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千億美元的AI創世神話!軟銀孫正義密謀「伊邪那岐」計畫,劍指輝達GPU霸權
AI 新聞速報|千億美元的AI創世神話!軟銀孫正義密謀「伊邪那岐」計畫,劍指輝達GPU霸權
軟銀將聯合中東主權基金,豪賭百億美元催生一家全新的AI晶片巨獸,意圖掌握通用人工智慧(AGI)時代的「心臟」

InfoAI 編輯部
全球科技與投資界正屏息以待,關注著日本軟體銀行集團(SoftBank Group)創辦人孫正義的一項驚天佈局。根據多方消息證實,孫正義正在幕後積極推動一項代號為「伊邪那岐(Project Izanagi)」的超級計畫,目標籌集高達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兆元)的龐大資金,創立一家全新的半導體公司,其唯一目標就是終結輝達(Nvidia)在人工智慧(AI)晶片市場的絕對統治地位。
這項計畫的規模與野心,使其成為自AI浪潮席捲全球以來,最令人震撼的單一投資計畫。它不僅僅是一次商業豪賭,更被視為孫正義試圖親手打造未來「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所需核心基礎設施的創世之舉。
伊邪那岐:以日本創世之神為名的野心
「伊邪那岐」之名,源自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父神,象徵著「創造」與「新生」。這個命名本身,就已揭示了孫正義的龐大野心,他不僅僅想在現有的AI市場分一杯羹,而是要從零開始,創造一個全新的、足以與輝達匹敵的AI晶片生態系。
消息人士透露,「伊邪那岐」計畫的千億美元資金,將由軟銀率先投入300億美元,剩餘的700億美元則將尋求中東地區的大型主權財富基金共同注資。若計畫成真,這筆資金將遠遠超過微軟對OpenAI的百億美元級別投資,成為AI領域史上最大規模的融資行動。
孫正義的願景是:這家新公司將專注於設計、開發和製造專為AGI時代設計的超級晶片。他深信目前的AI技術,如大型語言模型(LLM),僅僅是通往AGI的序章,而未來十年內,遠超人類智慧的AGI將會誕生。屆時,全球對運算力的需求將呈現指數級增長,而誰掌握了生產這些「大腦」的晶片,誰就掌握了未來世界的話語權。
安謀(Arm)將成計畫基石
在這場豪賭中孫正義手中最大的王牌,無疑是軟銀持有多數股權的英國晶片設計巨頭:安謀(Arm)。「伊邪那岐」計畫預期將與安謀進行深度互補與合作,甚至可能成立一個全新的事業體。
安謀以其低功耗、高效率的晶片架構聞名於世,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佔有率超過99%。儘管在資料中心與AI訓練領域,安謀的架構目前尚不及輝達的GPU生態系,但孫正義顯然看到了將安謀的設計能力與龐大的資金結合,打造出一個足以挑戰輝達「CUDA」護城河的全新平台的可能性。
分析師指出,此舉可能是孫正義為安謀的未來鋪設的一條更具想像力的道路。與其讓安謀在輝達主導的市場中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利用安謀的技術積累,為其量身打造一個全新的戰場。
直面輝達:一場無法迴避的晶片戰爭
孫正義此舉無疑是向市值已突破2兆美元的AI巨無霸輝達,發出了最直接的戰書。輝達憑藉其CUDA運算平台,建立了一個極其強大的軟硬體生態系,讓開發者高度依賴其GPU進行AI模型訓練與推論。這道「護城河」之深,使得任何挑戰者都難以撼動。從AMD到英特爾,再到各大雲端服務商(CSP)自研的ASIC晶片,至今仍未有任何一方能真正威脅到輝達的霸主地位。
然而,孫正義的「伊邪那岐」計畫,試圖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破局,那就是「資本暴力」。透過注入千億美元的資金,這家新公司將有足夠的彈藥進行天價的研發投入、挖角全球頂尖的晶片設計人才,甚至建立自己的晶圓廠或取得台積電等頂級代工廠的產能優先權。
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將不只是技術之爭,更是資本、生態與意志力的全面對決。
孫正應的「All in」時刻
在過去幾年,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因對WeWork等新創的投資失利而飽受批評,孫正義本人也一度從台前轉趨低調。然而,AI的浪潮顯然重新點燃了他的鬥志。
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的人生已進入「全力投入AI」的階段,並將實現AGI視為自己的終極使命。從減持阿里巴巴股份,到推動安謀成功上市,再到如今謀劃「伊邪那岐」計畫,孫正義所有的動作,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將軟銀徹底轉型為一家全球領先的「AI革命公司」。
「伊邪那岐」計畫,正是這場轉型的核心引擎。它的成敗不僅將決定軟銀的未來,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球AI產業的版圖。一個千億美元的AI創世神話已經拉開序幕,全世界都在看,孫正義這次能否真的成為那位開天闢地的神。
參考資料:
SoftBank's Masayoshi Son seeks $100bn to build AI chip venture
https://www.ft.com/content/3bdaa695-6dc6-44d4-93c1-cc766cc707f5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InfoAI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