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讀|摩根士丹利預測 AI 購物代理人將重寫電商漏斗、帶動 1150 億美元成長
新聞速讀|摩根士丹利預測 AI 購物代理人將重寫電商漏斗、帶動 1150 億美元成長
從生鮮採買到廣告分潤,代理型電商(Agentic Commerce)正成為美國線上購物與零售市場新戰場

InfoAI 編輯部
當消費者從「逛網站」變成只要丟一句「幫我買」,真正被改寫的,其實是誰掌握了你每一次下單前的那一個念頭。
AI 購物代理人不是多一個聊天視窗,而是把整條電商漏斗交給演算法重組的新入口,誰先成為使用者的預設採購腦袋,誰就有機會重分電商與廣告的版圖。
AI 購物代理人不是多一個聊天視窗,而是把整條電商漏斗交給演算法重組的新入口,誰先成為使用者的預設採購腦袋,誰就有機會重分電商與廣告的版圖。
01|理解事件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指出,到了 2030 年,美國線上購物族中將近一半會使用 AI 購物代理人,從搜尋商品、比較價格到按下結帳,都交給系統代勞。這類被稱為 「代理型電商(Agentic Commerce)」的互動式購物代理人,預期可為 美國電商市場額外帶來約 1150 億美元的線上消費規模,讓生成式 AI 從「聊天助理」真正跨入「帶動實際營收」的場景。
在產業端幾乎所有巨頭都已開始佈建自己的購物代理人:亞馬遜有 Rufus、沃爾瑪推出 Sparky、Target 則把 ChatGPT 納入購物 App;同時,OpenAI 為 ChatGPT 加上「shopping research」功能,能整理商品選項與優缺點;Google 則強化 AI 購物助手,幫使用者比較線上線下的可購買選項。這些服務共同指向一個畫面:使用者只要描述情境,例如「幫我準備一週的家庭晚餐」,AI 代理人就會自動拆解、搜尋、比價、組合出一籃商品。
研究也特別強調「個人化生鮮採買」被視為代理型電商的關鍵切入點,之後才會擴散到居家用品、個人照護、服飾等高頻品類。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預估 亞馬遜的 Rufus 在 2025 年就有機會帶來超過 7 億美元的額外營業利益,並創造約 100 億美元的年化新增銷售額。對投資機構來說,這不再只是實驗性功能,而是可以寫進財務模型的業務項目,也難怪摩根士丹利會把 AI 購物代理人拉出來單獨點名。
02|解讀新聞
表面上來看這則新聞在說的是「電商有了更聰明的導購工具」;實際上,摩根士丹利指向的是一個更深的變化:當大量消費決策是透過 AI 代理人完成時,傳統由搜尋列、首頁推薦、關鍵字廣告組成的電商漏斗,等於被整包移交給一個演算法節點重排。
但在技術層面上,Agentic Commerce 的關鍵不是「會聊天」,而是「能長時間幫你完成任務」。這類 AI 代理人可以連續執行多步驟:蒐集需求、查詢多個平台、篩選品牌、比較評論與價格、依照歷史偏好與庫存狀況調整選項,最後自動組成購物車。對平台來說,它更像是一個「可自動優化的導購流程引擎」,而不是單一功能模組。
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直接衝擊的是流量與廣告邏輯。過去品牌投資的是 「關鍵字順位」與「版位曝光」,未來則必須思考:如何被各家 AI 代理人「放心推薦」?是靠價格、評價分數、履約可靠度,還是願意配合平台制定新的佣金與廣告分潤機制?代理人的演算法規則,會變成新的「貨架管理」。
而摩根士丹利把 AI 購物代理人放進整體生成式 AI 投資框架,也呼應另一條線的研究:代理型 AI 不只涉及語言模型,而是一整套串連資料、運算、支付與物流的服務網路。這意味著未來電商龍頭、雲端服務商與廣告平台之間,很可能圍繞著「誰的代理人更常被啟用」來重談生態系關係。
03|延伸思考
我們可以從這篇新聞看見 AI 在消費世界的運作方式,正在從「幫你找資訊」升級為「幫你做決定並且代為執行」。對消費者而言,這可能只是少比較幾次價格、多一點便利;但從系統角度來看,這代表 AI 對你的預算上限、品牌偏好、健康目標、家庭成員習慣,會有越來越完整的長期觀察。
