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OpenAI 傳將發表「Agent Builder」:AI 代理的工作流時代即將展開

多家外媒預測,OpenAI 可能於 DevDay 發表全新「可視化 AI 代理平台」Agent Builder,挑戰自動化工具與 AI 生態格局。

· 前瞻技術,AI新聞速報,AI工具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外媒傳言:或將推出改變開發方式的新工具

這幾天,全球科技社群的目光再次聚焦在 OpenAI。根據多家外媒報導,包括 TestingCatalog、Tech in Asia 與 BGR 等,OpenAI 可能會在 2025 年 10 月 6 日舉行的年度開發者大會 DevDay 2025 上,推出一款名為 Agent Builder 的新工具。

目前尚未見到 OpenAI 的完整官方公告,此訊息仍屬於「傳言與預測階段」。但多數消息來源指出,這款工具將允許使用者透過 拖拉式流程畫布 方式設計 AI 工作代理(agent),可讓開發者以可視化方式構建、測試並部署自動化任務。

若最終證實,這意味著 OpenAI 將從過去「提供模型與 API」的角色,進一步轉向打造「流程層平台」, 這被視為 AI 應用落地的關鍵門檻,也可能改變未來 AI 工具的使用方式。

外媒形容,Agent Builder 的核心理念是「讓 AI 自己去完成多步任務」。不再只是回答問題或生成文字,而能根據設定的任務邏輯,自主執行分析、整合資料來源、介接內部系統,並在授權與監控下自動完成工作。對多數開發者來說,這樣的轉變等同於從撰寫程式碼,邁入「設計 AI 流程」的新時代。

傳聞中的核心功能:可視化工作流與模組化整合

根據 TestingCatalog 的報導,Agent Builder 將提供一個 可視化畫布(canvas),開發者可將模型節點、外部 API、條件邏輯與資料管線透過拖拉方式串接,形成完整的 AI 任務流程。這樣的設計,讓 AI 代理能跨系統執行任務,從客服回應、文件摘要、報表生成到資料比對皆可自動完成。

內建模板與快速上手機制

部分媒體指出,Agent Builder 可能內建各種範本(template),例如文件問答、知識管理、自動客服與行銷工作流等,讓使用者不必撰寫程式碼即可上手。

整合 MCP、ChatKit Widgets 與外部 API

另一項重點在於整合能力。外媒推測 Agent Builder 可結合 MCP(Multi-Control Protocol) 與 ChatKit Widgets,支援第三方應用程式與外部資料源的串接,進一步強化跨平台運算與即時回應的能力。

預覽測試與安全控管

報導中提到,Agent Builder 內建預覽與測試模式,開發者可在正式部署前模擬流程運作。同時,外流影片顯示工具內含「guardrails」設定,可限制代理執行範圍,以避免誤用與資料外洩。

如果這些功能最終成真,Agent Builder 將不僅是一個開發工具,更可能成為 AI 自動化生態的新入口。

技術與戰略意義:OpenAI 的平台化轉向

從 GPT-4、GPTs、Assistants API 一路發展到 Agent Builder,可以明顯看出 OpenAI 的戰略轉向,從「提供智慧」逐步走向「提供操作」

這個轉向有三層重要意涵:

  1. 降低開發與導入門檻
    對企業與團隊而言,開發 AI 解決方案最大的障礙在於系統整合與流程建置。Agent Builder 若能提供可視化流程設計介面,將讓非工程背景的團隊也能快速原型化 AI 專案。

  2. 鞏固生態綁定效應
    若工作流、模板與外部工具整合都依附於 OpenAI 平台,將使開發者更依賴這個生態圈,進而強化其市場主導權。

  3. 挑戰現有自動化平台
    外媒普遍認為,Agent Builder 的定位可能與 Zapier、n8n、Make、LangGraph 等自動化平台產生重疊。若 OpenAI 提供更直覺的 UX、更穩定的雲端基礎與原生 AI 能力,這些平台將面臨競爭壓力。

從炫技到落地:Agent Builder 仍面臨的挑戰

儘管概念令人期待,但外媒也提醒,這樣的工具若要真正落地,仍須解決以下挑戰:

  1. 技術複雜性與可維運性
    工作流設計越強大,系統就越容易變得難以維護。若缺乏良好的監控、版本控制與錯誤追蹤,企業維運成本將急速上升。

  2. 資料安全與權限控管
    AI 代理若能跨系統操作,勢必涉及大量資料讀寫與憑證授權。一旦防護不當,將引發重大安全與法規風險。

  3. 平台鎖定風險
    若 Agent Builder 無法輸出流程或支援跨平台遷移,企業可能被迫長期綁定單一供應商,失去靈活性。

  4. 信任與透明度
    企業若要讓代理執行任務,必須能清楚追蹤其決策過程與操作日誌。缺乏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與審計機制,將成為導入最大障礙。

這些問題若未解決,Agent Builder 再強大,也可能淪為「概念熱點而非實際生產力工具」。

台灣企業的觀察:從工具到轉型的契機

對台灣企業而言,Agent Builder 所代表的「流程自動化轉型」值得高度關注。

台灣製造業、金融業與服務業正面臨人力緊縮與效率提升壓力,許多企業雖已導入 AI 應用,但在實際整合與自動化落地上仍困難重重。

實際應用潛力

客服中心可利用代理自動回覆客戶問題,製造業能讓代理自動彙整報表、偵測異常數據;銀行與保險業可利用代理比對文件、產出風險分析報告。這些都可望透過可視化流程快速部署。

