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Robomart 的三美元革命:外送機器人如何重構品牌直通用戶的新零售戰爭

自駕外送新勢力來襲,Uber Eats 正面迎戰「低價機器人革命」

· 前瞻技術,精選解讀,產業應用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美國新創公司 Robomart 宣佈推出最新一代自駕外送機器人 RM5,強調「每趟三美元固定運費」並且無隱藏費用,正式對 Uber Eats、DoorDash 等主流外送平台發起低價挑戰。這個舉措不僅打破了消費者對高運費、平台抽成的慣性認知,更讓「品牌直通用戶」(Brand-to-Consumer, B2C2)模式躍上國際新零售產業的風口浪尖。

Robomart 不只是會跑的機器人,更是「移動品牌直營店」

Robomart 的定位並非傳統意義的外送車隊,而是一種結合自駕科技、O2O 模式與品牌數位經營的創新服務。消費者只要透過 App 點選產品,附近的 Robomart 機器人就會自動出發,直送商品到家門口。最具特色的是,品牌或零售商可直接入駐 Robomart 平台,自行決定商品、價格與促銷,不必再透過第三方外送平台付高額抽成。這種「品牌直通用戶」模式不僅讓價格更透明,品牌方也能第一手掌握消費數據並強化顧客經營。

三美元外送怎麼賺?自動化與規模經濟創造成本優勢

傳統外送平台收費通常包含 20%~30% 的平台抽成,加上浮動運費、服務費及小費,最終消費者實際支付金額經常高出商品本身不少。Robomart 的「每趟三美元固定費用」來自自動駕駛技術所帶來的人力成本下降、路線整合優化,以及機器人標準化生產與維運的規模經濟。官方宣稱這樣的運作可以將配送成本壓低約 70%,大幅超越傳統人力外送的效率。不過,目前尚未有公開的細項數據(如每台 RM5 製造、維護、電池成本等)。

RM5 機器人設計全解析:城市短程配送的專家

Robomart 最新推出的 RM5 機型,主打城市短程配送與多訂單服務。每台機器人具備 10 個獨立儲物箱(每箱最大可載 50 磅),總載重高達 500 磅,且內建加熱或冷藏裝置,確保食品或生鮮在運送過程中的新鮮度。一次充電最高續航約 180 公里,最大時速可達 40 公里/小時。消費者可利用 App 在家門口直接取貨,大幅提升便利性並縮短等待時間。

測數據與消費者回饋:速度與滿意度雙領先

根據 Robomart 官網及相關媒體披露,在多輪付費試運營(pilot)下,機器人平均送達時間約 9-10 分鐘,顯著快於多數傳統外送平台。更值得注意的是,官網強調重複購買率高達 90%,顯示消費者對於低價、即時與便利性的高度認同。雖然目前尚未有大規模公開數據顯示其實際商業運營時的故障率、誤送、商品損壞比例,但溫控儲物箱的設計,有效緩解了部分消費者對於食品鮮度及品質的疑慮。用戶在社群和媒體上的反饋以正面為主,部分用戶仍關心取貨時段的彈性與個別場景下的配送誤差,但整體滿意度指標明顯優於初期預期。

Austin 以外的部署現況與數據挑戰

截至目前,Robomart 的正式商業部署仍以美國德州 Austin 為主,尚未有公開證據顯示已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其他主要城市進行大規模營運。雖然有部分合作夥伴與零售商在不同地區表達試運意願,但主力市場仍集中於 Austin。這與美國各州自駕車法規鬆綁程度、基礎設施成熟度,以及城市規模和物流場景的適配度高度相關,也反映了現階段自動駕駛外送要大規模複製、擴張尚有實際挑戰。

美國自駕外送法規:監管與市場普及的瓶頸

在法規層面,美國各州對於 Level-4 自動駕駛車輛的上路限制差異甚大。部分州(如加州、德州)對自駕配送持開放態度,允許在監控條件下進行商業化試營運,但對於無人監控、大規模運營仍有一定門檻,包括責任歸屬、保險、道路安全、車輛認證等要求。台灣則主要依賴「無人載具技術創新實驗條例」進行封閉/示範場域測試,距離商業普及仍有法規、基礎設施、保險、消費者認知等障礙。未來若希望在台灣推廣類似模式,必須解決交通法規、人力安全、城市空間規劃等多項政策挑戰。

中國自動配送機器人崛起:從場域試點到規模化 O2O

隨著外送產業的全球化競爭,中國市場在無人配送、外送機器人等領域同樣積極佈局,並產生多種不同於歐美的新零售自動化模式。與 Robomart 在美國城市公共道路直送用戶的「品牌直通用戶」策略不同,中國的自動配送發展路線,更偏重封閉或半開放場域的落地實驗,並從電商、校園與社區場景開始逐步擴展。

