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華為啟動 Agentic AI 革命:自主決策系統成企業智慧化升級的新臨界點
精選解讀|華為啟動 Agentic AI 革命:自主決策系統成企業智慧化升級的新臨界點
從水泥廠到智慧城市,Agentic AI 正在改寫全球產業運作與決策邏輯

InfoAI 編輯部
AI 不再聽命於人,而是「決策夥伴」
2025 年 10 月,華為雲首席技術官張宇昕在上海舉行的 Huawei Cloud AI Summit 上,首次完整對外揭示其 Agentic AI 的架構與產業應用進展。現場聚集上千位來自政府、企業與科技界的領袖,共同討論自主 AI 對企業轉型與產業競爭力的深層影響。
在過去,AI 多扮演「被動工具」的角色,只能執行人類設定的任務。如今,Agentic AI 已能根據環境變化自主規劃、決策與行動,開始在製造、文化觀光、城市治理等領域中擔任決策協作夥伴。
根據華為與合作企業的公開資料,這類系統的導入正在促使企業流程、專業角色與數位治理模式 發生結構性調整,並成為全球產業智慧化的新門檻。
讓 AI 能夠「思考」的雲端基礎:CloudMatrix384 架構
Agentic AI 的誕生推動了雲端運算架構的革新。華為推出的 CloudMatrix384 超級節點系統,正是專為自主代理設計的混合運算平台。
這套架構以高速 MatrixLink 網路 將 384 顆 Ascend 910C NPU 串接成單一邏輯體,形成能自動分配資源、動態協同的「智慧雲」。它針對 MoE(Mixture of Experts)模型優化推論,透過「專家並行(Expert Parallelism)」設計,減少晶片閒置時間,讓單卡推論速度提升 4~5 倍。
這種效能提升不僅是速度的進步,更代表架構理念的轉變。傳統雲端強調「靜態分配」,使用者下指令,系統分配資源;而 Agentic AI 需要「動態自調」,AI 根據任務狀態主動調整算力、記憶體與頻寬配置。在這個架構下,算力不再屬於使用者,而是屬於任務本身。
從模型到決策鏈:AI 的自主學習曲線
要讓 AI 具備行動與判斷能力,模型必須學會「做選擇」。這意味著整個訓練邏輯需要重新設計。
Huawei Cloud 採用三層方法論推動行業化落地:
完整資料管線:自動化蒐集、清理、標註與管理資料。
增量訓練流程:模型可依新資料自動微調,提升效能 20~30%。
智慧評測平台:以產業指標為核心,快速驗證模型的準確性與回應速度。
這樣的訓練模式讓 AI 逐步形成「產業意識」。例如水泥廠的代理不只監測溫度與壓力,更能理解不同原料、氣候與燃料組合對熟料強度的影響;文化旅遊產業的 AI 則能辨識歷史文本、影像與地理資料的關聯性。這是人類知識工程的延伸,只是主體換成了 AI。
AI 重構企業決策鏈:從工廠到城市的應用實例
製造業:從專家經驗到演算法邏輯
安徽的 Conch 集團 導入華為雲架構建立水泥代理系統,被視為製造業智慧化的標誌性案例。過去工程師需憑經驗調整煅燒曲線與燃料比例,如今 AI 能根據即時資料與能源指標自動建議最優參數。實測顯示,熟料強度預測誤差低於 1 MPa,能源消耗下降 1%。這使得生產控制權部分轉移給演算法,工廠的操作模式也從「人指揮 AI」變為「AI 主導、人監管」。
文化旅遊與城市治理:從資料孤島到決策中樞
陝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 透過 Huawei Cloud 建立「文化旅遊資料平台」,整合歷史檔案、影像與地理資料,形成 AI 驅動的「文化大腦」,協助資產驗證、旅遊動線分析與影音內容生成。而在 杜拜市政廳,AI 代理結合虛擬人與數位雙生系統,能自動監控建設進度、預測災害並調度資源。這些應用顯示,AI 已從輔助分析者成為城市與企業運作的「決策中樞」。
企業營運:從指令執行到閉環協作
華為的 Versatile 平台 讓企業能自建 AI 代理。以 Smartcom 為例,其「企業差旅代理」可根據公司規範、航班資料與員工習慣,自動完成訂票與報銷,平均用戶三輪互動即可解決 80% 問題。AI 不再只是客服,而是持續優化流程的協作節點。
組織轉型:決策權的重新分配
當 AI 開始主導決策流程,企業的組織結構也在被重塑。
第一層變化,是中層職能的再定義。
排程、品質管理、報表分析等「中介性任務」逐漸由 AI 接手,主管的角色從下達命令轉為設定邊界與監控指標。
第二層,是跨部門協作的再設計。
Agentic AI 能自動整合財務、營運與供應鏈資料,生成即時決策建議,企業的資訊牆被動瓦解,決策流向水平化。
第三層,是治理模式的再建構。
當決策不再完全由人主導,責任界定成為新課題。
企業需建立具「撤銷與復原」能力的 AI 決策機制,確保自主代理的行動可追溯、可修正。同時,「AI 行為稽核」與「模型治理」也將成為企業新的治理職能。
全球競賽:Agentic AI 成為新基礎設施
Agentic AI 不僅改變企業內部流程,也改寫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美國的 OpenAI、Anthropic、Google 等公司正研發「多代理協作」(multi-agent orchestration)架構,而華為則憑藉 Ascend 晶片與雲端運算優勢,把自主代理技術推入實際生產場景。
產業競局的重心正在從「模型之爭」轉向「架構之爭」:
美國 主導 AI 軟體與開發協議(如 GPT、Claude)
中國與亞洲聚焦硬體與算力互聯
歐洲 則以「AI 治理標準」與可追溯框架為核心
這三股力量將在未來兩年決定全球企業的技術底層選擇。
給台灣的啟示:從製造鏈到 AI 治理鏈的機會
