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美軍攜手 TurbineOne 推出前線 AI 系統:讓士兵手機也能即刻辨識威脅

美國陸軍邁向「AI 戰術化」新局,台灣也值得借鏡

· AI新聞速報,產業應用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戰場即時化:AI 不再只存在雲端,而是隨行於士兵身邊

美國陸軍近期與矽谷新創 TurbineOne 簽署一項 五年期、上限達 9,890 萬美元的 IDIQ 合約,將其 Frontline Perception System(FPS) 部署到士兵使用的筆電、手機與無人機裝置上,實現邊緣 AI 運算,無需仰賴雲端服務。

這套系統強調即時、斷網可運作的分析能力,讓 AI 成為「每位士兵都能操作的戰術助手」,象徵著 AI 技術的部署範疇從指揮中心正式擴展至第一線作戰單位。

「抗干擾+億倍加速」:20 小時的分析時間壓縮為 20 秒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TurbineOne 的系統可以整合紅外線影像、雷達偵測、無線電波等多種資料來源,在無通訊網路的環境下,也能運作自如。該系統可在 20 秒內完成以往需花 20 小時才能完成的威脅分析任務。

這樣的效能差距,對戰場存活率與作戰反應時間而言,是革命性的轉變。

「敏捷部署」成美軍新標準:一週 200 次升級上線

TurbineOne 與美軍部隊的合作並非傳統長期規格導向,而是快速部署、快速修正、快速迭代的敏捷開發風格。據報導,在初期實地部署期間,TurbineOne 即根據士兵實際使用反饋,在一週內完成超過 200 次版本升級,大幅超越傳統軍火商的更新頻率。

這顯示美軍不再只是向大企業採購封閉系統,而是願意與小型新創密切合作,打造更符合現場需求的 AI 工具。

技術亮點:無需撰寫程式、硬體無關,真正打破邊界

Frontline Perception System(FPS) 系統具備以下幾項核心特性:

  • 邊緣 AI 處理:所有分析可直接在裝置端完成,不需連線雲端。

  • 硬體中立性:能搭配現有筆電、手機、無人機等裝置使用。

  • 多模態資料融合:能整合紅外線影像、聲學訊號、無線電等資料。

  • 介面親民、無需程式能力:士兵無需具備技術背景,也能操作與訓練模型。

這些設計皆源自創辦人 Matt Steckman 過去在軍中服務時的實務觀察,讓 AI 真正從後方支援轉化為前線戰力。

為何值得關注:AI 在極端條件下也能成為戰術決策支援

這項部署案背後,其實反映出三大趨勢轉變:

  • AI 部署場域轉變:從雲端數據中心進入無網環境的極端場域。

  • 新創導入國防市場:不再是大企業專屬,新創能量成為創新主力。

  • AI 軟體成為軍事決策核心元件:不再只是輔助資訊,而是即時判斷依據。


給台灣的啟示:山域通訊不穩下,前線 AI 顯得更迫切

台灣若發生軍事衝突,面對通訊干擾、山區地形複雜等因素,傳統雲端依賴的軍事系統容易癱瘓,這使得「可離線運作的前線 AI」成為潛在突破口。具體可借鏡方向包括:

  • 結合民用裝置開發前線 AI 工具:以手機、筆電搭配模組化感測器。

  • 本土研發多模態資料融合系統:支援海空偵蒐、山區搜尋、邊境巡防。

  • 跨單位組成「前線 AI盟」:由 AI 團隊、國防科技廠、資安公司共同研發。

未來值得追蹤的發展方向

  • 美軍是否進一步將 FPS 系統擴及海軍、空軍等單位?

  • 國際盟邦是否引入相同系統形成聯防生態?

  • 這種「抗斷網」AI 系統是否能用於災難救援、林野火災防控?

  • 台灣能否推動民軍共用型前線 AI 工具,建立自主防衛技術能量?

總結觀點:AI 的戰略價值,來自是否能在關鍵場域被使

TurbineOne 的案例說明,AI 的競爭力不只來自參數量與推論速度,而是來自「是否能在真正需要它的時刻發揮作用」

對台灣而言,打造能在無網環境、硬體資源受限情況下運作的 AI 工具,不只是軍事上的戰略投資,也是面對極端氣候、災害場景下的生存科技。

FAQ|關鍵問答

Q1:TurbineOne 合約的金額多少與性質是什麼?