阿里巴巴「小螞蟻」自動送貨機器人

阿里巴巴旗下的「小螞蟻」(Xiaomanlv)自動送貨機器人,自 2020 年起開始在大學校園、社區及科技園區部署,累計配送量已超過 1,000 萬單。這些機器人多行駛於校園、住宅小區等路徑規劃相對簡單、行人與車輛流量較可控的空間。小螞蟻具備自主導航、避障、定點取件等功能,並能根據訂單自動分配路徑,支持日用品、外賣及包裹配送。這種模式能有效壓低配送人力成本,同時利用「場域密度」提升單位機器人運用效益。

東(JD.com)無人配送車:大規模最後一公里實驗

電商巨頭京東則以無人配送車隊試行「最後一公里」配送,已在北京、西安、長沙等多個城市進行試點。這些自動車輛可載送數十份包裹或生鮮,透過 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通知收件人定點取貨。京東強調,無人配送車可全天候運作,減少極端天候與人手短缺的風險,尤其在疫情期間展現高彈性與低人力需求。不同於 Robomart 主打消費者直接選購、品牌直營,京東模式更像電商自營物流的自動化延伸,重點在提升物流效率與降低高峰期配送壓力。

外送平台 Ele.me 與新創「白犀牛」:校園封閉場景為主

食品外送平台 Ele.me(餓了麼)則與新創 White Rhino 合作,於上海等地高校內推出無人配送車服務。這些機器人多集中於大學校園或園區場域,能自主避障、實時定位,並通過掃碼或 App 操控領取訂單。這類封閉場域的先行試點,降低了自動駕駛車輛在複雜城市交通中的風險,有利於提升用戶信心、驗證技術可靠性。

城市公共空間的物流自動化:便利商店自動補貨機器人

在深圳等城市,7-Eleven 便利商店、地鐵站點等也開始導入自動補貨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自主搭乘電梯、穿越地鐵通道,協助門市日常補貨,減少人工搬運與夜間人手壓力。雖然不是典型的消費者外送,但此類應用顯示自動化機器人在城市公共設施、物流中樞的潛力。

中國方案對比 Robomart:異同與產業啟示

與 Robomart「品牌直營+城市開放道路直送」模式相比,中國自動配送更聚焦於封閉、半封閉或高密度場域的運作,法規、交通安全及保險風險相對可控。這些案例多以降低單位配送成本、提升訂單密度、優化最後一公里效率為主,部分平台已經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消費者對於自動配送的接受度逐步提升,尤其是校園、社區這類生活半徑明確、配送需求頻繁的場景。

然而,中國自動配送企業同樣面臨機器人製造與維運成本、法規適應、服務故障處理、用戶信任建立等挑戰。目前尚無「全國性統一外送自動化平台」能完全對標 Robomart 的 O2O 直營架構與低價固定費商業模型,但在場域測試、市場教育與物流技術上,提供了台灣與國際市場極具參考價值的發展經驗。

延伸觀察

對台灣與亞洲市場而言,中國這些自動配送機器人實際落地的經驗,尤其在校園、社區、商辦等半開放空間的應用與監管沙盒政策,有助於未來台灣在推動類似方案時,採用「先場域試點、後城市擴大」的分階段策略,降低法規風險,加快產業升級。

台灣產業行動建議與未來展望

觀察台灣消費產業現場,建議企業主與管理層可從三大面向推動 AI Agents 導入:

  1. 優先盤點內部可自動化或高互動頻率的流程,從客服、會員經營、促銷推播等單一場景小規模試點,逐步累積數據與經驗。

  2. 強化跨部門協作與員工培訓,鼓勵團隊參與數位專案,提升對 AI 工具的接受度與創新應用能力。

  3. 需持續投資在地語言模型與文化調校,確保 AI Agents 在本地市場具備真正的服務理解力與信任基礎。

未來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 個人化 AI 助理將深入日常生活,成為消費者隨身的智慧助手。

  • 中小企業導入 AI Agents 的門檻降低,推動產業普及化。

  • AI 服務的資安與個資保護標準同步提升,成為企業治理與產業政策的新焦點。

編輯觀點|台灣消費產業 AI 升級的時代契機

AI Agents 已逐步成為推動消費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為台灣企業帶來流程自動化、服務個人化與營運效率提升的多重效益。現階段,雖有超過七成企業表達導入 AI 技術的高度意願,但多數仍停留在局部應用,尚未實現全面整合與跨部門協作。最大挑戰來自系統整合、數位素養與組織文化轉型。

台灣產業的優勢在於快速響應市場與強大的服務彈性。只要善用這些特點,結合 AI 技術導入,台灣企業將有機會以人機協作的新標準,提升品牌競爭力,並打造兼顧效率與溫度的智慧服務新典範。

