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鴻海劉揚偉證實會晤 OpenAI,下一步將與輝達洽談 AI 伺服器合作
精選解讀|鴻海劉揚偉證實會晤 OpenAI,下一步將與輝達洽談 AI 伺服器合作
鴻海加速生成式 AI 佈局,台灣 AI 產業鏈迎向高附加價值新時代

InfoAI 編輯部
OpenAI 會談消息帶動鴻海及 AI 供應鏈股價齊揚
2025 年 10 月,鴻海(Foxconn)董事長劉揚偉於公司法說會中親自證實,已與全球生成式人工智慧領導品牌 OpenAI 高層會晤,雙方針對未來合作機會進行交流。此消息公布後,鴻海(2317)股價當日漲幅超過 3%,台灣 AI 伺服器、散熱、PCB 等族群同步受惠。市場普遍解讀,這代表台灣企業積極接軌國際 AI 生態圈,並進一步增強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話語權。
鴻海攜手 OpenAI、輝達,布局全球 AI 雲端新格局
劉揚偉強調,鴻海不僅已與 OpenAI 商談合作,近期也將與全球 AI 晶片及伺服器龍頭輝達(Nvidia)進行進一步洽談。輝達 H100、B100 等高階 AI 晶片為全球生成式 AI 運算的關鍵基礎。台灣伺服器產業鏈市佔全球逾九成,鴻海與輝達深化合作,可望強化本地企業在資料中心、雲端計算、AI 應用等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這也象徵台灣從純硬體製造向系統解決方案與國際標準制定參與者的升級。
AI 伺服器優勢引領產業鏈升級,台灣關鍵地位受全球關注
台灣長期在伺服器、先進製程晶片(台積電)、散熱、PCB、記憶體等供應鏈環節中佔據領先地位。隨著 AI 應用普及,國際品牌如 OpenAI、輝達、微軟、Google 大量採用台灣 ODM 廠製造的高效能硬體,帶動供應鏈轉型升級。現今台灣廠商不僅聚焦生產,更積極投入 AI 專用模組設計、軟硬體整合及智慧應用解決方案,持續推升產業附加價值與全球競爭力。
鴻海戰略轉型啟示:從硬體大廠到 AI 解決方案設計者
鴻海持續加大對雲端運算、AI 伺服器、資料中心、AIaaS(AI as a Service)等領域的投入,不僅提升整體毛利率,也為台灣電子產業開拓新的成長動能。藉由與國際科技領導品牌共同參與標準制定、平台建構與創新應用設計,鴻海正帶領台灣企業轉型為全球 AI 生態圈中不可或缺的「方案設計者」與「策略夥伴」。這不僅強化供應鏈彈性,更有助提升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價值定位。
全球競爭新挑戰下的台灣產業鏈機會與關鍵對策
面對地緣政治變局、國際產業升級、AI 技術快速演進,台灣企業需加速提升軟硬體整合、AI 研發、國際標準參與與人才培育能力。同時,供應鏈韌性、ESG、資安、國際合規管理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發展重點。唯有持續推動軟硬結合創新、深化與國際大廠策略聯盟、積極開發 AI 在醫療、製造、自駕車、智慧城市等多元應用場景,台灣產業鏈才能穩健擴大在全球產業競爭的影響力。
觀點洞察|鴻海啟動國際策略合作,台灣 AI 產業鏈迎來全新拐點
此次鴻海由董事長領軍親自對接 OpenAI 與輝達,標誌台灣產業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全球 AI 解決方案設計與產業標準推手」。面對全球生成式 AI 熱潮,台灣要立足國際舞台,必須強化自有技術能量、參與國際規範制定與策略性合作,持續推升軟硬體整合創新。
未來台灣產業發展關鍵在於:
一、強化產學合作與跨領域人才培育
二、積極投入國際標準組織
三、持續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全球市場價值
鴻海這次主動出擊,正是帶動整體產業邁向高附加價值與全球領導地位的重要關鍵。
參考資料
Foxconn Shares Rise After Chairman Says Met With OpenAI, Plans Nvidia Next
https://www.wsj.com/tech/foxconn-shares-rise-after-chairman-says-met-with-openai-plans-nvidia-next-263317fb
延伸思考問答
1. 鴻海與國際 AI 領導品牌策略聯盟,是否代表台灣供應鏈將主導產業規則?
這次鴻海由董事長劉揚偉親自與 OpenAI 及輝達(Nvidia)等國際 AI 巨頭會談,顯示台灣不再只是被動參與全球科技產業鏈,而是逐漸從「生產基地」轉向「策略夥伴」與「規則共同制定者」的角色。以 AI 伺服器為例,全球九成以上的 AI 伺服器出自台灣 ODM 廠商之手,掌握核心零組件與設計能力。當鴻海能夠直接對接 OpenAI 這類引領生成式 AI 標準的企業,等於參與了全球 AI 生態圈的「第一現場」。然而,能否真正主導產業規則,還需台灣持續強化軟體設計、雲端運算與 AI 系統整合實力,並積極加入全球標準組織、聯盟,在制定規格、資安、倫理等議題上提出台灣觀點。未來,只要持續強化創新與系統整合能力,台灣供應鏈確實有機會從「執行者」走向「規則共創者」的新角色。
2. 台灣企業如何強化 AI 軟硬體整合,避免陷入單純代工?