這是一份由美國陸軍授予的 IDIQ 合約(Indefinite Delivery / Indefinite Quantity,不定期/不定量),總金額上限為 9,890 萬美元,期限為五年。這類合約常用於具彈性需求的技術採購案,代表軍方可以依實際需求分批下單、調整部署數量與節奏。此合約是美軍針對 AI 技術導入流程「商業化、模組化」趨勢的重要指標,顯示新創公司如 TurbineOne 正獲得主流國防體系的高度信任與採納。

Q2:Frontline Perception System 的實際功能有哪些?

Frontline Perception System(FPS)是一套專為戰場前線設計的邊緣 AI 系統,具備多模態感測器資料分析與即時威脅判斷能力。它可在不仰賴雲端與網路連線的環境中,自主運作並完成資料分析與視覺辨識任務。功能包含:

  • 將紅外線影像、雷達訊號、無線電訊號、聲音資料等整合處理。

  • AI 模型可辨識戰場中敵我目標、潛在攻擊來源、伏擊區與移動路線。

  • 分析時間可縮短至 20 秒以內,實現幾乎即時的回饋。

  • 系統設計具備模組化與硬體中立性,可搭配手機、筆電、無人機等多種裝備運作。

這項功能組合不只強化士兵判斷能力,也使得部隊在無支援狀態下仍能做出戰術反應,是現代野戰環境中的重要戰力升級。

Q3:這套系統目前是否已在美軍實際部署?有什麼反饋?

是的,TurbineOne 的系統已部署在美國陸軍特定單位進行實測。根據《華爾街日報》與官方新聞稿指出,在實地部署階段,TurbineOne 根據士兵實際操作回饋,在短短一週內完成超過 200 次版本迭代與功能修正,反映出極高的敏捷開發與實戰導向設計能力。此舉也改變了傳統軍火商的交付流程,使 AI 工具能真正貼合戰場需求,不再只是靜態「供應商交付制」。

部署反饋也顯示,士兵在操作上無需程式背景,只需使用直覺化操作介面,即可完成模型訓練與威脅分析,大幅降低使用門檻。

Q4:這類 AI 系統是否適合推廣至民用場域?有哪些應用潛力?

絕對適合。雖然 FPS 系統源於軍用需求,但其核心技術 :「無網路運作的邊緣 AI」、「多模態資料融合」、「低技術門檻使用設計」, 在許多民用場域同樣具有高度價值,尤其適用於:

  • 災害應變現場:如地震、風災導致通訊中斷時,搜救人員可使用前線 AI 快速定位受困者、判斷崩塌區域。

  • 野外與山林搜救任務:整合紅外線、聲學訊號與 GPS 資料,快速縮小搜尋範圍。

  • 極端氣候現場監控:在無法即時回傳資料的偏遠氣象站,讓裝置自行分析趨勢並發出警報。

  • 能源與礦區巡檢:礦場與石油平台等高風險場所,可藉此強化安全警戒與預警系統。

民用推廣的關鍵在於調整使用介面、降低成本與提升模組化程度,這也是台灣 AI 團隊與裝置整合商的潛在合作機會。

Q5:台灣是否具備開發或導入類似前線 AI 系統的能力?實務上應該怎麼做?

台灣在 AI 軟體開發、感測器製造、無人機系統整合與通訊模組設計上具備堅實基礎,具備開發類似系統的潛力。不過目前仍欠缺的是:

  1. 整合導向的系統級設計團隊:需要能跨足硬體、軟體與資安的團隊合作。

  2. 模組化套件商業化策略:若能將 AI 邊緣運算模組做成可快速搭配的開源規格,將有助擴大民防與商用部署。

  3. 政策與軍民協作支援:政府可考慮推動「前線 AI 示範應用場域計畫」,由軍方、消防署、林務局等單位聯手試點。

長遠來看,若能結合國防科技院、工研院與民間新創,建立「台灣版 FPS」,不但能提升國防實力,也能在 AI 國際應用領域中樹立戰略地位。

參考資料:

Army's Contract With Startup to Give Soldiers Battlefield AI

https://www.wsj.com/tech/ai/us-military-ai-contract-turbineone-c2a146b1

Army Awards TurbineOne Contract for AI‑Powered Edge Target Recognition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904941690/en/Army-Awards-TurbineOne-Contract-for-AI-Powered-Edge-Target-Recognition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