參考資料

Robomart unveils new delivery robot with $3 flat fee to challenge DoorDash, Uber Eats

https://techcrunch.com/2025/08/25/robomart-unveils-new-delivery-robot-with-3-flat-fee-to-challenge-doordash-uber-eats/

Experience Autonomous Retail – Robomart

https://robomart.ai/experience

InsideEVs: Robomart RM5 Autonomous On‑Demand Delivery Robot Revealed

https://insideevs.com/news/770078/robomart-rm5-autonomous-on-demand-delivery-robot

Alibaba's driverless robots make 10 million deliveries

https://www.alibabacloud.com/blog/alibabas-driverless-robots-make-10-million-deliveries_599057

JD.com's Autonomous Delivery Vehicles Are Going Mainstream

https://arxiv.org/abs/2001.08096

Ele.me partners with White Rhino for campus robot delivery

https://www.techinasia.com/news/ele-me-partners-with-white-rhino-for-campus-robot-delivery

Robots Deliver Groceries in China's Subways and Skyscrapers

https://www.mentalfloss.com/technology/robots/7-eleven-delivery-robots-use-subway-in-china

Autonomous Vehicle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Across the 50 States

https://www.bakerdonelson.com/autonomous-vehicle-statutes-and-regulations-across-the-50-states

FAQ|關鍵問答

Q1: Robomart 外送機器人與傳統平台有什麼最大差異?

Robomart 透過自駕技術實現固定低價配送,消費者只需支付三美元運費,且品牌可直接經營、掌握數據,無須繳納高額平台抽成。相比之下,傳統平台則依賴人力外送與抽成機制,商家彈性較低,消費者則常面臨運費浮動與額外費用。Robomart 的創新點在於結合自動化、品牌直營與 O2O,提升用戶體驗並降低產業營運門檻。

Q2: 三美元外送模式為何可行?未來有利潤空間嗎?

Robomart 能將運費壓低到三美元,關鍵在於自動駕駛降低人力成本,加上路線整合、標準化維運帶來的規模經濟。品牌方也會支付平台入駐或推廣費用,多元化營收來源減少對單一運費的依賴。不過,目前缺乏完整公開的製造、維護、折舊成本數據,未來若規模化營運,是否能持續維持低價且有獲利,還需觀察實際運作成效與市場接受度。

Q3: Robomart 的模式在 Austin 以外城市有什麼發展?

目前 Robomart 主要在 Austin 進行商業部署,其他城市尚未見大規模落地案例。雖然公司官網及業界有傳聞其在不同區域有試運合作,但暫無公開報告詳列故障率、消費者滿意度等細項數據。此舉反映出新興自駕外送服務的市場複製還有實質挑戰,主要受制於地方政策、基礎設施與市場成熟度。

Q4: 美國與台灣在自駕外送法規上有什麼不同?

美國各州法規差異大,部分州開放 Level‑4 自駕配送車在有監控情況下試營運,但無人監控、商業規模化仍有限制,需滿足保險、責任、道路安全標準。台灣則主要透過「無人載具技術創新實驗條例」進行封閉場域測試,尚未允許全面商業應用。法規創新、配套建設與消費認知提升,將是兩地未來能否大規模導入的關鍵。

Q5: 中國的自動配送機器人與 Robomart 有哪些異同?

中國多數自動配送機器人專注於封閉場域(如校園、社區、科技園區、便利商店等),強調高密度、短距離、多訂單的高效運營。與 Robomart 強調品牌直營、城市公共道路直送消費者不同,中國方案在監管沙盒、場域試點上取得良好成效,對台灣與亞洲市場推動新零售自動化極具參考價值。未來如果法規與技術配套成熟,有機會推動更開放的 O2O 直營外送生態。

Q6: 消費者對機器人外送有什麼疑慮?取貨品質如何確保?

Robomart 採用分區儲物箱設計,每箱具備冷藏或加熱功能,以確保食品新鮮與安全。消費者取貨時需用 App 開啟指定儲物箱,過程簡便。目前官網稱有九成使用者重複購買,顯示滿意度高。但因尚未有大規模負面經驗數據,對於特殊場景的誤差、商品破損、配送延遲等問題,仍需隨運營規模擴大而進一步觀察。

Q7: 台灣零售與外送產業如何因應這波變革?

台灣可從 Robomart 及中國自動配送經驗學到品牌直營、O2O 數據經營與自駕技術應用的潛力。未來零售業者與新創公司若能結合自動化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InfoAI 也為企業與組織提供專屬主題的內容策劃與供稿服務,若有合作需求,歡迎聯繫: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進行編輯輔助,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