力強」、「上下文理解穩定」為主要特徵。微軟特別看重其在兩個 Office 應用場景的表現:一是 PowerPoint 的簡報設計能展現更好的視覺美感與內容一致性;二是在 Excel 的財務分析、自動報表與函數推導上展現出色邏輯性。這些應用貼近商業使用者實際需求,補足 GPT 系列模型的部分短板。
Q3:這是否代表微軟與 OpenAI 關係惡化?會影響未來合作嗎?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雙方關係破裂。微軟與 OpenAI 的合作仍在持續,OpenAI 模型依然是微軟 Azure 平台上的主要 AI 服務提供者,且微軟持續使用 GPT-4o 模型在 Copilot 中。但微軟同時強化「非排他性合作策略」,是為了應對快速變動的 AI 市場需求、技術迭代與監管壓力。這種多供應商佈局,也讓微軟在未來產品設計、監管合規與商業談判上更具彈性與主動性。
Q4:多模型整合會不會造成產品混亂或使用者困擾?
不會,相反的,這樣的整合對使用者來說是「無縫體驗」。Copilot 背後的 AI 模型會由微軟自動根據任務類型進行分配,用戶不需自己選擇 Claude 還是 GPT,而是會直接獲得最適合該任務的 AI 輔助結果。這就像手機處理器會根據工作負載自動切換高效核心與節能核心,使用者無需介入決策,體驗反而更順暢且精準。
Q5:對台灣的中小企業、教育單位、新創團隊來說,有什麼啟發?
這則新聞的核心啟示之一是:「別再只學怎麼用一個 AI 工具,而是要學會怎麼選擇與整合不同模型」。許多台灣團隊在導入 AI 時,往往只採用單一平台,如 GPT-4,卻忽略了其他模型如 Claude、Gemini、Mistral、LLaMA 等各有優勢。未來的競爭力,將不在於你是否使用 AI,而在於你是否具備「根據任務自由選擇模型」的能力,這將大幅影響工作效率、產品品質與創新速度。
Q6:微軟這次選擇 Anthropic,有可能打開更多合作模型的可能性嗎?
有高度可能。根據微軟官方聲明,他們已將 Meta、Cohere、Mistral 等模型納入 Azure AI Studio 與 Copilot Stack 的選項之中。這意味著微軟正在構築一個「AI 模型超市」,用戶可以根據任務自由選擇使用哪家模型,未來也可能加入更多模型供應商,例如 Google 的 Gemini、xAI 的 Grok 或其他開源模型。這種趨勢將讓 AI 服務更貼近任務需求,也促進模型市場的公平競爭。
Q7:多模型策略會是未來 AI 產品設計的主流嗎?還是微軟特有?
這將成為產業主流。Google、Amazon、Meta、Salesforce 等科技公司也正走向多模型整合策略。原因很簡單:單一模型難以適用所有任務場景,且供應商單一會產生技術與商業風險。多模型設計能強化任務匹配性,提升產品整體表現,也符合企業對於 AI 合規、安全與責任分攤的期待。未來的 AI 工具競爭將從「誰的模型最強」轉向「誰能最好地整合模型」,這是設計思維的根本轉變。
參考資料:
Microsoft to lessen reliance on OpenAI by buying AI from rival Anthropic
https://techcrunch.com/2025/09/09/microsoft-to-lessen-reliance-on-openai-by-buying-ai-from-rival-anthropic
Microsoft to use some AI from Anthropic in shift from OpenAI, the Information report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microsoft-use-ai-anthropic-shift-openai-information-reports-2025-09-09/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