導入建議

企業在導入前應先釐清兩個關鍵問題:

  1. 資料治理與法規遵循,AI 任務涉及的內部資料應有嚴格控管;

  2. 成本與彈性評估,若採計費制(如以 token 或任務次數為基準),需確保長期運作成本合理。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可先選擇單一流程試點,再視穩定性逐步擴大範圍。這樣能降低導入風險,同時建立內部 AI 自動化能力。

全球市場的競爭加劇:誰能定義 AI 工作流標準

若 Agent Builder 最終問世,將引發自動化與 AI 工具市場的新一輪整併。

Zapier、Make 等平台可能尋求與 OpenAI 合作或對接,而開源社群(如 n8n、LangChain)則會持續強化彈性與擴充性,以對抗生態封閉風險。

這場競爭的核心,不僅在於功能差異,而是誰能成為 「AI 工作流標準制定者」。OpenAI 若能建立一套穩定、安全且廣泛採用的流程語言(workflow language),將擁有定義產業規格的主導權。

對開發者而言,未來的競爭力也將不再取決於寫程式的熟練程度,而在於能否設計高效率、可擴充的 AI 流程。

產業觀察:AI 工具正在進入「操作層」競賽

回顧過去幾年,OpenAI 的每次動作都不僅是技術突破,更重新定義了產業層次。ChatGPT 打開了人機互動的新時代,GPT-4o 推動了多模態革命,而 Agent Builder 若落地,將讓 AI 進一步滲透到「操作層」。

也就是說,AI 不再只是輔助,而是能真正「管理任務、協調流程、執行行動」。這種「流程化 AI」的概念,正逐步成為新一代企業數位基礎設施的核心。

編輯觀點|從模型到流程,AI 競賽的下一戰場

Agent Builder 代表 OpenAI 從「智能生成」進入「智能執行」的新階段。若能兼顧四項關鍵條件:

1. 穩定安全的執行架構

2. 透明可控的代理治理

3. 模板化與社群化的擴充生態

4. 與企業實際工作流接軌的彈性整合

那麼,OpenAI 將不只是一家模型供應商,而是新一代「AI 自動化平台」的標準制定者。對台灣企業而言,這也是一個啟動「AI 工作流轉型」的信號。即使工具仍在傳言階段,企業若能提前研究流程自動化框架、盤點資料接點與 API 結構,未來導入速度將比競爭者快上數倍。AI 正在改變的不只是技術,而是工作的定義與企業的運作方式。Agent Builder,或許只是序章。

延伸閱讀:

OpenAI to debut Agent Builder at DevDay on October 6

https://www.techinasia.com/news/openai-to-debut-agent-builder-at-devday-on-october-6


OpenAI prepares to release Agent Builder during DevDay on October 6

https://www.testingcatalog.com/openai-prepares-to-release-agent-builder-during-devday-on-october-6

OpenAI's new Agent Builder tool leaked before DevDay – What it can do

https://www.bgr.com/1987670/openai-new-agent-builder-tool-leaked-before-devday-what-can-do


What to expect at OpenAI's DevDay 2025 and how to watch it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03/what-to-expect-at-openais-devday-2025-and-how-to-watch-it

New tools for building agents — OpenAI 官方文件

https://openai.com/index/new-tools-for-building-agents

FAQ|關鍵問答

Q1:這篇報導是否基於確定消息?

目前尚未有 OpenAI 官方正式公告。本文綜整多家外媒(包括 Tech in Asia、TestingCatalog、BGR、TechCrunch 等)的傳言與預測,屬於前瞻性報導。

Q2:Agent Builder 與 GPTs、Assistants API 有何不同?

根據外媒描述,Agent Builder 可能是這些 API 的「可視化延伸層」,用戶可在介面中設計多步任務,而非僅以程式碼操作。

Q3:這款工具為何被視為 Zapier、n8n 的潛在競爭對手?

因為它結合了 AI 模型理解力與自動化編排能力,若能順利整合外部 API,將直接進入企業自動化應用市場。

Q4:台灣企業應如何應對?

建議以「試點導入」為策略,先從低風險任務著手,建立內部流程自動化與資料治理能力。

Q5:若傳言不實,是否仍具參考價值?

具備價值。這顯示產業正朝「AI 代理自動化」方向發展。即使 OpenAI 未率先發表,也可能有其他公司推出類似產品。

Q6:對開發者的啟示是什麼?

未來的開發能力重心將從「撰寫程式」轉向「設計 AI 工作流」。懂得設計流程、整合 API 與控管代理行為的開發者,將更具市場價值。

Q7:OpenAI 若正式發表後,InfoAI 會如何追蹤?

InfoAI 將於 DevDay 結束後即時更新相關功能細節與實測報導,並針對 Agent Builder 的商業模式與生態影響推出深度分析。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ContentPower 專注於將龐雜知識化繁為簡

轉化為實用的電子書、工具與行動手冊

打造陪伴你持續成長的學習工具箱

幫助你在職場與生活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