全球 Agentic AI 正從單一場域擴展到文化、醫療、物流與城市治理等領域,這對台灣具有重要啟示:
強化資料基礎建設:建立標準化資料格式與產業資料平台,推動跨域共享。
建構產業領域專用資料庫與 AI 模型:結合製造、醫療、文化等場域經驗,發展專屬代理。
培養跨域決策人才:讓人力資源從執行者轉為「AI 協同決策者」。
建立產官學實務標準:推動開放資料政策與代理行為審計制度,降低導入障礙。
若台灣能提前佈局並主導 AI 治理標準,將有機會在亞洲新一輪智慧產業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編輯觀點|Agentic AI:從效率革命到決策權的重組
Agentic AI 的崛起,象徵企業正式進入「後自動化時代」。這不只是算力升級,更是一場關於組織哲學的改寫,從人類單一決策中心,走向人機共治的網絡系統。
對企業而言,導入 Agentic AI 並非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關於 決策流程、資料治理與跨域協作 的深層變革。真正的革命不在於效率,而在於權力結構的再平衡。企業第一次必須面對「非人類決策者」,這既是管理挑戰,也是治理課題。
從製造業到城市治理,我們已經看到 AI 接手部分「決策鏈」。接下來的關鍵在於:
企業能否建立 AI 責任機制,讓自動化行動可追溯、可復原
政府能否設定 AI 行動邊界,確保技術不超出倫理與安全範圍
社會能否逐步接受與機器共享決策的現實
華為的 Agentic AI 嘗試從工業現場出發,把理論化為產能,雖非完美,但揭示了清晰趨勢:AI 正從工具進化為組織的一員。
未來競爭將不再只是「技術部署力」的比拼,而是「資料主權、決策自動化能力」與「產業專屬 AI 架構」的多維競爭。
對台灣而言,若能及早佈局、強化資料治理與人機共創能力,不僅可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維持優勢,更能以治理與韌性成為亞洲 AI 生態的標竿。
最終,Agentic AI 的價值不僅在於產線效率,更在於人機共治所帶來的制度創新與長期競爭力。
參考資料
How Huawei is building Agentic AI systems that make decisions independently
https://www.artificialintelligence-news.com/news/huawei-agentic-ai-systems/
What is Huawei Cloud's Agentic AI Supernode Infrastructure?
https://datacentremagazine.com/news/how-huawei-cloud-versatile-tackles-enterprise-ai-agents
Turning data into knowledge: How Huawei is upgrading storage for the AI era
https://www.techradar.com/pro/turning-data-into-knowledge-how-huawei-is-upgrading-storage-for-the-ai-era
Huawei Launches Industry's First AI Core Network, Enabling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of AI Agents
https://www.huawei.com/en/news/2025/3/mwc-ai-core-network
延伸思考問答
Q1. Agentic AI 的本質與傳統 AI 最大差異是什麼?
Agentic AI(自主決策型 AI)強調能獨立感知、規劃、判斷與執行,跳脫傳統只能單一回應的設計。它能結合多資料來源、主動協調並作出複雜決策,適用於產業級多步驟流程。
Q2. 華為 Agentic AI 案例對台灣產業的啟示為何?
台灣若要複製類似模式,需從資料治理、AI 運算基礎建設、產業 know-how 整合與專屬模型訓練等多層面著手。最關鍵的是打造開放的跨產業數據生態。
Q3. 自主決策 AI 對人類專業與企業流程有何影響?
AI 將協助處理高複雜、重複或即時性強的決策,人類則轉向負責創新、倫理與戰略決策。企業流程也需配合調整,強化人機共治機制。
Q4. 華為的 CloudMatrix384 與 AI-Native Storage 技術有何優勢?
根據華為與合作夥伴公開資訊,這些技術提升 AI 訓練與推理效能,有助於大模型產業落地,但成效仍需第三方驗證。
Q5. 企業導入 Agentic AI 會遇到哪些挑戰?
最大難題在於資料品質、IT 基礎設施投資、專業人力訓練與跨系統整合。產業標準化與開放資料政策,是能否成功落地的關鍵。
Q6. Agentic AI 技術將如何影響全球產業格局?
數據主權、決策自動化與產業專屬智能體建設,將成為未來全球產業升級與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善用 Agentic AI 的企業更能抓住下一波產業紅利。
Q7. 台灣哪些產業最適合率先導入自主決策 AI?
建議以製造業、醫療服務、智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與物流供應鏈等為主,這些領域痛點明確,較易展現 Agentic AI 的產業價值。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