台灣電子產業擅長硬體製造與供應鏈管理,但面對 AI 時代的數位轉型浪潮,僅靠硬體優勢已難以維持長期競爭力。要突破代工角色,必須向「軟硬整合」升級。第一,企業需投資自有 AI 軟體團隊,開發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邊緣運算等平台,讓硬體不只是設備,而是提供解決方案。第二,加強與全球 AI 巨頭與新創合作,共同參與 AI 應用場景的開發,如智慧製造、醫療、車用、機器人等領域。第三,建立跨域人才庫,推動工程師與產品經理同時具備軟體、硬體、AI 應用設計能力。最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前卡位全球市場規格。當台灣企業能以「AI 系統設計者」或「產業應用整合商」身份面對國際市場,就能有效擺脫代工標籤,創造更高價值。
3. 美中科技戰下,台灣 AI 產業鏈如何兼顧安全與成長?
美中科技競爭導致供應鏈分流、技術管制愈發嚴格,台灣作為全球科技產業鏈樞紐,勢必受到影響。首先,企業必須強化供應鏈韌性,多元化零組件來源,分散地理與客戶風險,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其次,建立資安防護與合規管理體系,確保產品與數據在跨國合作時符合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規範,降低合作阻礙。第三,積極與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地的產業夥伴、標準組織、智庫建立聯盟,推動國際共識與合作項目。第四,針對 AI 晶片出口管制、關鍵技術限制等議題,台灣企業可透過業界協會或國際產業組織爭取合理配額與彈性,確保產業發展不被掐斷。總體來說,台灣要同時把握國際合作機會與掌握自主安全底線,才能穩健發展 AI 產業鏈。
4. 鴻海轉型生成式 AI,對其他產業有何啟示?
鴻海這次親自與 OpenAI、Nvidia 會談,展現出台灣電子業「主動對接全球趨勢」的策略轉型,對其他企業帶來三大啟示。第一,台灣廠商必須主動投入未來科技前線,而非只等國際大廠下單。只有參與標準討論、創新合作、共同開發,才能搶佔高附加價值的位置。第二,企業必須跨足軟體、數據與平台經濟,例如結合雲端運算、AI 應用平台、訂閱制服務,打造更高的營收來源。第三,要勇於投入資源於新興領域(如自駕車、AI 機器人、智慧醫療),不斷嘗試並快速學習,避免產業升級失速。鴻海的動作說明,只要台灣企業勇於對接新賽道,主動尋找合作夥伴,將有機會在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站穩腳步。
5. 國際資本市場如何評價台灣與全球 AI 品牌合作?
資本市場對於「國際合作」、「高層會談」以及「新興技術佈局」通常給予正面評價,因為這代表企業有機會突破本地市場限制、進入全球價值鏈上游。以本次鴻海新聞為例,股價即時上漲,相關 AI 供應鏈族群也同步受惠。對國際投資人而言,台灣企業若能在 AI、雲端運算、數位轉型等領域擔任關鍵合作夥伴,有助於提升品牌與市場定價權。長期來看,這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技術與人才流入台灣。不過,國際合作必須轉化為具體業績、產品創新與營收成長,否則熱度容易短暫消退。因此,台灣產業需要持續深化合作內容,並展現明確的產業升級成果,才能讓資本市場保持長期信心。
6. 台灣如何培養 AI 策略與創新人才?
AI 人才的關鍵不僅在於程式語言與演算法技能,更在於「策略規劃」與「創新應用」能力。台灣需要推動跨領域教育改革,讓工程、管理、設計、社會科學等不同背景的學生都有機會接觸 AI 與產業應用。企業內部應推動 AI 素養訓練,建立持續學習平台,讓員工能理解 AI 技術的本質、商業價值與道德風險。產學合作則可設計「產業專案型課程」,讓學生與企業共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跨界整合力。此外,政府可鼓勵新創競賽、國際交流計劃、開放式創新平台,吸引國內外人才加入 AI 生態圈。最終,台灣要培養的是既懂技術、又懂商業,並具備全球視野與倫理思辨力的「AI 策略人才」,才能帶動產業真正升級。
7. 鴻海與輝達合作是否有機會帶動產業標準?
鴻海與輝達(Nvidia)若能深化合作,有很大機會對全球 AI 伺服器、生態系標準產生影響。首先,兩者若共同開發新的 AI 雲端架構、伺服器模組或散熱技術,有機會被國際市場大量採用,進而成為產業新標準。其次,雙方可透過策略聯盟參與標準制定組織(如 OCP、AI Infra Alliance),爭取話語權,讓台灣方案走向國際。再者,鴻海可藉由合作夥伴網絡,串連台灣上下游產業(如 PCB、散熱、電源、IC 設計、組裝),打造以台灣為中心的「AI 供應鏈生態圈」。最後,標準一旦建立,有助於供應鏈規模化、減少研發成本,提升台灣在全球 AI 產業鏈的地位與價值。不過,也需警覺標準制定權之競爭,持續投入技術升級與國際協調,才能長期領跑。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