在這個過程中使用者真正需要培養的素養,並不是「怎麼問問題比較會撿到便宜」,而是如何把自己的限制條件與價值選擇說清楚:你在意的是最低總價、最省時間、最低碳足跡,還是最穩定的品質?你願不願意為退貨便利多付一點錢?願不願意讓系統自動替你換品牌?這些看似日常小事,其實是在練習把價值觀翻譯成 AI 可以遵守的約束。
同時,我們也要對代理型電商保持適度的懷疑:當 AI 代理人同時由廣告、導購抽成與交易佣金獲利時,它到底是在為你的最佳利益優化,還是為平台收益優化?推薦排序裡,哪些是「自然結果」,哪些是「付費插隊」,是否會被明確標示?在閱讀未來相關新聞時,一個有用的思考框架是:去追問「誰訓練代理人?用什麼資料?賺的是誰的錢?」
對讀者來說,這代表在 AI 走進日常消費之前,最重要的不是把決策完全外包,而是先搞清楚自己願意授權哪些決定、又要把哪些最終選擇牢牢握在自己手上。AI 代理人可以幫忙的是流程與資訊整理,但價值排序依然需要你親自下判斷。
04|重點提煉
摩根士丹利預估,到 2030 年近半數美國線上購物者會使用 AI 購物代理人,代理型電商(Agentic Commerce)有機會為 美國電商市場額外帶來約 1150 億美元線上消費規模,而且率先從生鮮採買等高頻品類切入,逐步擴散到日用品與服飾。
隨著 亞馬遜 Rufus、沃爾瑪 Sparky、Target 與 ChatGPT、Google AI 購物助手等服務同步上線,整條從「發現需求、搜尋、比較、結帳」的電商漏斗,開始被 AI 代理人重寫。品牌與平台的競爭,不再只是關鍵字廣告與首頁版位,而是誰能成為使用者一聲「幫我買」後自動啟動的預設代理人。
對產業決策者來說,AI 購物代理人背後其實是一整套「任務型 AI」邏輯:必須同時整合商品資料、用戶歷史、履約能力與支付系統,才能提供可信的推薦。這會促使零售與電商業者重新檢視商品資訊結構、評價系統設計,以及與平台談廣告與抽成條件的方式。
對專業讀者與一般使用者來說,關鍵素養在於:一方面學會清楚定義自己的預算、偏好與風險界線,給代理人足夠明確的限制;另一方面維持對演算法誘因與商業利益的警覺,不把 AI 視為中立仲裁者,而是學會追問「這個建議,對誰最有利」。
05|後續觀察
接下來,有幾個值得持續追蹤的指標。第一,大型電商與零售業者會不會開始對外揭露「由 AI 代理人導購的成交占比與轉換率」,讓市場看得出來代理型電商到底是行銷標語,還是真正能撐起營收成長的新引擎。第二,監管與自律規範如何跟上:例如,是否要求平台明確標示「由廣告驅動的推薦」、要求對代理人決策邏輯做出基本說明。第三,則是台灣與其他市場的在地業者會採取何種策略:自行打造代理人、接入國際平台,還是選擇在「被推薦的資格」上做深度優化,這些不同選擇都會形塑未來幾年的競爭格局。
參考資料:
Morgan Stanley says nearly half of online shoppers could use AI shopping agents by 2030, adding $115 billion to US e-commerce
摩根士丹利相關生成式 AI 與代理型 AI 市場研究報告與對投資人說明資料整理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如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真正有力量的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輸出的深度思考。InfoAI 把全球 AI 趨勢與報告,轉譯成清楚、精準、有觀點的內容,讓企業不只是跟上變化,而是成為洞察的提供者,讓品牌變成被信任的決策夥伴。如果你不想只是「談 AI」,而是想「透過 AI 影響市場與客戶」,那就從內容開始。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
在 AI 改變世界之前
助你先讀懂 AI 世界
每日精選全球 AI 新聞
AI 趨勢 + 新聞 + 深度解讀
Content Power |賦能你在 AI 時代的專業能力
專注於「AI × 專業 × 工作方法」的知識平台
透過框架、流程與方法
協助你在 AI 時代重建專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