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讀|Poe 推出跨模型多人群組聊天室,打造多 AI 協作新模式
新聞速讀|Poe 推出跨模型多人群組聊天室,打造多 AI 協作新模式
支援200人,200種模型,讓AI 協作走向團隊化

InfoAI 編輯部
AI 已不再是單點助理,而成為可在同一空間協作的多專長成員。
AI 從「單一對話」進化為「多模型共創」,形成智慧團隊的新工作流。
AI 從「單一對話」進化為「多模型共創」,形成智慧團隊的新工作流。
01|理解事件
Poe(由 Quora 打造的 AI 對話平台)宣佈推出「跨模型多人群組聊天室」功能,讓使用者能在同一聊天室中同時邀請多位真人與多款 AI 模型參與對話。這項更新支援 最多 200 名成員,並可一次調用超過 200 種模型,涵蓋文字、影像、音訊、影片生成等不同類型。
這意味著,使用者能在單一對話空間內請多款模型共同解題,例如讓一款語言模型整理文件、另一款影像模型產出示意圖,或讓多個推理模型比較解方優劣。聊天室也支援在對話中標記、指派角色、共享聊天歷史,並能在網頁端和行動裝置同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Poe 強調這項功能並非「多人聊天室」的延伸,而是刻意設計讓多模型彼此互動、補足專長差異,使其成為「虛擬多專長顧問團」。官方指出,此功能特別適合專案討論、文件共創、旅程規劃、教學協作、遊戲與測驗等場景。
這次更新讓 Poe 從「模型的聚合地」走向「模型能共同工作的平台」,將不同 AI 專長整合於同一場景,是其產品線的一次重點升級。
02|解讀新聞
這次更新的核心意義,在於 AI 協作由「一對一」正式跨入「多對多」。以往的對話介面限制使用者與單一模型互動,雖然能切換模型,但無法在同一討論中並行。Poe 的新設計,讓使用者能像召集一個虛擬智囊團般,讓不同模型同時提出建議或創意,大幅提升討論密度與決策速度。
從技術角度來看,Poe 的多模型並行是一次場景層級的突破,不是模型本身更強,而是平台以協作介面重新定義模型之間的互補關係。例如:文字模型整理需求、影像模型產生草圖、程式模型構思架構,使得跨專長協作更接近真實團隊的分工模式。
商業策略上,Poe 的定位更加明確:成為 AI 模型的中介平台。這裡聚合來自 OpenAI、Anthropic、Google 等多家公司的模型,讓使用者不用在不同平台間切換,而能在同一空間建立自己的 AI 組合拳。這不僅擴大使用黏性,也讓 Poe 成為多模型競合的市場節點。
在使用者體驗上,這種「多 AI 協作」的模式自然推動專案管理、文件編輯、數據整理等知識工作流程的重新編排。討論會議不再只是人與人的交流,而會變成「人類+模型」一起形塑的多層對話。這象徵著 AI 工作工具正在往更高層級的協作場景邁進,而不只是提升作業效率。
03|延伸思考
AI 正逐漸形成「專長化」與「團隊化」的運作邏輯。每個模型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這些邊界讓協作變得必要,而非可有可無。真正的效益,來自如何讓模型之間互補、互相驗證與共同推出更完整的解方。
在這樣的趨勢下,讀者對 AI 的理解力需要從「如何跟一個模型互動」擴展至「如何設計模型之間的合作」。這涉及角色設定、資訊切割、任務拆解與流程安排,會讓 AI 不只是助手,而是可被安排在不同職能與階段的數位夥伴。
判斷 AI 技術真正價值的方式,也會變得更加系統化:不是看單一模型多強,而是看它能否在協作場景中扮演清楚的角色,並與其他模型共同構築多層智慧。面對 AI 技術的限制,我們也能更清楚理解哪些任務必須依賴跨模型、多步驟與多角度推進。
對讀者來說,這代表:若希望在 AI 時代具備競爭力,關鍵不只在於熟悉某一個模型,而是具備「打造 AI 團隊」的能力,能在各種情境下理解、分配與串接不同的智慧來源。
04|重點提煉
Poe 推出支援 200 人、200 種模型 的跨模型群組聊天室,讓真人與多款 AI 可同場協作。
多模型並行讓 AI 從單一助理走向「虛擬顧問團」,改變專案討論、文件共創與決策流程。
這次更新讓 Poe 成為多家模型的整合平台,強化其「模型中介」的市場位置。
在 AI 時代的關鍵素養,正從「會用 AI」轉為「會設計 AI 的分工與協作」,理解如何讓模型互補、形成團隊效益。
05|後續發展
接下來可觀察兩個重點:
第一,各大協作平台如 Slack、Microsoft Teams、Notion 是否會加速跟進「多模型共用聊天室」設計,決定 AI 協作市場的競局走向。
第二,多模型在企業內部落地時,是否會面臨資訊隱私、角色衝突、權限控管與效能管理等挑戰,這些將決定協作型 AI 能否真正成為企業工作流程的核心工具。
參考資料:
Poe's AI app now supports group chats across AI models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如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真正有力量的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輸出的深度思考。InfoAI 把全球 AI 趨勢與報告,轉譯成清楚、精準、有觀點的內容,讓企業不只是跟上變化,而是成為洞察的提供者,讓品牌變成被信任的決策夥伴。如果你不想只是「談 AI」,而是想「透過 AI 影響市場與客戶」,那就從內容開始。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在 AI 改變世界之前
助你先讀懂 AI 世界
每日精選全球 AI 新聞
解讀趨勢脈絡與機遇
不是追著熱門新聞跑
而是掌握方向與脈動
InfoAI|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
Content Power 重構並流動知識
重新提煉知識轉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